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韜 楊生文
2016年10月,一條消息如石擊水,從中原大地河南開始,在全國技工教育界驚起一陣波瀾。而當記者聞風而至時,拋出那塊石頭的人,卻早已回歸心之所屬的工廠,重拾起虎鉗、銼刀,無論身心,甘當“基層工人”。
他就是全國勞動模范、河南省技術能手、中航工業首席技能專家孟祥忠。2016年10月,在河南省總工會第十四屆五次全委會議上,孟祥忠被選舉為河南省總工會兼職副主席。采訪伊始,記者即向他表示了祝賀,而他誠懇地答道:“我只是基層工人的代表。”
此言出自孟祥忠的口中,既是謙卑,也是驕傲。所謙卑者,是“河南省總工會副主席”的名頭;所驕傲者,是30年不變的“基層工人”的身份。
過去,“并非沒有動搖過”
“我的父輩都是50多歲才考上技師的,而我20歲出頭就考上了,我必須對得起這個‘師字。” 孟祥忠如是說。
1985年,16歲的孟祥忠進入技校學習鉗工,學校當時的名字叫“河南省第三技工學校”,后來并入了新鄉技師學院。1988年畢業后,孟祥忠進入中航工業新航集團平原公司機械加工廠從事鉗工。直至今天,作為中航工業鉗工專業的首席技能專家,孟祥忠仍然堅守在生產一線。從某種意義上說,孟祥忠的人生太單調了,單調到只有兩個字——“鉗工”。
如此“單調”,不煩么?孟祥忠坦言:“并非沒有動搖過”。
28年前,孟祥忠剛進廠的時候,也曾向帶他的老鉗工師傅問過同一個問題——“您怎么能在這個廠里熬這么多年,一生只做一件事,不煩么?”
頗具隱士之風的老師傅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更沒有講什么大道理。他只是輕描淡寫地說:“小孟,你就慢慢走吧,遲早有一天,你也會走那么多的路。”
當時年僅20歲的“小孟”并未把老師傅的話放在心里。孟祥忠回憶說,年輕人畢竟思維活躍,遇到難題就想走捷徑,容易動搖,他工作壓力大的時候也曾想過:干脆不干了,走人!
話雖如此,但一路走來,今天的孟祥忠還是應了老師傅的話,驀然回首,30年的鉗工路已在身后悄然鋪就。孟祥忠說,他之所以能堅持下來,一是骨子里對手頭的活、對廠子有著近乎固執的熱愛;二是外來的獎勵就像沿途的風景,一路陪伴著他。
“在新航集團,鉗工方面的東西到我這,基本就是到頭了。”說起自身的技術水平,孟祥忠難掩驕傲。30年來取得的各種榮譽和獎項,深深銘刻在孟祥忠的職業生涯中,時光逝去,技能的光環卻不曾黯淡。而孟祥忠對鉗工的熱愛,同樣是歷盡滄桑卻無半分消減。由此觀之,一位技術工人對技術的熱愛與他的技術水平往往互為因果,熱愛越深,水平則越高;水平上了一層樓,熱愛也會更顯深沉。技術工人的成長或許百般不易,但真正貫穿始終的卻是這樣一個精益求精的良性循環。
孟祥忠所在的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成立于20世紀50年代,至今已有近70年的歷史。孟祥忠的父輩也曾將汗水播撒于同一間工廠,在他看來,這其中存在著某種浪漫而隱秘的傳承。
“我的父輩都是50多歲才考上技師,而我20出頭就考上了,我必須對得起這個‘師字。”回想起往日時光,孟祥忠說,“在我們那個時代,沒有那么多國家級省級的技能大賽,企業就自己搞技能比武,取得名次就能漲一級工資或者是別的小獎勵,很實在!我年輕的時候也并非沒有動搖過,但我堅持住了!”
現在,“年輕人需要轉變觀念”
“年輕人需要轉變觀念,要熱愛技能,學習技能。企業也要把眼光放長遠。不能急功近利,只想著用人,不想著培養人。”孟祥忠如是說。
從20世紀80年代到今天,孟祥忠見證了我國技工教育30年的發展。歷史的得失與個人的青春歲月緊緊纏繞,一經追憶,則頓生無限美好與惆悵。
孟祥忠說,在他成長的年代,考上技校是一件挺光榮的事情,但現在,已經很少有父母愿意讓孩子到技校去學習了。而在企業,從前是學員纏著師傅要學技術,現在是師傅粘著學員要教技術。說起這些,孟祥忠不免痛心。
的確,隨著時代的變遷,技能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相比之下,人們給予技能的尊敬和關注則顯得遠遠不夠,甚至常懷傲慢與偏見。
孟祥忠認為,國家制度和政策在明亮處努力推進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社會“觀念”卻像一堵看不見的高墻,在技校招生、企業用工等方面投下漫長的陰影。很多優秀的年輕人都扎堆選擇出國、考公務員,寧愿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也不愿走技能成才的康莊大道。
怎么辦呢?
“年輕人需要轉變觀念,要熱愛技能,學習技能。”孟祥忠說,“同時,企業也要把眼光放長遠。不能急功近利,只想著用人,不想著培養人。外來的優秀人才不足,眼睛就應該往里看,自己培養人才。自己培養出的人才,比高薪招聘來的人才更契合企業的需求,也更加忠誠。”
記者了解到,孟祥忠率領的鉗工班組被中航工業新航集團命名為“孟祥忠班組”,是新航集團第一個以班組長姓名命名的班組。班組中11個技師或高級技師,全都是孟祥忠“帶”出來的。“新航集團最近一次技能比武的‘鉗工王就是我團隊里的。”孟祥忠自豪地說。
孟祥忠認為,一個合格的技能人才,首先要忠誠于技藝和企業。年輕人要邁入技能人才隊伍的行列,首先要有忠誠于技藝和企業的覺悟。
現在,年輕人需要轉變觀念,而社會對技能的“重視”是年輕人轉變觀念的前提。所幸,未來的美好藍圖正在徐徐展開……
未來,“做技術工人大有前途”
“未來,做技術工人大有前途!”孟祥忠如是說。
從技校生到河南省總工會副主席,孟祥忠走出了一條不同凡響的技能成才之路。在他看來,他被選舉為河南省總工會兼職副主席這件說小不小、說大不大的事情,包含著個人、河南省基層工人隊伍、國家三個層次的意義。
于他個人而言,成為河南省總工會副主席自然是一項巨大的榮譽。正如孟祥忠所言,他“只是基層工人的代表”,他的大部分時間還是扎根在基層。也正因為如此,作為河南省總工會兼職副主席的孟祥忠才有可能及時準確地把基層工人的訴求和思想狀態傳遞給相關部門,使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時能夠聽到來自基層的最真實的聲音。這對河南省基層工人隊伍而言,無疑是一件幸事。
而從國家層面看,孟祥忠的當選實實在在地證明了一個事實:我國對技能人才越來越重視了!
孟祥忠說,在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技師的待遇水平相當于工程師,首席技師相當于中層干部,首席技能專家相當于廠級領導。除了中航工業,當然還有很多企業毫不吝嗇地給高技能人才相應的待遇。
物質上的給予只是一方面,在國家大力弘揚工匠精神的大背景下,技術工人“榮譽上”的待遇也越來越好。世界技能大賽獲獎者受熱捧、央視《大國工匠》熱播、城市里的勞模一條街、工人當選省級領導等等都是最好的見證。
“榮譽加上物質上的待遇,只要雙管齊下,年輕人學技術一定越來越有勁頭!”孟祥忠說。
有人提出,現代制造中,機器越來越多地替代人工,如果將來連工人都沒有了,還談什么前途?對此,孟祥忠肯定地說:“機器永遠也替代不了人。”
他進一步解釋道,在鉗工領域,數控化也很嚴重,但機器的程序都是人設定的。目前的機器只能代替工人做一些重復性勞動或者是一些具有危險性的工作。將來智能智造會越來越多,但它所造成的結果不會是工人“滅絕”,而是會逼迫技術工人不斷學習、不斷適應科技的發展,未來將會需要越來越多的具備高知識的高技能人才去駕馭這些機器。換言之,技能將向越來越高端的方向發展。這也進一步說明:未來,做技術工人大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