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珈琪
摘 要:舞臺表演是一種“來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的藝術創作。為了增強舞臺表演的真實性,藝術家們投入了極大的精力去鉆研與探索。肢體語言,又被稱為身體語言,就是通過人體的各個部位和器官來表達自身的感情。從表演創作的角度來說,演員能夠通過肢體語言增強舞臺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向觀眾傳遞角色的感官體驗和情緒變動。本文將闡述肢體語言的特性和其在表演創作中的實用意義,介紹不同部位的肢體語言在表演創作中的具體運用方法,希望為演員在提高自身肢體語言運用水平方面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演員;肢體語言;表演;創造
0 前言
舞臺表演的真實性一直是眾多表演藝術家所追求的目標,其也是衡量演員表演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肢體語言是人類語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演員擁有深厚的肢體語言運用功底,就能夠大大地增強表演創作的真實性。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肢體語言的表演訓練都是演員表演訓練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增強表演創作的真實性,塑造更加鮮明的人物形象,更好地向觀眾傳達情緒,每一位演員都應該善于調動自己身體的各個部分、靈活地運用肢體語言。
1 肢體語言的特性
1.1 真實性
舞臺表演創作歸根結底是來源于現實的日常生活的,真實性是對舞臺表演最為基本的要求。如果演員刻意地追求肢體語言的表現力,脫離了日常生活而表演,就會給觀眾造成浮夸、造作的印象,大大地削弱了舞臺效果。為了增強舞臺表演的真實性,演員在進行表演創作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從日常生活出發,代入角色和情境;根據人物的性格特征,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人物將會如何表現,而不是刻意地去營造某種感覺,使表演留下生硬的設計痕跡。[1]
1.2 直觀性
直觀性強烈是肢體語言區別于文字語言、符號語言最為顯著的特征。在舞臺表演當中,肢體語言的表演能夠帶給觀眾強烈的視覺沖擊;演員通過身體各部位的動作細節表達一些文字語言和符號語言所無法表達的東西,讓觀眾更為直觀地感受到角色內心的情緒,從而起到一種“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另外,肢體語言的運用也能與文字語言相統一,共同體現出人物的內心情緒,做到身體表現與內心活動的統一。
1.3 感染力
舞臺表演之所以會有一定的感染力,是由于人類對相同的狀況會出現類似的心理反應,產生共同的心理感受。比如,在舞臺表演的過程中,雖然觀眾沒有親身經歷憤怒、快樂、悲傷、憂愁等情緒,但是也能夠被演員的表演所帶動,形成共同的心理感受。而肢體語言的運用,更能夠帶動臺下觀眾的情緒,讓臺下的觀眾與臺上的演員之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增強了舞臺表演的藝術感染力。
2 肢體語言的使用意義
在舞臺表演和創作的過程中,為了增強表演創作的真實性與感染力,演員必須全身心地融入角色當中。要想塑造形神皆備的舞臺角色,就需要演員從多個方面入手,其中肢體語言的運用就是一項重要的內容。肢體語言的運用并不僅僅是一些簡單的動作模仿,更要求演員學會運用一些肢體細節去表達人物角色內心的糾葛、矛盾等心理活動,從而營造一個有血有肉、性格分明、仿佛真實地存在于我們身邊的角色。如果演員只是單純地模仿角色的動作,而無法通過肢體語言表達人物內心的情感活動,那么人物角色的真實感就會被大大削弱,舞臺表演也就難以起到應有的效果。角色本身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具有自身獨特的性格、氣質、習慣。因此,演員必須對自身所扮演的角色進行深入挖掘,不僅要模仿角色所應有的動作,思考每一個動作內在的深刻意義,更要結合表演情境、人物性格、服裝特點、社會背景等來表現人物的內心情緒,使角色形象更加鮮明突出,同時又不失真實。
3 不同肢體語言在表演創造中的運用
3.1 軀干動作
大多數的時候,觀眾關注的都是演員的軀干動作,相比一些細微部位的局部動作,軀干動作往往幅度更大,更為明顯,也更容易引起觀眾的注意。對于軀干動作的表達,演員主要是從行走、坐下和站立這三個方面的動作來體現的。[2]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有這樣的感覺,身高占優勢的人或者是一些平時注意保持昂首、挺胸、抬頭姿態的人,會給人一種更加自信的感覺,其在人際交往或者其他競爭當中也會占據一定的優勢;而低頭、彎腰、駝背的人往往給人一種不夠自信的感覺,其在人際交往中也處于被動的地位。所以,在表演創作的過程中,演員也要根據角色的性格特征和身份背景來設計人物的坐姿、站姿和行走姿態。比如,社會地位高、充滿自信的人會在站立、坐下的時候占據更加廣闊的空間,而社會地位低、心理自卑的人則會在行走和坐下顯得畏畏縮縮,占據相對較小的空間。
3.2 面部表情
除了軀干動作,面部表情也是觀眾在觀看演員表演過程中所著重關注的主體部位。人類作為一種情感豐富的動物,各種內心情感很容易通過面部五官表現出來。比如,角色存在焦慮的情緒的時候,其面部肌肉會產生更大的張力,面部活動會更加劇烈,出現頻繁地眨眼、嘴角抽動等現象;并且其語調會上揚,語速也會比平時更快,會給觀眾帶來同樣的焦慮感覺。
3.3 四肢活動
四肢活動往往也能夠體現角色內心的想法,這是因為大部分人很少去關注其他人的雙腿或者雙腳的動作,所以一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情緒就可以通過這些部位表現出來。比如,演員所飾演的角色,其面部表情鎮定自若,但是雙腿卻在不停抖動或者腳一直在敲著地板,這都表現了角色表面上雖然很鎮定,但是內心卻充滿了慌張以及想要逃避的情緒;或者角色雖然表面上語言很友好,但是雙腿交叉而坐或者雙手護在胸前,這表明角色在內心深處仍對對方存在著防范和拒絕的心理。[3]通過這些肢體動作,演員能夠透過外在表現角色的內心活動,讓觀眾更加真實地感受角色的情緒,使觀眾產生代入感。
4 提高演員肢體語言運用水準的途徑
肢體語言的運用是衡量一名演員表演能力的基礎指標,也是其提高自身藝術修養的重要途徑。表演藝術與其他藝術一樣是來自于人們的日常生活的,是經過高度藝術加工的生活。因此,演員要想提高自身的肢體藝術運用水準,就必須回歸到生活中去,必須善于觀察生活。其實,不僅演員在表演過程中要運用肢體語言,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會自覺不自覺地運用各種肢體語言來傳遞信息和表達情緒。如果演員能夠在平時的生活中多觀察其他人的肢體語言,挖掘其內在的心理活動,并且聯系該人物的性格特點、社會背景、職業等,才能夠對肢體語言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才能接觸到肢體語言的本質。因此,每一位演員都應該在日常生活中鍛煉自己運用肢體語言的能力,最好是去親身體驗角色所經歷的生活實踐,這樣才能夠在舞臺上塑造更加真實的人物角色。
5 結語
肢體語言訓練一直是表演實踐中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肢體語言具有真實性、直觀性和強烈的感染力,有助于演員塑造形神兼備的人物角色,突出人物角色的性格魅力。因此,演員在進行表演創作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融入實際生活中去,充分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身份信息,結合情境特征,加強自身在軀干活動、面部表情、四肢活動方面的肢體語言表達能力,從而增強人物角色的真實感和舞臺表演的感染力。
參考文獻:
[1] 張杰勇.表演基礎訓練中演員環境意識培養和教學方向[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6(03):154-159.
[2] 張輝.當代中國電影表演的美學思考[J].當代電影,2016(06):9-14.
[3] 涂文蓓.戲劇表演從“精神性”向“身體性”的回歸[J].大舞臺,2013(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