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曉松
摘 要:隴縣地區由于相對封閉的地理原因,形成了極具地域特點的民俗文化的生態系統。同時也使得民俗傳統留存較為完善,疙瘩臉社火、皮影戲、布藝制品等民俗手工藝品和民俗活動都有著鮮明的文化特性。本文試圖從布藝制品的造型、色彩、審美上探尋隴縣布藝制品的藝術特點,進而尋找在整個隴縣地區的文化生態系統中共同的文化精神。
關鍵詞:隴縣地區;布藝制品;造型;色彩;民俗內涵
從較大的文化生態環境來看,隴縣屬于關隴文化區的中心地帶,“關隴文化區”特殊的地理結構使得這一地區成為中華農耕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孕育了以伏羲-姜炎文化為代表的史前文明和燦爛輝煌的周秦漢唐文明。歷史上無論是政區劃分、民族分布、人口構成,還是經濟形態、民風民俗,此地均有較多聯系和相似之處。[1]盡管在整個關隴地區許多民風民俗、審美心理諸多方面都有著相似的地方,但由于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隴縣地區的民俗傳統保存和延續較為完善,而且形成了較為鮮明的地域文化特點。布藝制品中的夸張造型、強烈的色彩對比就突出體現了這種鮮明的文化特點。
1 隴縣布藝制品的概述與現狀
隴縣,是寶雞地區西部的重要門戶。其西北部靠近甘肅慶陽,東部與千陽相鄰。隴縣文化傳統歷史悠久,在歷史上,從秦代至解放前多次和千陽縣拆分合并,在文化上既有共同也存在著鮮明差異的文化特點。
根據筆者的前期調查結果來看,隴縣地區依然部分保存著布藝的制作、使用、饋贈的風俗習慣。從制作情況來看,沒有形成大規模的生產制作,由于受地域和消費群體的限制,目前還有以陳美娥為代表的個體戶生產經營方式和以東南鎮東興村的華藝公司為代表的合作社生產經營方式。
隴縣地區的布藝制品從種類上大致有三類:婚俗用品、滿月用品、節日宗教用品。這些布藝制品是民俗禮儀的幾個大的方面,同時也對應著人們生活的幾個關鍵的時刻。這些布藝制品是對禮儀信仰的嚴肅表達,又和生活需求相結合,也是對生活的熱情禮贊。
時至今日不少人已不再自己親手制作,而是直接購買現成品。可是布藝依然還具有相應的儀式功能和社會習俗,這成為了隴縣地區布藝能夠延續和發展的根本原因。但由于周圍臨縣千陽、慶陽的布藝、刺繡都較為發達,市場的占有率較高,隴縣地區的布藝制作的社會知名度并不是很高。
2 隴縣布藝制品的藝術特點
隴縣地區布藝制品的造型和色彩都有較強的地域特點,在造型上夸張地突出立體的感覺,在色彩上采用黑色為基本色,而且善用強烈的色彩對比形成醒目的視覺效果。
陳美娥的黑豬枕,造型上就是采用了極為強烈的立體造型手法。整個黑豬枕形態上略似于野豬,它的鼻子向上拱起,背部的曲線也比較強烈,利用布藝制作中的走線和內部填充的手法增加形象的立體感,使得整件作品的立體感十分突出。具有傳統風貌的虎頭帽在造型上采用的是局部夸張突出的處理手法,在整個虎頭形象中單獨突出眼睛部位,巧妙地采用彈簧來將眼睛部位的突出感加以表現,在眼睛上用紐扣貼花的方式使得整個虎頭帽富于突出的立體感,同時也更加靈活變化。
隴縣地區的布藝在色彩上具有明顯的地域色,有別于千陽布藝鮮亮活躍的用色方法,隴縣布藝采用黑色為基本色,再配合小面積的紅色、綠色搭配,用白色、黃色來點綴。如陳美娥的黑豬枕,就是在傳統的黑虎枕的基礎上創作完成的,雖然在造型和用色上都有所變化,但是在色彩的基本處理上還是沿襲傳統黑虎枕的黑色為主色的配色手法。這一手法使得布藝作品具有十分穩重、淳樸的藝術效果,利用黑色為基色搭配以紅綠色的手法使得色彩具有了極其強烈的色彩效果。
這種夸張的立體造型和強烈的配色方式就好比陜西地區的秦腔一樣,是這片黃土地孕育出來的產物。它是人們從原始時期就一直存在的藝術思維方式的延續,也是周秦漢唐在歷經千百年的歷史文化積淀的遺存。
3 隴縣布藝制品的民俗內涵
在隴縣地區最具特色的禮儀風俗活動——隆重的年節游神活動中,隊伍的最前方的神轎轎簾上都繡有花卉、人物等祛邪攘吉的圖案(寶雞地區常見的神位是九天圣母,送子娘娘),布藝就成為了整個社火游行“文化狂歡場”[1]中渲染氣氛的重要表現。
隴縣地區的布藝在人們精神信仰的宗教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除上文所述的神轎轎簾上的表達以外,在廣大農村的大小神廟寺院中,垂簾和頂部幔帳上的五毒、花卉圖案也是常見的表現形式。布藝在重要的宗教及民俗禮儀活動中是必不可少的配角,即整個宗教場景中的氣氛裝扮。
寶雞地區的民俗生活中,重要的禮儀是小孩滿月時,由外婆親手制作虎頭鞋、虎頭帽、肚兜等小孩常用的必備衣物套裝。這些手工衣物寄托著人們的鮮活炙熱的感情,主體形象是以老虎為主要表現形象的衣物套裝。“虎作為一種圣獸,頂在孩童頭頂之上,更顯示出它是一個作為至高無上、通天的保佑百姓的神祗,而被頂禮膜拜。”[2]虎形象不單是以帽子上的主要形象出現,它對應著“天地人”三才的相應位置,天地對應著人的頭和腳的部位,這兩個部位也得以重點的表現,在滿月套裝中虎頭帽和虎頭鞋往往是最精心制作的。對應于人的位置則是中間的肚兜,一般常用五毒的形象作為表達的內容,用蝎子、蜘蛛等毒物保護著新出生的幼兒,具有辟邪和保佑平安和健康成長的寓意。以虎形象為主,再輔以五毒等其他的兇猛厲害的毒蟲,共同構建起了對新生命精神的保護層,也寄托了人們對新生命的炙熱的感情。
在隴縣地區所有民俗活動中,布藝的使用大部分是靜態的展示,但在某些重要的時間節點也作為動態的使用,例如在結婚時的掛門簾、小孩滿月時的穿戴虎頭鞋、帽的動作,也使得布藝具有了更加豐富的儀式作用。布藝制品主要在民俗生活中承擔著裝飾和美化的渲染氣氛的靜態作用,同時也具有禮儀活動中的動態的儀式性作用。
隴縣地區的布藝以其夸張的立體造型、穩重的黑色主打色和強烈的色彩對比構成了這一地區布藝的藝術特點,具有十分明顯的地域特點。隴縣地區的布藝在年俗活動、宗教場合充當著渲染氣氛的配角,在滿月或百天等生命的重要時間節點,它以主要的儀式道具演繹著民俗儀式中的主要角色。不論扮演著何種角色,布藝的制作和使用已經融入民俗生活的角落,成為這一地區人們民俗生活的不可或缺的禮儀道具和精神寄托。
參考文獻:
[1] 趙德利.和諧的節慶狂歡——論關隴社火的文化特點[J].文藝爭鳴,2011(06):126+128.
[2] 李強.寶雞民間藝術“崇虎”的文化意蘊[J].文藝爭鳴,2010(2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