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麗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首次提出,揭示了語文教學的本質是言語能力建構,而非語文知識傳授。它顯然傳遞了這樣的信息:言語能力不可能是講會、聽會的;語文教學再也不能“糾纏”于內容、“纏綿”于理解、“沉迷”于意義了;要依據語言表達規律和學生語言學習規律,構建一個基于“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教學體系,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語言運用中,發展言語能力,提高語文素養。因此,教師在解讀文本的時候不能僅看到文本的思想內容,更要關注文體樣式;不能僅看到文字表面承載的言語信息,更要看到文字背后隱匿的言語形式,領略語言的魅力。那么,如何把握文本特點,落實語用訓練呢?我在教學實踐中做了以下嘗試:
一、巧用文本——抓字詞表達,落實語用
【案例】《陶罐和鐵罐》一文中“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恥,你算什么東西!鐵罐( )說“走著瞧吧,總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師:這時鐵罐又是怎樣的態度?課文中沒有任何提示,大家想一想這次他會怎樣地說?注意這個時候他比原來更生氣,更惱怒了。
生1:暴跳如雷。
師:你形容得真好,能把這個詞語帶進去讀一讀嗎?
生2:火冒三丈。
師:你也把這個詞語帶進句子中讀一讀。
師:像怒氣沖天、大發雷霆、氣急敗壞這些詞語也能用來形容這時鐵罐的態度。
生:蠻橫、威脅、惡狠狠、氣勢洶洶……
感悟:“能力并不是一會兒就能從無到有的。任何能力的形成,一要得其道,二要經常訓練,訓練成了習慣,才算有了能力。”這是葉圣陶說的。三年級的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詞語,但怎樣運用仍是一個需要突破的難關。怎樣突破?讓學生經歷一個嘗試運用的環節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同一個詞句在不同的情境中,其表達的感情或許會千差萬別。同樣的,在同一個語境中,可以用不同的語句來表達同一種情感。這種根據情境靈活運用語言是學生需要具備的一種能力。教學中,根據文本特點,設計訓練學生根據情境恰當運用已積累的詞語,從而讓學生從積累到理解再到會運用,也是學會運用語言的一道重要關卡。
二、精用文本——做留白練習,落實語用
【案例】如教學《釣魚的啟示》一文時,抓住文中兩次留白,讓學生展開想象。第一處:“父親盯著鱸魚看了好一會兒,(心想:
)然后把目光轉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讓學生聯系文段想象此時的父親會在心里想些什么?第二處:“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親。”在理解“乞求”后,順勢問道:此時此刻,我可能會對父親說些什么,父親又會怎樣說呢?在完成這兩處留白時,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想象,可以用說的形式表達,也可以用寫的方式表達。這樣,將讀說寫恰當地結合在一起,既體會了文中內容,又鍛煉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口語表達能力以及寫的能力。
感悟:語文教學必須憑借聽說讀寫的方式扎扎實實地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而語言文字訓練的目的又是為了更好地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要時時考慮讀寫結合,甚至在每一篇課文的語言訓練中都要見縫插針地滲透寫作訓練。讀寫結合關鍵要做到讀與思、讀與說、讀與寫的相互配合與相互促進。教師在操作時應創造性地運用,做到“精用文本,因課制宜,合理安排”。可以在文本的“留白”處寫。課文常因表述需要而對某些內容有所省略,這些“留白”處,往往言有盡而意無窮,是讀寫結合的最佳切入點,應適當地讓學生依據文意發揮想象,對課文進行延伸拓展。
三、妙用文本——展說話訓練,落實語用
【案例】《陶罐和鐵罐》一文,當教學完故事的第一個場景后,師:鐵罐這樣奚落陶罐,御廚里的伙伴實在聽不下去了,紛紛站起來說話了。他們會說些什么呢?師(出示課件):
鐵鍋大叔第一個站起來說:“ 。”“ 。”勺子妹妹也站起來說。
盤子弟弟有點著急了,它說道:“ 。”
感悟:一篇課文只是提供給學生的一個范例。課堂上,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特點,結合不同文本內容,巧妙地設計說話練習,也是落實語用訓練的重要方法。在本課之前的教學中,已經引導學生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朗讀對話,使學生的理解進一步走進了文本,進入了角色。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語感,習得了語言。因此,還原故事場景,尋找學生的興趣點,拓展文本,進行說話練習這一教學環節就水到渠成了。另外,設計這樣的練習也是對學寫提示語的鞏固訓練。
四、善用文本——行讀寫訓練,落實語用
【案例】《陶罐和鐵罐》一文教學結束時,師: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不能拿自己的長處和別人的短處比,在生活中我們也要做一個謙虛的孩子。
師(出示課件):你們看,就像汽車和自行車,鋼筆和鉛筆,筷子和勺子,他們都有自己的特點,那他們之間會發生什么故事呢?請你選擇一組物品仿照課文寫寫他們的對話。
感悟:童年是最具有想象力的年齡,如何扶持他們的自由天性,最大限度地調動想象的潛力,挖掘其內部靈性,使其更大地生成和發展,這是教育的目的和責任所在。故事無論對于哪個階段的學生,都是喜聞樂見的一種文學形式,學生愛聽故事并產生編故事的強烈欲望。語文學習強調“得法在課內,得益在課外”。在課內把握語言形式,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將言語智慧遷移于日常的言語實踐活動中,促進學生言語表達能力的提升。本環節的教學中,出示了幾組日常生活中學生比較熟悉的物品,讓學生仿照課文寫一寫他們之間的對話。當學生準確地把握了言語特質后,教師精心選擇內容,拓展空間,引導學生有重點地進行寫話練習,深化文本解讀,實現讀寫遷移,從而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總之,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站在課程高度,凸顯語用,依據年段,分層落實,把握文本的不同特點,用“課文”教“語文”,教“語言”,注重讀法、寫法、學法的巧妙融合,培養學生的語言意識,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