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使新媒體藝術的快速發展成為可能,公益微電影作為新媒體藝術的典型代表應運而生,為社會正能量的傳播打開了一個更為廣闊的天地。公益微電影的制作與傳播同時也進一步帶動了更多的社會公眾積極參與到社會公益活動中,產生了十分良好的社會效益。
[關鍵詞]公益微電影;正能量;傳播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2.047
公益微電影以其微時長、微投資、微發行的“三微”特征及內容題材的真實性,備受社會大眾的廣泛青睞。現如今公益微電影已經成為傳播正能量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在推動社會公益事業的健康發展上發揮著十分積極的作用。也正因如此,現如今越來越多的社會大眾積極地投入公益微電影的制作中,以期更好地發揮公益微電影的正能量傳播效用,產生更加良好的社會效益。
1 公益微電影是正能量傳播的有效載體
微電影是為了滿足當代人快節奏的生活需求而出現并發展的。而公益微電影的出現與發展恰恰是借助了微電影“三微”的藝術特點,以此來吸引公眾眼球。可以說現如今公益微電影作為公益傳播的全新載體,其不僅內容形式較為新穎,且傳播范圍較為廣泛,與傳統的媒介傳播形態相比更容易營造出一個良好的社會風氣。
一部公益微電影的放映時長往往在60秒到300秒之間。因此,公益微電影普遍時間較短且主題鮮明深刻,也就更容易滿足人們短時間內觀看電影的需求,更能夠在潛移默化間將公益理念傳播出來。而正是因為公益微電影的“三微性”,使得公益微電影對拍攝器材沒有更多的限制,制作周期短,發行方式較為簡單,更容易關注社會公眾身邊的細微的感動之處,所以在社會正能量的傳遞上往往擁有著不可小覷的優勢。如,河北傳媒學院學生劉嘯宇用相機拍攝的《天堂午餐》,時長6分鐘,制作成本不到200元錢,講述了兒子給去世母親做午餐的感人故事,一經上傳點擊量瞬間突破千萬次,并引發了網友們對孝心話題的激烈探討與強烈共鳴。
但是,更多的公益微電影卻是一種有組織、有策劃的集體行為。這是因為往往公益微電影都是政府部門進行策劃的,旨在對社會主流道德價值觀進行弘揚。如,由張家界市政府出品的公益微電影《三輪車老人》恰恰就是社會主流道德價值觀的重要體現。社會各類民間組織、協會也會對公益微電影進行拍攝策劃,并借此機會對自身所倡導的公益情懷加以宣傳。如,中國社會福利教育基金策劃拍攝的《三個兒子》,正是倡導人們關注社會殘障兒童,給予他們關愛。此外,各大視頻網站、影視機構等傳媒組織也會進行公益微電影的策劃,旨在公益宣傳的同時,也進一步擴大了自身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可謂是一舉雙得。如,由土豆網、《中國國家地理》《城市畫報》等中文媒體機構聯合策劃的《愛的深呼吸》系列公益微電影,側重于對環境、氣候等問題的關注。
2 公益微電影的正能量傳播途徑
從科技發展和傳播渠道的角度來看,伴隨著信息網絡科技的快速發展,傳統的PC端、移動端以及其他終端的開發與演化,4G網絡以及Wi-Fi的普及使用,更是為公益微電影的發展提供了更為良好的終端服務平臺。媒體融合與媒體聯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組合使用,可以優勢互補最大地發揮積累效應,對傳播效果而言可以獲得一舉兩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符合在移動互聯上播放的公益微電影更能滿足人們的隨時隨地的觀影需求,同時還要相應地配合微博、SNS等新媒體平臺展開與社會公眾的互動談論,以便于持續地吸引社會公眾的注意力,在短時間內使傳播影響力達到最大化,公益微電影的正能量傳播要結合新媒體的及時性與交互性的兩大優勢,全面覆蓋到受眾的多個接觸點,達到較好的疊加性傳播效果。
從公益微電影的內容上看,還要進一步豐富和精準公益微電影的傳播內容,進而擴大公益微電影正能量傳播的實際范圍,達到傳播公益理念的最佳效果。這是因為,只有新鮮的、有趣的,貼近生活、貼近社會的主題,才能夠引起社會公眾的共鳴,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力。所以,公益微電影事業在制作過程中可以嘗試多運用一些輕松詼諧的網絡用語,在提高社會受眾接受力的同時,也加強公益微電影的傳播力,體現公益微電影正能量的傳播價值。目前我國絕大多數的公益微電影都是以劇情為主,用以傳播積極的社會風尚。因此,在今后公益微電影的制作過程中可嘗試多種影片類型,進一步拓寬公益微電影的文化傳播方式。采取與影視公司進行合作的方式,對資源進行整合優化,通過明星、名導擴大社會公眾對公益微電影的關注度,擴大其正能量的傳播范圍。如,由張揚執導,王珞丹、張譯等演員主演的公益微電影《老人院》,其以讓愛回家為主體,主要詮釋了“親情冷暴力”,呼吁社會公眾關愛老人,而通過明星、名導效應也引起了社會公眾的熱烈反映,獲得了十分良好的社會效果。還可以進一步創新公益微電影的表現技巧,吸引社會公眾參與到正能量的釋放之中。這是因為新穎的故事內容與敘事結構不僅能夠避免宣傳的同質化,也更容易在潛移默化中感染公眾,起到服務與教育社會的作用。所以,在公益微電影的制作過程中,要依靠敘事技巧與情感訴求更好地表現公益微電影的主題,并且做好對時間的把握與角度的選擇,通過安排懸念進一步引發社會公眾的好奇心,提高受眾們的期待,從而達到吸引更多社會公眾關注的目的。尤其是幽默詼諧的語言表達方式,更容易鼓勵社會公眾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從體制管理方面來看,縱觀近年來,我國公益微電影的發展我們不難看出,雖然許多已經播出的公益微電影其主題為公眾利益,但是也有部分公益微電影多以參與投資制作的公司與品牌名稱進行標記,造成了許多公益微電影的商業味越來越濃重的現象。所以,如何確保公益微電影的公益性則成為公益微電影健康發展的關鍵。目前我國公益微電影的傳播,仍主要依靠政府行政動員以及媒體的組織,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公益事業的良好發展,但是也容易造成嚴肅體制下的敷衍,不利于公益事業的發展。所以,我國可以借鑒美國、日本等國家在公益事業推動工作上的成功經驗,建立一個既能夠符合我國國情,又能夠與國際接軌的公益活動運行監管機構,在加強對商業色彩監督的同時,也促進公益微電影正能量的有效傳播,從而為公益活動的開展保駕護航。
總之,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的我國,精神文明建設正遭受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與此同時,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過程中,包括新媒體形態在內的各種媒體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本主題,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開展形式多樣的傳播活動。可以說公益微電影同其他主流傳播媒體相比,其獨特之處不僅表現在影視敘事風格之上,更體現在網絡文化定位之上。而也正是這份獨特的主流意識,全新的傳播能力,恰恰為以娛樂藝術、商業藝術為主流旋律的網絡媒體與主流輿論場的融通搭建了有效橋梁,為和諧文化在網絡與傳統媒體上的共生提供了重要的契機。
參考文獻:
[1]初云玲.新媒體視域下的公益微電影創意敘事與社會功能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4(19).
[2]張波.論微電影在當下中國的生產及消費態勢[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2(3).
[3]楊麗,沈嘉達,熊伶俐.淺析媒介融合時代公益微電影的營銷傳播方式[J].當代電影,2015(9).
[4]徐書婕.新媒體背景下公益微視頻的社會傳播力[J].中國電視,2015(8).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劃課題《中國影視動畫作品中的核心價值觀研究》(項目編號:2016B067)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程曉皎(1985—),女,黑龍江哈爾濱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新媒體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