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柏



一、課例的由來
在中小學校里進行音樂創作教學,往往會被人們認為高不可攀、深不可測,好像有一種神秘感困擾著廣大師生。為什么呢?傳統音樂創作教學超出了普通音樂課的范疇,太過“專業”,觀念中認為不是中小學生應該學習的內容。那么中小學校的學生究竟有沒有創作的欲望和能力呢?結論是肯定的。創作性(創造性)是人類的一種普通心理特征,從兒童到老年(除低能和某些心理疾病患者外),都具有創作性、創造性(潛在的、顯性的),特別是在音樂方面。
孩子從出生起就有聽覺能力,也就具備了聽音樂、接受音樂藝術熏陶的重要條件。如在嬰兒──兒童階段,只要孩子一聽到愉悅活潑的音樂,就會高興地手舞足蹈,在電視、電影、錄像等媒體及生活當中,看到優美的舞蹈,他們會模仿,甚至會創編新的舞蹈動作。我們時常會聽到學生隨意哼唱自編的小曲,盡管稚氣十足,但畢竟是孩子們創作的,是他們的真情流露。這足以說明,少年兒童蘊藏著無窮的創造力,只要有適當的機會和條件,他們潛藏著的能力便會得到充分的發展與表現。
如何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經過兩年來的教學實踐與探索,我通過結合四方面的因素:第一,結合學校校園文化活動實際。目前我校在開展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的教育活動,而古詩詞正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塊瑰寶。第二,結合教材中的創新內容。《吟唱古詩詞》是花城出版社出版的《走進音樂世界》教材中很有新意的內容。它體現了音樂與傳統經典文化的結合,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第三,結合學生實際能力。由于四年級學生在一、二年級時就已學習過相關的古詩詞歌曲《詠鵝》、《憫農》等,已能很好地用語言和歌聲進行表達詩意,且已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音樂常識,如:節拍、節奏、速度等,同時學生已較熟練地掌握如何使用樂音創作平臺。第四,體驗成功的需求。所以我設計了為古詩詞《春曉》譜曲,讓學生運用喜愛的信息技術(樂音創作軟件)進行創編活動,在教學中循序漸進地去指導學生進行創作實踐,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
二、教學理念及教學目標
“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是新課標中的新教學理念之一。本課通過欣賞、演唱古詩詞歌曲及學習、歸納音樂知識,讓學生感受音樂與傳統文化的融合,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作欲望。教學設計將情境、信息和創作內容三者有機結合,通過“賞——唱——說——動——創——品”等音樂活動,層層展開、步步深入,使學習活動趣味盎然、高潮迭起。
新課標要求我們在制定每節課(或活動)的教學目標時,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即“三個維度”——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結合四年級學生在一、二年級時就已學習過相關的古詩詞歌曲《詠鵝》、《憫農》等,已能很好地用語言和歌聲進行表達詩意,且已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音樂常識,如:節拍、節奏、速度等,同時學生已較熟練地掌握如何使用樂音創作平臺。所以我確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①通過學習,感受到音樂與詩歌的完美結合,并加深孩子對古詩詞的理解和對古詩詞內涵美感的體驗。②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啟發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用自己喜愛的形式創作表現古詩的意境。③能運用“樂音”創作軟件,為古詩《春曉》譜曲,培養學生的創作意識,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通過“賞——唱——說——動——創”等系列音樂活動,讓學生感受古詩詞的意境,運用已知的音樂知識和信息技術,即興為《春曉》進行譜曲。
三、設計意圖和教學流程
1、創設情境。本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欣賞一首古詩《靜夜思》的配樂朗誦,創設古詩的情境,然后讓學生了解中國是詩的國度,詩歌藝術源遠流長,詩詞歌賦浩如煙海。山川河流、花草樹木都是詩人歌詠的對象。
【設計意圖】 創設古詩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詩的氣息。
2、提高認識。由誦、唱學過的描寫動物的詩《詠鵝》、到描寫農民伯伯辛勤勞作的是《憫農》,老師提出:“今天這節音樂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春天,通過為這首描寫春天的古詩詞《春曉》來自己動手譜曲,去聆聽詩人感春的心靈顫動的聲音。好嗎?”自然地走入新課《春曉》的學習活動中。
【設計意圖】 通過誦、唱古詩詞歌曲,沉浸在古詩的韻律中,表現自己對詩和音樂的體驗。
3、初步體驗。師提出:“一說到創作、譜曲,大家都覺得很難是嗎?”“其實創作并不難,它在我們幼兒時就會了,你不相信嗎?”緊接著就讓學生欣賞兩個小短片,談感受——認為創作并不難。
【設計意圖】 播放兒童聞音手舞足蹈的短片,從貼近學生生活的內容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成功之處:學生在笑聲中淡化對譜曲的畏難情緒,在充滿童趣的情境中受啟發,自然地萌生創作
沖動。
4、深入學習。
① 先讓學生做小偵探家,在歌譜中探秘,了解歌譜的構成。
【設計意圖】 通過尋找蘊藏在歌譜中的秘密,讓學生了解調號、拍號、速度、旋律與歌詞是創作的要素。為后續教學鋪墊。
② 具體研究各部分在歌曲中的作用。
A 拍號。復習拍號的知識——請生說說我們學習過那些拍號——這些節拍的特點——拍一拍這些節拍的常用的基本節奏音型——如果為《春曉》譜曲,你會選用哪種節拍和節奏音型并讀一讀、拍一拍。
【設計意圖】 通過復習和讀拍2/4、3/4、4/4不同節奏的基本知識及基本節奏音型,為下一步創作做準備。
不到之處:學生對4/4拍的強弱規律不太清楚,老師沒有料到,故師的動作表達的不是太確切。
B 速度。請生討論不同的速度通常表現什么樣的情緒?并說一說。
【設計意圖】 讓學生了解是音樂節奏中一個重要內容。
C 旋律。師根據學生已會的歌曲和音樂,通過哼唱歌曲中的旋律來講解旋律進行的四種方式:級進、跳進、模進、同音反復。
【設計意圖】 讓學生了解旋律進行的方式,為下一步創作做鋪墊。
5、大膽創作。師先出示創作步驟,讓學生運用“樂音”創作軟件進行即興編曲。
【設計意圖】 給學生提供一個創造空間,培養學生的創作興趣和創作能力,善于將所學知識進行整合靈活運用。
成功之處:學生很喜歡進行創作,特別是對于那些音樂條件不是很好的同學,都很積極參與創作活動,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6、新曲演唱。讓學生自己把創作的曲調唱一唱,再全體同學一起演唱,體會音樂與詩歌結合的魅力。
【設計意圖】 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成功之處:學生的作品豐富多彩,旋律感很強。
7、回顧收獲。請學生及時談這節課的收獲、遇到的困難,評價同學的學生態度及成果。
【設計意圖】 有利于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收獲。
8、小結作業。
四、板書設計
五、教學反思
1、學科整合,薈萃精華。本節課為了方便學生創作,我使用的《樂音》創作軟件,它是目前比較強大的支持簡譜/五線譜直接轉換的MIDI編輯、打譜軟件。該軟件可以用鼠標直接輸入音符;可以用鍵盤輸入音符;可以直接在樂譜中編寫文字;可以通過MIDI音源、MIDI鍵盤和計算機內帶音源來實時錄音或單步錄音;實現了從高品質的樂譜印刷、編曲、作歌詞到演奏實現一體化。由于使用便捷,在課堂上適時地將學生創作的作品再現出來,有效的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能巧妙地把學生的情感體驗與鑒賞體驗緊密結合起來,水乳交融,讓學生自己感受到音樂中美的形象,獲得美的體驗,引發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想象力,擴大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知識,使學生能夠在美妙的音樂殿堂里放生歌唱,在音樂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總之,利用多媒體課件、網絡等現代化信息技術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參與、感受表現音樂,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有著積極的作用,它使傳統的課堂教學中不便或無法解決的問題迎刃而解,不僅擴大了信息,充實了容量,加快了節奏,提高了效率。
2、合理設計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三個情境:①古詩詞情境。一開始我就設計了讓學生欣賞古詩《靜夜思》的配樂朗誦,通過這一直觀形象的音像資料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的視覺和聽覺都同時得到美的熏陶。同時通過學生優美、輕松的古詩詞演唱,來表現自己對詩和音樂結合的感受。② “聞音起舞”情境。學生一聽說要創作,就有了畏難心理。我在這里選擇了兒童聞音手舞足蹈的兩個短片,從貼近學生生活的內容出發,學生在笑聲中淡化對譜曲的畏難情緒,在充滿童趣的情境中受啟發,自然地萌生創作欲望。③ “小偵探”情境。要創作,就要先了解創作的要素。這里老師有意地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當“小偵探”的機會,讓學生在自己平時不注意的歌譜中尋找 “秘密”。教師作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體驗知識產生的全過程,更重要的目的是利用這個情境激發學生人人去探究、人人去發現,讓他們自己探究出創作的要素有——調號、拍號、速度、旋律和歌詞。
3、注重“雙基”教學,提高音樂素質。掌握音樂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是創作的前提條件。在教學中我非常重視必備的音樂知識的傳授,沒有進入“新課程不需要學知識”的誤區,使學生在讀讀、拍拍、說說中復習和學習了基本的音樂知識。在教學中我以節拍為切入口,先讓學生復習學習過的2/4、3/4、4/4的節奏特點和基本節奏音型,即刻引入“如果你為《春曉》譜曲,你會選用哪種節拍和節奏音型?”通過學生的自由選擇節拍,并讀拍各種節奏《春曉》的詞,為后來的創作做好了鋪墊。
4、培養合作意識,形成多方互動。在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分組運用“樂音”創作軟件進行大膽的譜曲創作,共同討論選擇什么節拍和節奏音型,先拍一拍、寫一寫,再輸入電腦中,最后從直觀的聽覺和視覺中分析自己組創作的作品,發揮了合作的優勢,激發了學生的創作興趣,給學生提供了一個非常廣闊的創造空間。創作時只看見學生專注的眼神,聽見不停的按鍵聲、討論聲、交流聲、驚訝聲以及成功的感嘆聲……利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多向互動,讓教學機制“活”起來,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5、獲得創作的樂趣與成功的體驗。學生在小組的同學共同合作下創編了2/4、 3/4、4/4不同節奏的《春曉》,旋律很優美,獲得了創作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如:


6、不足之處。
(1)在按基本節奏音型朗讀古詩《春曉》時,教師如能在節奏練習后即刻加入自編旋律的示范演唱,將對學生下一步的旋律創作起到極強的示范作用,還可達到自然快速地將學生引入創作的狀態。
(2)在讓學生運用樂音創作軟件進行即興創編活動前,教師最好能將剛才哼唱的自編旋律(或學生熟悉的簡單旋律)運用軟件示范輸入操作成作品,并讓學生聆聽,以達到快速溫習軟件運用和消除學生對創作的畏難心理。
通過實踐證明,學生是完全有興趣、有能力參與和進行電腦音樂創作的。而且出乎意料的是,由于部分音樂天賦較好、計算機運用能力較強的同學在學習過程中起到了積極的帶頭作用,許多同學都自行下載了軟件,決定要在課后繼續進行電腦音樂創作的嘗試。當然創作課教學的目的不是培養作曲家,學會作曲也并非教學的最終目的。開展此類創作教學旨在提升同學們對音樂的興趣以及鞏固、發展學生基本的音樂素質。更進一步的要求,是在此類創造性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從而更好地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