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憲志
摘要:《史記》作為我國首部紀傳體史學巨著,在塑造歷史人物的藝術成就上不僅是史學史也是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司馬遷注重細節刻畫,在對比中突出傳主的性格特征,同時運用復筆反復烘托,凸顯人物形象;司馬遷還自覺的創新寫人敘事模式,完整的展示歷史人物的形象,使其豐滿,感人。
關鍵詞:《史記》;選材;藝術手法;互見法
《史記》以人物為中心來敘述事情,從而開創了紀傳體的先河。司馬遷以他高妙的寫人藝術,克服了這種“以文運事”的困難,給我們再現了許多歷史人物的各不相同的性格面貌,使其音容笑貌千載如生。《史記》所塑造的眾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其對人物性格的刻畫,確實達到了令人嘆為觀止的程度。
一、突出的細節描寫
在《史記·高祖本紀》中對劉邦回鄉時所唱“大風歌”的記述,飲酒到酣處,劉邦開始擊筑并“自為歌詩曰:‘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兒皆和習之。高祖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一代梟雄劉邦的垂暮之年的傷懷與感慨,通過三句歌辭和幾個動作表現出來,幾年拼殺混戰,劉邦這個毫不起眼的小吏,竟然能夠在郡雄逐鹿中最終屹立,由此登上了權力的巔峰,驚喜之余又難免幾多感慨,這個江山得之本屬不易,自已百年之后子孫能否安然承襲,會不會像剛剛逝去的秦王朝一樣?該細節的出現更能讓我們深切的感知劉邦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也有生死之嗟,兒女情長,關于他是劉媼夢蛟龍感生的神話不攻自破。《史記》中的細節描寫除表現人物性格特點外,還隱有濃厚的微言大意。
二、運用對比,突出個性
司馬遷善于在對比中顯示人物的不同性格。,《項羽本紀》中的項羽和劉邦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性格,項羽粗暴坦率,聲色畢露;劉邦深謀遠慮,沉著老練。劉邦手下的曹無傷向項羽告密:“沛公欲王關中”,項羽聽了大怒,立即決定“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劉邦聽了項伯告密后,馬上和項伯約為婚姻。在項羽面前又低三下四,巧言辯解,終于使項羽輕信了他的話,完全解除戒備,甚至告訴他,“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孤立地看,他們似乎沒有什么差別,但是放在一起對比,就顯示出不同來。
司馬遷用對比手法寫人,除了同一篇的對比外,還有篇與篇之間的對比,如《李將軍列傳》與《衛將軍驃騎列傳》。李廣一生廉潔,“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終廣之身,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無余財,終不言家產事。”每遇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而霍去病則是“少而侍中,貴,不省士。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赍數十乘,既還,重車余棄粱肉,而士有饑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驃騎尚穿域踏鞠,事多此類。”二者恰成鮮明對照。宋代黃震說:“凡看衛、霍傳,須合李廣看。衛霍深入二千里,聲振華夷,今看其傳,不值一錢。李廣每戰輒北,困躓終身,今看其傳,英風如在。”(《黃氏日抄》)
三、運用復筆、反復刻畫
運用復筆凸現人物的性格、表現人物的形象。在《史記》中,這種手法的運用極其頻繁,但在《項羽本紀》中的應用則最為巧妙,最富意蘊。作者反復運用“莫敢”、“無不”等詞來表現主人公項羽的性格特征。
“一府中皆懾服莫敢起。”“當是時,諸將皆懾服,莫敢枝梧。”“諸侯軍就鉅鹿者十馀壁,莫敢縱兵。”“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
單單是這幾個采用復筆手法的句子,就足以讓人被項羽那種“喑啞叱咤,千人皆廢”的氣氛所震懾。同在一篇《項羽本紀》中,司馬遷也采用復筆手法讓劉邦每次出場時都說上“為之奈何”這么一句話,活脫脫地把劉邦那副可憐卑微的癟三相刻畫了出來。但也就是這么一句只有四個字的簡單的話,巧妙地暗示了劉邦圓滑機智,同時又不失謙虛,能夠從善如流的性格。
四、自覺的創立新的敘述模式——互見法
互見法,顧名思義是指一個完整的、豐滿的歷史人物是通過多篇傳記共同塑造的,這些篇章互為補充,互相烘托,彼此呼應。
以寫劉邦為例。《高祖本紀》自然以寫劉邦為主。寫其起義、戰斗、開國的經歷,寫其知人善任,雄才大略,以及得天下后仁愛保民、穩固政權的政績等等,顯然都是正面的描寫。劉邦性格中狡詐、陰刻、殘忍、無賴的一面,司馬遷并不放過,只是另有安排。在其他人物的傳記如《項羽本紀》、《蕭相國世家》、《淮陰侯列傳》等中毫不客氣地如實寫來。如在《項羽本紀》。不僅通過范增之口寫劉邦“貪于財貨,好美姬”,更著重寫劉邦的無情和無賴:
(楚軍)圍漢王三幣。于是大風從西北而起,……楚軍大亂壞散,而漢王乃得與數十騎遁去。……漢王道逢得孝惠、魯元,乃載行。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曰:“雖急,不可以驅,奈何棄之!”于是遂得脫。……
(楚漢在廣武對峙數月)當此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史記》“互見法”的使用,既讓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鮮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個側面的性格特點,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五、結語
《史記》開創了我國古代傳記文學的先河,司馬遷以一人之力,在一部書里集中地為三千年歷史人物立傳,塑造了上百個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形象,極大地豐富了中國歷史人物畫廊,對后代寫人文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同時在歷史的敘述上我們也應當看到司馬遷的歷史局限性。紀傳體敘史方法的創立使得作者不自覺的夸大個人在歷史發展演化中的作用。此外有關封建迷信的神異傳聞未能完全剔除,宿命論的思想也時有流露,這就對歷史人物塑造方面產生了難免的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 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
[2] 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北京:三聯書店,1984.
[3] 鄧鴻光.史家絕唱.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8.
[4] 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修訂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 [清].吳見思評點,陸永品點校整理.史記論文.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
[6]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一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