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大禹
摘要:該文認為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初中階段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注重學生良好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的培養。可以通過以下四點,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一、通過各種形式,提高學生對改正不良習慣、培養良好習慣的重要性的認識;二、組織討論,幫助學生認識自身存在的不良習慣及其表現;三、制訂制度,檢查督促;四、建立家校聯系卡,密切家庭和學校之間的聯系。
關鍵詞:素質教育;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培養
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素質教育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素質教育要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和學會審美,為培養他們成為“四有”公民奠定堅實基礎。因此,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科學素質的培養,包括審美素質、素質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從內涵上說,素質教育包括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科學素質的培養;包括審美素質、勞動技術素質的提高;包括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發展。從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來說,除了學校教育這一主要的、基本的途徑之外,還包括課外活動、社會實踐、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方面。從素質教育的階段性看,幼兒園、中小學、大學等階段,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內容和形式上又各有特點,體現出明顯的階段性、循序漸進的特點。由此可見,素質教育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因素眾多,途徑眾多,過程貫穿學校教育始終。而教師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體,尤其是班主任,是全班學生的教育者,班集體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對一班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素質發展負全面責任。所以,作為班主任必須全面了解素質教育這項系統工程各個方面的因素及其相互聯系,了解其實施過程的不同重點和關鍵,然后根據素質教育在不同階段的不同重點和學生個體的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突出實施重點,以達到“舉一反三”,“牽一發動全身”的效果,從而落實素質教育的各項要求。本人認為,初中階段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注重學生良好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的培養。抓好這一點,對于初中階段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這是因為:
培養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既是素質教育的一項具體內容,也是實施素質教育、全面發展學生德、智、體、美等各方面的基礎。不可設想,一個生活無序、不遵守社會基本規范的人,一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學無章法、學無恒心的人,能會有身心的健康發展,會在文化科學素質上得到充分的發展。
初中階段是培養學生良好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的最好時機。這個時機抓準了、抓好了,對于一個人會產生一生都受益不盡的良好影響。反之,錯失了這個時機,就象已經長成的歪脖子樹,再要矯正就難了。這是因為,初中階段正值一個人的少年時期,這個時期心理學家稱之為“第二次斷乳期”或“危機期”、“風暴期”,處于這個時期的學生的總體特征是:身心狀態劇變,自我意識突出,獨立精神加強。這是一個個體內在力量生成,新的主體孕育的時期,也是一個人行為模式的塑造成形期。為此,一個教師,尤其一個負責任的班主任,要針對這一階段學生的總體特征,著重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和理想自我,幫助他們經常對自己提出能達到的、以克服自己身上弱點為目標的要求,讓他們體驗戰勝自己的力量與歡樂,感受運用自身精神力量去超越自己的幸福。換句話說,就是要充分利用少年時期的學生易塑、易感的身心特點,著重引導他們改掉不良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培養和鞏固良好習慣,為自身素質的全面提高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從初中學生的現狀來看,改掉不良習慣,培養和樹立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也是當前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由于現在進入初中的一代學生,他們出生在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物質較為豐富的時代,他們又大多是家庭的獨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陽”,受到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兩代人多方面的寵愛甚至溺愛。然而,他們在享受著優裕的物質生活和百般呵護的同時,從童年起又承受著學習、升學的巨大外在壓力,天真自由、求知好奇的天性不同程度地受到壓抑。綜合上述各種因素,所以他們身上一些不良習慣就較為突出,如缺乏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生活上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學習上任務觀點嚴重,缺乏主動、刻苦的求知意識;自以為是,自我中心,缺乏與他人合作、協調的能力,等等。這些不良習慣如果不在初中階段加以及時矯正,會極大地妨礙學生個體各方面素質的培養和發展。
因此,在初中素質教育中,要著重抓學生良好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1、通過各種形式,提高學生對改正不良習慣、培養良好習慣的重要性的認識。少年期是培養人的自我教育能力的起始階段,是人的認知傾向和道德品質初步建立并被自己意識到的時期。因此,教育者要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使他們有自我完善的愿望和信心。在做這項工作的時候,一方面可從理論上講清培養良好習慣對于一個人順利成才的重要性,講清不良習慣的危害,另一方面選擇一些為學生所熟知、所崇拜的科學家、文學家從小如何自覺培養良好習慣的生動事例,激發學生規范自身行為的愿望。
2、組織討論,幫助學生認識自身存在的不良習慣及其表現。可利用讀報課和班隊課時間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列舉自己或同學身上存在的不良習慣,引導學生把列舉的現象進行歸納,幫助學生認清不良習慣有哪幾方面的表現,并把此作為努力改正的主要方向。
3、制訂制度,檢查督促。改掉不良習慣,培養良好習慣,不可能一蹴而成,必須循序漸進,找好突破口,并以適當的規章制度加以約束。在工作中首先可從寢室抓起,因為寢室是學生們生活的環境,穿衣、疊被、洗衣服、打掃衛生……,開始時可手把手地教他們,慢慢地讓學生學會自己去做,而老師每天早晨在學生們起床后、晚上就寢前到寢室逐個檢查;可制訂寢室每日情況反饋表,由值日學生每天詳細填寫;還可制訂《班級細則考核評分表》,根據學校一日常規,在班內設立不同的管理項目,由值日干部記載等。
4、建立家校聯系卡。學校的教育還必須有社會、家庭的配合。如果學生回到家里照舊睡懶覺、不吃正餐、多吃零食、不自覺完成家庭作業,而父母不加以監督,那么在學校做得再好,也將無濟于事。因此,可建立家校聯系卡,爭取得到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密切家庭和學校之間的聯系,家長和老師共同努力,使學生們徹底改掉壞習慣,養成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