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雪
“養成教育”是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的重要教育思想。他認為養成教育就是養成良好習慣的教育。良好的習慣是一個人內在素質尤其是思想品德素質的外在表現,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的核心和基礎。抓好養成教育,培養學生終身受益的良好習慣是技校教育的重要任務。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筆者對技校班級學生的養成教育做了如下探索。
一、人格教育是養成教育的基礎
養成教育包括了德育習慣、學習習慣、行為習慣等教育。人格教育是德育習慣的基礎部分。教育首先是成人、再成才、最后才成功。在當代,由于過分強調尊重孩子的自主性,變成對學生放任自流;由于過分強調自由,變成忽視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的最低限度的規則;由于過分強調所謂“個性教育”,而忽視做人應遵守最起碼的規矩,逐漸造成整個道德教育的缺失。人格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最基本的道德觀、職業觀、勞動觀、榮辱觀去抵制各種不良習慣對學生的侵蝕。
“誠實守信”是人格教育中的道德習慣的重要組成部分。誠實守信的道德品質和道德觀念是學生一種崇高的“人格力量”。在學生日常管理中要求學生:說了就要努力去做;答應的事確實難完成,應向對方說明原因,用誠懇的態度向對方表示歉意;借了別人的東西要按期歸還,說話算話。另外對于技校學生,灌輸正確的職業觀具有現實性和迫切性的需求,讓他們懂得職業無貴賤高低之分,每個人只要在自己的職業領域內辛勤勞動、認真工作、全力以赴,就能磨煉心志,提升人格,就能成為本領域的專家和大國工匠。培養正確的人格,教師要發揚“為人師表”作用。教師的一言一行、品行修養會對學生良好道德的形成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要告誡學生“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經過長期引導和教育使其形成正確的道德人格。
二、先知后行是踐行養成教育的重點
學生行為習慣養成必然伴隨著行為規則的約束。入學初始,就應告知學生什么事不該做,什么事該做;為什么不該做,為什么該做,即“先知后行”,先弄明白是什么原因或者理由,然后才確定該怎么做。因此除了常規的入學教育,應利用一切機會,如班會討論、墻報、演講等,對學生進行學校規章制度、學生守則和行為規范的教育,并把這些行為規則作為學生應遵守的“警戒線”。“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行為習慣的培養不能停留內容上、宣傳上,重要是要落實到行動上。學生良好習慣養成不是一朝一夕,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持之以恒、滴水穿石的過程。教師應日日抓、周周抓、月月抓、課前抓、課后抓、私下談、大會講。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培養時,要表現出極大的耐心,反復督促、不厭其煩,久而久之,使學生將外來強制性的行為轉化為內在的自覺的一種行為習慣。
三、家校互動,共建養成教育的平臺
養成教育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二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家庭是孩子接受道德教育和習慣養成最早的地方,是教育的起點和基點,是人生的第一課堂。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不同的家庭教育環境培養出學生的性格和習慣千差萬別,即“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而學校教育則通過規范的管理、專業的師資、豐富的設備設施、形成后期學生教育的核心。家長和學校只有密切配合,針對每個孩子的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對待,才能對學生正確引導,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為了方便學校同家長溝通和交流,讓家長們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學校各方面的表現,也讓家長告訴老師孩子在家的情況。學校成立家校共建委員會,開展家長學校課堂開放日、網上校長信箱等,與家長一起查找學生的教育問題和教育缺陷,共同尋求教育良策,對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達成共識,達到共同教育孩子的目。家庭是習慣養成的學校,父母是習慣養成的老師。我們要通過家校共育,來締造學生的良好習慣和健康人格。
“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養成教育是管一輩子的教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將使他們終身受益。讓我們重視“養成教育”,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教育事業的進步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作者單位:南陽市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