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儲生 肖慧媚 熊邦宏
摘要:學徒制在技能人才培養方面從古至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當前企業新型學徒制的出現,不僅突破了傳統學徒的培養方式,更加注重學徒的內在價值追求。本文以學徒概念為切入點,闡述了學徒及學徒制的內涵和發展變遷,分析了當前現代學徒制在實施中存在的困境,重點剖析了企業新型學徒制的內涵與價值追求。
關鍵詞:學徒制
企業新型學徒制
從古至今學徒制作為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式,為技術技能的傳承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推動了社會的進步與繁榮。人社部于2015年出臺了《關于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的通知》(人社廳發[2015]127號)文件,提出了在企業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雙師聯合培養”為主要內容的企業新型學徒制。該文件的出臺為企業培養技能人才指明了方向,是企業在經濟轉型浪潮中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抓手。
一、學徒與學徒制
1.學徒的涵義
簡單來說,學徒是從事學習的人,關于從事學習的人,我們一般有“弟子”“學生”“學徒”等稱謂。“弟子”一般指以經典理論為主要的學習內容,學習方法一般以熟記、辯論為主,如私塾、寺廟、道觀等場所的學生。隨著社會的發展,出現了專門以學習手藝、技術為主的“學徒”,以觀摩、實操為主要學習方式。因此從學徒的產生來看,學徒是指培養特定行業的工匠,在生產實踐中學習技能和相關的知識,學習方式以在真實情景下的觀摩、操作為主。由此可見,學徒的本質是以技術技能為主要學習內容的人,先參與一些簡單的工序活動,以感觀、認知為主,再者是師父手把手地交,以反復模仿、訓練為主,最后根據學徒的學習情況及所擅長的方面分配工作崗位,從其培養的過程和方式來看其屬于專門職業培訓類的教育活動。
2.學徒制的內涵及其發展
學徒制是指在生產實踐或模擬實踐中“師傅”對“徒弟”以言傳身教的形式進行專業技藝傳授的過程,徒弟在師傅的指導下學習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及相關文化知識等內容。學徒制主要突出三個重要內容,一是徒弟在做中學,是邊看、邊學、邊做的過程,從實踐中獲得學習內容;二是師傅的言傳身教,師傅和徒弟在同一工作情景下開展教學工作,工作過程即教學過程,師傅的一言一行影響著徒弟的學習情況;三是徒弟在學習過程中除主要學習職業技能外,逐漸學習相應的職業素養及其他知識。
在西方,學徒制經歷了古代學徒制、行會學徒制、國家干預學徒制、工廠學徒制和現代學徒制的發展歷程。學徒制最早出現在青銅器時代,當時的學徒制具有濃厚的私人性質,還未制度化,稱之為“古代學徒制”。隨著城市手工業的發展和行會及行會制度的產生,出現了“行會學徒制”,學徒制也從私人性質轉變成為公共制度;16至18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的產生和手工工場的興起,出現了“國家干預學徒制”;隨后工業革命促進了工業化大生產,出現了“工廠學徒制”。現代學徒制的起點則是以德國的雙元制為典型代表的職業教育體系,隨后,各國開始紛紛效仿,出現了英國的現代學徒制、澳大利亞的新學徒制等。
我國的學徒制興起于奴隸社會,發展完善于封建社會。隋唐時期官營手工業作坊快速發展,采用學徒制的培養方式,促進了學徒制的完善。新中國建立以來,學徒制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生產現場的學徒制(1949年至改革開放);二是學徒制向職業學校教育的過渡階段(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三是正式學徒制消失與非正式學徒制存在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至今)。
二、現代學徒制的困境
現代學徒制度是將傳統的學徒培訓方式與現代學校教育相結合的一種“學校與企業合作式的職業教育制度”,是對傳統學徒制的發展。以德國工學結合的“雙元制”為典型,將傳統學徒制的人才培養與學校的職業教育元素充分整合,在政府、行會的引導下積極開展校企合作,政府政策明確,行業標準規范,具有“與真實生產聯系緊密、企業參與廣泛”等特征。
我國雖然出臺了國家層面的學徒制文件,但是,在實施過程中仍然遇到很多困境,主要困境如下。
1.培養主體單一化
現代學徒制在理論上大力倡導“校企合作”,卻難以調動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積極性。實踐過程中大多是以形式上的合作為主,“企業與學校的合作是由于政府的生拉硬配或者是基于人情的,學生在企業里的實習是放羊式的,學校教學與企業實習之間的聯系是模糊的。政府、企業、學校、教師和學生都在走過場,新瓶裝舊酒,與以往的辦學實踐沒有本質差別”。
2.培養過程傳統化
在培養過程中,現代學徒制中強調學習者的“學徒”身份深入生產實踐中持續不斷地學習。在實際中學校有計劃性地根據行業標準而制訂的培養目標,培養學徒的模式基本為以學生的身份在校學習2年或2.5年,再去企業以實習生的身份實習1年或0.5年,從學生身份轉變成實習生身份,無法與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因而學生去企業工作后,較難滿足企業需求,甚至企業冠名班都較難達到真正的“做中學”的效果。
三、企業新型學徒制內涵
企業新型學徒制是以企業員工作為培養對象,將職業培訓與現代學校教育相結合,以企業為主體、學校為輔助的“企校合作式”的技能人才培養方式,整個培養過程突出學徒的“工作體驗感”。以培養企業在崗職工即“學徒”的職業能力為核心,以“企校雙導師”聯合培養為支撐,突出企業為培養的主導者。即充分根據企業需求制訂培養目標,如企業需求的專業技能水平,符合企業文化需求的職業素養等,突出企業對學徒管理的職員化,學徒在整個培養過程中以企業績效考核標準核定薪酬,具有如下特征。
1.培養主體雙向化
企業新型學徒制采取“企校雙元主體”聯合培養。企業為解決專業技能人才梯隊建設、員工專業技能理論水平有待提高等問題,“主動”與學校合作,提出人才培養需求,雙方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充分利用企業和學校各自的優勢。在學校以系統專業理論知識、基本技能訓練及職業素養等為主要培養內容,為學徒從事專門的崗位工作做好充分的準備。企業根據學徒學習情況、學徒特質,針對性地進行崗位技能綜合實戰訓練,培養其崗位綜合能力。在學校培養階段,以學校一體化教師教學、班主任班級管理為主,企業導師在基本訓練過程中給予建議。在企業培養階段,以企業導師為主。學徒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接受企業與學校共同管理與考核,企業根據績效考核標準發放每位學徒的薪酬。
2.培養對象人文化
企業新型學徒制不僅關注學徒職業能力的培養,還將人文素養、職業素養養成貫穿于整個培養過程,培養過程遵循針對性、適應性和發展性相融合,具有較強的價值取向,更加符合人的發展需求。同時不斷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學徒在入校學習前,企業先進行企業文化的教育,即崗前企業文化培訓;入校后,學校根據企業的管理方式,引入企業文化,在專業教學與日常管理中融入企業文化,從而使個人素質、職業素養與企業文化相統一。
3.培養目標長遠化
企業新型學徒制在培養中將企業發展目標和學徒個人職業目標統一,關注學徒職業生涯的發展,注重學徒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強化其專業技能、職業素養及個性素質的培養,并根據學徒的特征,有側重地進行系統培育。只有將個人職業生涯目標與企業發展目標相統一,才能達到“雙贏”的效果。針對現今技能人才用工荒的現象,企業必須實施更為科學的人力資源發展戰略,以培養具有專業技能水平、學習能力強及綜合素質較高的、符合企業進一步發展所需要的產業化知識工人。
4.培養方式彈·性化
在企業新型學徒制中學徒的培養目標是以解決企業技能人才培養問題為動力,由企業和學校共同設置,靈活采取“工學工”或“學工學”的培養方式,在學制設置、師資匹配、教學方法、教學地點、教學內容、教學考核、教學管理等方面,不受傳統教育的約束和影響,使之既滿足企業培訓的需要又符合學校教學的實際。經過一定周期的企業或學校的輪回化、彈性化培養過程中達到學徒培養目標,使學徒、企業及學校滿意。
5.培養課程企業化
企業新型學徒制是以企業為本位的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由企業結合崗位需求確定培養目標,是為企業量身定做培養技能人才。在課程的設置和實施上緊緊圍繞企業的生產需求目標而定位,在課程內容上融入企業的生產工藝、生產方法和企業文化等,尤其在培養過程中將企業生產項目教學化處理,增強學徒的工作體驗感。該課程圍繞企業生產崗位對員工要求的學歷水平、職業資格等級及職業素養等方面,有針對性地對學徒進行培養,將企業真實崗位的工作過程作為技能訓練的重要內容。
6.培養機制科學化
在企業新型學徒制中,培養主體多元化,學徒的培養是依靠一個團隊完成的,該團隊由企業人力資源部、企業具體用人部門、學校校企合作部門、專業任課教師及學徒管理人員等專門人士共同組成,該團隊以專業的能力共同致力于企業新型學徒。其次,學徒在培養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包括學徒招錄制度、學徒薪酬制度、校企合作制度、學徒教學制度、學徒管理制度、學徒考核制、師資匹配制度等,為學徒順利、有效培養提供了指南與保障。
四、企業新型學徒制價值追求
企業新型學徒制以創新技能人才培養方式為抓手,以培養學徒的職業能力為核心,通過企校通力合作,培養針對性強、技能水平高、職業素養優的技能人才隊伍,為促進企業發展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支撐,為員工個人價值、企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統一做出貢獻。
1.以培養職業能力為核心
職業能力是企校通力合作培養學徒的核心要素,企業新型學徒制以培養學徒的職業能力為出發點和歸宿,著力培養學徒勝任企業崗位工作的能力。通過教師和師傅的聯合指導,學徒在真實的生產中完成系列項目或生產任務來習得知識和能力。在學校主要培養學徒對所學專業知識的遷移和應用能力,而在企業則是培養崗位工作的技能和職業素養。
2.以人為本的培養理念
企業新型學徒制還應注重學徒的個性化的發展及可持續發展,注重對學徒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等培養,注重人文素養、職業素養的養成;針對學徒的個人特點,有重點有選擇地系統指導和培養,使其個人的優勢和價值得到發展和實現。
3.以服務就業為宗旨
企業新型學徒制注重對學徒的職業能力的培養和職業素養的養成,以促進學徒適應崗位需要,達到企業用人要求。通過企校的針對性培養,學徒在學校通過在真實的生產情境下將所學習專業理論知識應用在生產實踐,且在企業進行崗位技能訓練和強化,有效縮短了學徒對企業的適應期,促使學徒在短期內能達到崗位職業資格要求,真正實現技能人才與企業需求的統一。
五、小結
目前,企業新型學徒制還是一個新生事物,對于它的認知和實施還處于摸索階段,要全面推廣需要一個長期艱難的過程。首先是企業新型學徒制的制度化和規范化程度還不夠,缺乏配套的法規政策保障,缺乏利益相關者機制;其次是各企業的情況千差萬別,與第三方培訓機構的合作方式問題;最后就是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包括對利益相關者的監督和對教學質量的監控等問題。
(作者單位:廣州市機電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