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摘要:當前,以校本培訓、校本教研為載體的教師專業化發展與成長開展得轟轟烈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教師專業化發展,促使教師走上專業化發展的道路。然而,每一門不同的學科,應該有不同的專業化發展要求和專業化發展的途徑。本文主要針對在校本教研的過程中,就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提出提升專業知識、涉獵兒童文學、進行教學反思、開展敘事研究和倡導課題引領等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師;專業化發展;專業成長
教師是教育事業的關鍵性資源,教師的素質,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教育的整體質量。教師專業化發展正引起教師的關注。
一、提升專業知識
教師的知識結構包括本體性知識、文化知識、實踐性知識和條件性知識。教師的本體性知識是指教師所具有的特定的學科知識,語文教師就要有扎實的語文基礎知識。文化知識是指教師廣博的知識面。教師的工作,有點像蜜蜂釀蜜,需要博采眾長,知識淵博的教師往往贏得學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對于一位小學語文教師來說,需要廣泛涉獵兒童文學,特別是關注現當代優秀兒童文學,讀學生喜歡讀的作品。實踐性知識是指教師在面臨實現有目的的行為中所具有的課堂情景知識以及與之相關的知識,或者更具體地說,這種知識是教師教學經驗的積累。小學語文教師要善于利用課堂中生成的資源,充分地利用自己的教學機智和教學智慧,抓住課堂中學生的每一處精彩發言,促使學生得到發展。條件性知識是指教師所具有的教育學與心理學知識,包括人際關系學知識和心理咨詢與輔導的相關知識,需要教師不斷進行新的學習。
新一輪課程改革強調教師對課程知識的主動建構,教師對課程知識的建構,不僅僅局限于學科知識的范疇,主要表現為: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建構人際間民主協商、平等對話、和諧相處的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識;以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方式建構解決問題的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識;以對文本多種解讀的方式建構閱讀、鑒賞、重構文本的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識;以對課本知識的分析、歸納或進一步拓展的個性化方式建構課程知識;建構課程學習的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識。在課程改革的理念中,“教師不再只是一個課程知識的被動的傳遞者,而是一個主動的調適者、研究者和創造者”。
一個專業化的語文教師,他所擁有的語文專業知識,應當比教材所要教的知識豐富、深厚得多。教師只有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才有可能全面透徹地理解教材、分析教材、設計教法;才有可能在教學過程中左右逢源、得心應手;才有可能機動靈活地引導學生體悟文中的人文內涵。
“教師的知識開始是一桶水,接著要變成自來水、常流水,最后要教學生學會自己找水。”國家督學、原國家教委基教司司長王文湛如是說,他認為,教師要成為素質教育新課程的推進者。“我們的教師要更新教育觀,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指導和推進者。教育教學要從傳授式轉變為啟發式,充分挖掘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讓孩子從小有創新的意識;在教學上不要盲目去搞復習,要將有限的時間用于講新課;注重揚長教育,學生全面發展不等于平均發展……”王文湛把教師素質生動地分成七個“力”:實力、能力、活力、潛力、魅力、創造力。他認為,魅力和創造力是最高的境界,教師要于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二、涉獵兒童文學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語言教育和文學教育是一張紙的兩面,它們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但是,在目前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普遍缺乏文學教育的理念和操作,而在閱讀教學理論研究中,文學教育也被普遍忽視,可以說,這樣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和理論都不具備真正意義上的完整性。
所謂文學教育,就是指在語文教育中,通過語文閱讀教學,將兒歌、兒童詩、童話、寓言、故事、小說、散文、古詩文等文學樣式所具有的教育價值轉化為教育成果的一系列過程和行為,達成文學語言教育、想像力培養、健全人格的養成這三方面的內容和指向。
文學教育的缺失,其中有一個原因是教師唯教材是瞻,把課文分析得入肉入骨,而很少關注文學作品本身。小學語文教材中《丑小鴨》、《小蝌蚪找媽媽》等課文,教師都有許多經典的教例可以借鑒,有些教師教這類課文也已經輕車熟路,然而,我想問一句:“老師,你讀過安徒生的原作《丑小鴨》嗎?那可是近6000字的大作。你讀過方惠珍、盛璐德的原作《小蝌蚪找媽媽》嗎?”
少年兒童具有極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無論是周圍環境,還是未知世界,他們都想了解。然而,他們的現實的生活天地卻相對比較狹小,能接觸到的事物不多,于是書本便成了他們擴大視野、認識世界的一個窗口,《哈里·波特》、《馬小跳系列》、《小神龜》……都成為學生的首選。
常言道:讀書讓人變得聰明,變得智慧。兒童從書本中獲得知識,開闊了眼界,從文學作品中學會了想象和思考。但實際上,學生的讀書是功利性的,為了高分、為了上好學校、為了滿足家長的虛榮,他們多數讀的只是教科書和教輔讀物,許多學生正常的閱讀興趣被扭曲,由于受社會流俗和大眾傳媒的影響,沉湎于閱讀那些圖文并茂、內容粗俗、簡單、“有趣”的讀物,如卡通讀物、武俠小說、老夫子、烏龍院等,這些東西非但沒有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和欣賞品位,反而敗壞了他們的精神品位,導致他們閱讀思維能力的萎縮與下降。作為語文教師,如何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刻不容緩,對課外書的推薦和介紹也義不容辭。但實際的情況卻是課外閱讀任其自然,教師作不出指導,也作不了指導,只能自生自滅,任學生自我發展。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課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兒童文學在人文性上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它陶冶性情,增進美感,對兒童情感、態度、價值觀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兒童文學是兒童本位的文學,兒童文學是關于寓言的藝術,兒童文學是傳遞人類價值的文學。課外閱讀最主要的讀物當然也是兒童文學。然而,要推薦與介紹兒童文學,教師自己必須去讀,去涉獵兒童文學,去關注現當代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去讀學生喜歡讀的作品,知道秦文君、楊紅櫻、車培晶、北董……撿拾丟失的文學教育,啟動學生喜愛的閱讀行程。
研究是為了什么?其實,研究是對自己職業的一種理智的認識,經常重復性的勞動只會導致窒息。研究是對學生的一種負責,倡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教師首先要以研究的心態去教學,以一種探究的眼光去正視自己的教學,這同樣也是對學生的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