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琴
摘要:幼兒同伴交往能力是幼兒社會化的重要內容,是幼兒最重要的社會交往能力之一。它有利于幼兒擺脫自我中心,增強幼兒的情感支持,促進其親社會行為、社會交往能力、社會認知等方面的發展。同伴關系是指年齡相同或相近的兒童之間的一種共同活動并相互協作的關系,或者主要指同齡人間或心理發展水平相當的個體間在交往過程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人際關系。同伴關系是人際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兒童社會化和身心全面發展過程中起著成人無法替代的獨特作用。積極良好的同伴關系是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精神環境,有利于他們形成自尊、自信、活潑開朗的性格,有利于促進其社會化及心智的發展,而同伴交往困難將影響兒童以后的社會適應。因此,教育和培養幼兒與同伴建立良好和諧的關系,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目標。
關鍵詞:同伴關系;社會化;交往能力
一、3~6歲不同年齡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的發展特點
幼兒同伴交往能力是指幼兒在與自己年齡相同或相近的人的交往過程中感受、適應、協調和處理同伴關系能力的總和。目前有關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結構的研究并未取得一致性結論,各國研究者主要將控制和移情作用或歸屬感作為交往的基本能力,此外行為靈活性和社交放松性也為一部分研究者所重視。有研究者提出,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的內部結構包含三個部分:社交主動性、同伴拒絕和消極的同伴回避。
幼兒的同伴交往能力發展水平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大班幼兒的同伴交往能力比中班幼兒略有下降,但兩者差異不顯著。女孩的同伴交往能力發展水平明顯高于男孩。3~6歲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發展的總體趨勢是隨年齡增長而逐漸提高的。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的,在此過程中,小班到中班是增長的加速期,中班到大班增長緩慢。關于同伴交往能力的性別差異,研究者普遍認為女孩的同伴交往能力和同伴關系顯著優于男孩。
二、影響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發展的因素
1、分析應先同伴接納的直接因素:仔細觀察一下孩子的交往情況,我們不難發現,在同伴全體中,孩子的社交地位具有很大的個體此差異:有的非常受歡迎,有的地位一般,有的非常不受歡迎,還有的既沒有人歡迎頁沒有人拒之,而屬于受忽視的一類。為什么有這么大的差異呢?根據觀察我們發現影響同伴關系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1)行為特征孩子之所具有不同的同伴地位,主要是因為孩子具有明顯不同的行為特征。受歡迎的孩子一般具有外向,有好的人格特征在活動中沒有明顯的攻擊行為,愿意分享,能堅持合作,這樣的孩子極易被小朋友們看作“領導”,人際關系“如魚得水”,從不感到寂寞。被拒絕的孩子在同伴交往中是比較苯岀和不明智的,經常表現出許多攻擊性行為甚至反社會行為。雖然他們經常試著加入到群體活動中,但總是猶豫他們令人討厭的特征人據之門外。(2)認知能力孩子的社會認知能力對其社交的未影響喊打。受歡迎的孩子都傾向于成為優秀的社會問題的處理者,社交政策的恰當性和有效性一般孩子高。能很好的解決沖動。被拒絕的孩子平時對同伴表現出更多的批評,故意,更容易活動過度或利群,以自我為中心。被忽視孩子也用以自我中心來進行交往,由封閉的傾向。(3)教師的影響:一個孩子在教師心目中的地位如何,會間接影響到同伴對這個孩子的評價。經常可以發現,教師喜歡某個孩子,經常關注他,但不由于自主地還是愿意和他一起游戲。社會心理家認為,在同伴群體中的評價標準出現之前,教師是影響學生最強有力的任務。(4)教養方式家庭教養方式對孩子同伴關系有重要影響。如母親對孩子于同伴的交往干預與否,父母的人格,家庭氛圍寬松與否。父母對孩子與同伴的交往干預或插手越多,他們的孩子在同伴交往中越難以發展它的社交技能。
2、分析幼兒在交往中存在的障礙。幼兒交往的障礙主要表現在:膽小,孤僻,不愿去元二元,到園后不愿與老師小朋友接觸,常常畏縮,退避在后獨逛或肚子游戲,不敢主動要求參與其他小朋友的小組。據調查,幼兒產生交往障礙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可分為:(1)家庭環境因素。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在一起玩時毫無意義的消磨時間。所以,當孩子想出去找小朋友玩時,家長就會找出一些理由阻攔,有意無意地限制和減少孩子與同伴的交往。有的家長可能還會覺得讓孩子出去玩總是鬧矛盾,受虛偽,還不如讓孩子在家自己玩。孩子們之間出現矛盾,有的家長還會直接介入到孩子們中間去解決問題,這樣導致孩子的依賴性日益強,變的不合群。(2)教師教育方式的因素。有的教師往往對那些性情活潑,開朗,交往能力強的孩子情有獨鐘,而對那些內向,膽小,交往能力弱的孩子則缺乏愛心,理解,態度冷漠,從而影響幼兒交往能力的發展。(3)氣質類型。不同的氣質類型有著不同的性格決定著不同的行為表現。有些孩子的幼兒往往缺乏自信。表現為:不合群,不善與人溝通。(4)缺少交往技能。有的幼兒想與別人的東西,但是由于方式不合適,與同伴產生矛盾沖突,遭到同伴絕交,使他們產生不好的心情,不愿與人交往。
三、幼兒同伴發展的成因及建議
1、培養幼兒自信心,讓幼兒愛交往。在幼兒園環境里,老師在幼兒的心目中占有獨特的重要地位,教師對幼兒的態度和行為,直接影響幼兒交往能力的培養和發展。因此,作為幼兒教師要熱愛尊重每一位幼兒,多一些愛心、耐心、細心和童心,以親切的語言與和藹的態度激發幼兒參與活動和交往的欲望,積極了解他們心理上的需求,幫助他們克服對交往的畏懼心理,營造一種友好、和諧的氛圍。老師的一個點頭、一聲贊許、一個微笑等,都能給幼兒帶來親切、溫暖的感覺,對幼兒交往能力的發展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如:我班有個叫“香香”的幼兒,她剛來園時什么事都不愿意做,更別說與他人交往了,每當她的目光觸及我們老師的目光時,就會顯出一絲恐懼的神情。有時想和她聊聊,她也不肯,即便站在你面前,她也是一聲不吭。于是,我便在各種場合接近她,給她微笑,偶然發現她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戲、活動,我便會微笑著贊許她、表揚她。漸漸地,在我的帶動下,她也慢慢地學會了交往,有時她還會主動與我談話。
2、在一日活動中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引導幼兒友好交往。(1)自由活動;在自由活動中,教師可為幼兒提供許多活動材料,并有意識地提供一些需要與別人共同協作才能玩的環境。如:棋類、角色游戲、故事表演等材料,讓幼兒自選活動內容,自由組合,在活動中逐漸培養交往意識,學會與同伴友好交往。(2)教育活動。孩子們的交往能力不是與身俱來的,而是通過學習逐步發展的。教師可以通過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活動,有意識地結合平時幼兒交往中發現的問題,利用教材進行教育,并通過一些交往的情境,如:扮演角色、榜樣學習等特定的情景,發展幼兒的交往能力。如:根據某些孩子想獨占玩具而爭吵打架的現象,教師可采用情景表演的形式讓幼兒比較,有了玩具大家一起玩好,還是一個人玩好,可以讓幼兒講一講、評一評,再引導幼兒學一學做得對的小朋友。經過表演,讓幼兒理解有了好的東西要大家一起分享的道理。教師還可以編一個故事:“大家都想玩的玩具壞了”,通過讓幼兒聽故事扮演故事中的角色,組織幼兒討論:玩具壞了怎么辦?搶壞了玩具大家的心情會怎么樣?想玩的玩具只有一件,但大家都想玩怎么辦?商量的語言應該怎樣講?教師也可以有意識請爭搶玩具的孩子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讓他們懂得好的玩具大家一起玩、輪流玩,共同游戲時要遵守規則。(3)日常活動。在日常活動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注意觀察和引導幼兒人際關系中的良好行為,樹立榜樣,同時鼓勵幼兒多交朋友。當出現矛盾時,請同伴與當事人共同討論解決問題,教師只是給他們一些建議,引發幼兒自身解決問題的動機與能力,減少對成人的依賴。
3、家園同步教育,強化幼兒的交往能力。幼兒園教師應注重家園聯系,使家庭和幼兒園形成教育培養的合力。教師要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兒童教育觀,為幼兒在家庭創設良好的交往環境,進一步培養和強化幼兒的交往能力。家園協同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1)引導家長積極參與幼兒交往能力的培養。幼兒園教師可通過家長開放日、家長會等形式,向家長宣傳培養幼兒交往能力的重要性,還可以通過不同的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家長介紹有關培養幼兒交往能力的方法和信息,也可組織家長暢談交流經驗和體會,以提高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培養技巧。(2)指導幼兒家長創設良好的交往環境,教師可要求家長盡可能為孩子創造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在閑暇時多帶孩子到公園或親戚朋友家去玩,鼓勵孩子不斷適應新環境,多與他人交往。家長要允許讓孩子的小伙伴到家里來玩,同時也要允許孩子到別人家做客,多給孩子創造結交小伙伴的機會。家長對來家里做客的孩子要熱情、溫和,除非孩子做出什么破壞性或傷害性的舉動,否則不要干涉或制止孩子的游戲,盡量為他們營造一個輕松和諧、自由自主的交往環境。
參考文獻
[1] 王茜,蘇彥捷,劉立惠《心理理論》2000.05.
[2] 張元《4—6歲幼兒同伴交往能力量表的編制》2002.01.
[3] 劉惠軍,王晶《同伴接納家庭因素與兒童心理理論關系》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