楊景瑜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應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包括語言文字的記憶能力、理解能力、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等,是小學高年級學生通過語文學習應具備的一系列基本能力,只有較好地掌握這些能力才能為以后的語言學習和其他學科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對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內涵進行探討,分析目前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特點,并對如何提高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出幾點建議策略。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小學高年級;語言文字;策略
經過低年級階段的語文學習,小學高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語言文字基礎,高年級的語文教學應側重于對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這是新課改的要求,也符合學生的自身發展需要。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應從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內涵和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基礎出發。
一、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構成
1.識別能力
識別能力是學習語言文字的基礎,包括識別語言中的語意部分和語音部分、識別文字的讀音和意思等。識別能力是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前提,只有做到正確識別,才能理解語言文字的含義,從而記憶積累,乃至靈活運用。小學高年級學生應具備一定的識別能力,能夠正確獲取語言文字的意思,比如“你很聰明,但是不夠努力,所以成績一般。”這句話的重點是“不夠努力”,意在督促其努力學習,而不是夸贊其聰明。
2.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分為了解和詳細理解兩個層面,了解是對語言文字的意思有一個大概的感知,詳細理解則是利用已有的語言文字知識解讀新遇到的語言文字,對其進行細致分析。如果學生缺乏理解能力,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出現偏差,就不可能做到正確運用。
3.記憶能力
學生在識別、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還要對語言文字進行記憶,使其成為自己的語言文字儲備,才能在需要時快速進行組織,從而靈活地運用表達。根據記憶內容可以將記憶能力分為字音記憶、字形記憶和語意記憶。語意記憶通常離不開對語言文字的加工能力,比如通過諧音法進行記憶、通過畫圖進行記憶等,也是小學高年級學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4.表達能力
組織表達能力是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綜合表現,包括對語言文字的組織、對句式的組織、對思想情感的組織等,使其能夠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二、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特點
小學高年級學生還處于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養成階段,其主要表現特點為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不完全、能力使用順序不固定、能力水平受具體語言文字情境、語意等影響較大。這與傳統的語文教學方式和小學生自身的年齡特點有較大關聯。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側重于記憶能力的訓練,使學生缺乏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組織表達能力。小學生年齡特點使其在學習語言文字時有較大的隨意性,比如先記憶、再理解,或是對自己喜歡的語言情境記憶得較為深刻、理解得相對透徹。提高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應從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特點出發。
三、提高小學高年級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策略
1.文本速讀,提高語言文字識別能力
小學高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快速閱讀的能力,進行文本速讀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識別能力。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快速閱讀時,可以預先提出問題,并規定閱讀時間,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有目的地進行閱讀,培養學生快速獲取文本信息含義、掌握語言文字大體思想的能力。
2.文本細讀,提高語言文字理解能力
文本細讀是培養學生理解能力的過程,在細讀過程中對語言文字進行精準分析,具體探討字詞在不同語境中的含義,剖析文章結構,概括段落主題,使學生能夠對文章進行理解歸納,做出自己對文章的賞析和評價。
3.情境教學,培養記憶能力
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教學情境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學習興趣、強化理解、加深記憶。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包含大量的童話故事、寓言故事,比如《伊索寓言》《滴水穿石的啟示》等,為教師創設教學情境提供了便利。
4.讀寫結合,培養語言文字表達能力
對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最終體現在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上,教師在講解課文時應采取讀寫結合的方式,注重對學生語言組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
總之,在新課改要求下,語文教學對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小學高年級是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高的重要階段,廣大一線教師應積極響應新課改號召,將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作為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之一,從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各個方面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綜合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娜娜.小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教學策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
[2]陳振玲.淺談提升小學語言文字訓練的有效性[J].教育教學論壇,2014(5):85-86.
[3]施瑜.探究語言文字訓練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5(5):26.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