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偉+曾國強

摘要:目的觀察柴芍六君和胃湯治療胃脘痛的臨床療效。方法將60例胃脘痛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30例,給予奧美拉唑20 mg,口服,每天2次;硫糖鋁0.75 g,口服,每天3次;西沙比利10 mg,口服,3次/d;合并Hp感染者給予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片,0.375 g/次,3次/d。治療組30例,內服曾國強老師自擬方柴芍六君和胃湯,每日1劑,水煎服,3次/d。結果近期療效比較,治療組的治愈率56.7%、總有效率93.3%均高于對照組的治愈率36.7%、總有效率63.3%,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遠期隨訪情況比較,治療組復發率7.1%低于對照組復發率31.6%,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柴芍六君和胃湯治療胃脘痛近期及遠期療效較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柴芍六君和胃湯;胃脘痛;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R256.3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7)04-0048-02
胃脘痛指以胃脘部近心窩處不同性質及程度疼痛為主癥的疾病,多由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潰瘍引起。本病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曾國強主任醫師是云南省第3批中醫藥師帶徒工作指導老師,從事中醫臨床、科研、教學工作30余年,醫術精湛,經驗豐富,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總結出了一套治療胃脘痛的系統理論和有效方法。筆者有幸跟隨曾老師學習,聆聽教誨,受益匪淺,對老師的學術思想及臨床經驗深有感悟。運用曾老師自擬方柴芍六君和胃湯治療胃脘痛30例,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60例患者均選自本科2014年8月—2015年5月的門診病例。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齡18~60歲,平均(35.10±10.12)歲;病程4~8個月,平均(5.20±1.60)個月。對照組30例,男11例,女19例;年齡21~63歲,平均(34.50±11.23)歲;病程5~8個月,平均(5.15±1.70)個月。2組患者上述資料經統計學分析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2組患者均診斷為胃脘痛并符合下述診斷標準,有電子胃鏡檢查資料。
1.2診斷標準
1.2.1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胃脘痛的診斷依據[1]。
1.2.2納入標準符合診斷標準,年齡在18~63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3排除標準過敏體質;經檢查發現合并消化道腫瘤、出血以及其他消化系統疾病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婦女;合并有心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疾病、精神病患者。
1.3治療方法
1.3.1治療組服用本院曾國強老師自擬方柴芍六君和胃湯。基本方:炒柴胡15 g,杭芍15 g,蘇條參25 g,炒白術20 g,茯苓20 g,生黃芪25 g,山藥15 g,姜半夏12 g,薏苡仁20 g,炒神曲20,砂仁10 g,小茴香15 g,臺烏25 g,佛手15 g,枳殼25 g,川芎15 g,炒茜草15 g,防風15 g,甘草10 g。每日1劑,水煎3次,取汁450 mL,混合,分成3次服用,15 d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隨證加減:若寒重,可加吳茱萸、干姜、丁香、桂枝;熱盛加黃連、梔子;若見寒熱身痛等表寒證者,可加紫蘇、生姜;氣滯重者,可加木香、陳皮;瘀血明顯,可加延胡索、三七粉;若兼見胸脘痞悶不食,噯氣嘔吐等寒夾食滯癥狀者,可加雞內金、山楂、萊菔子。
1.3.2對照組奧美拉唑20 mg,口服,每天2次;硫糖鋁0.75 g,口服,每天3次;西沙比利10 mg,口服,3次/d;合并Hp感染者給予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片,0.375 g/次,3次/d。15 d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治療期間2組均停用其他藥物,忌煙酒及辛辣刺激食物。
1.4療效評定
1.4.1療效評定標準①近期療效: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胃脘痛的療效評定[1]。②遠期隨訪情況:對近期療效為治愈、好轉的患者進行至少6 個月隨訪,記錄經治療后6個月胃脘痛復發情況,進行比較。
1.4.2觀察指標觀察近期療效及遠期隨訪胃脘痛復發情況。
1.5統計學方法采用χ2檢驗進行統計學分析,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2組差異。所有數據均用計算機SPSS軟件進行運算。
2結果
2.12組近期療效比較見表1。
2.22組遠期隨訪情況比較對近期療效為治愈、好轉的患者進行至少6個月隨訪,記錄經治療后6個月胃脘痛復發例數,進行比較。治療組獲訪28例,復發2例,復發率為7.1%;對照組獲訪19例,復發6例,復發率為31.6%。表明治療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79,P<0.05)。
2.3不良反應2組均未發現明顯不良反應。
3討論
胃脘痛系因胃氣郁滯,氣血不暢所致。臨床以上腹部近心窩處經常發生疼痛為主癥。多見于胃、十二指腸炎癥、潰瘍、痙攣等疾病[1]。《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謂:“木郁之發,……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痛,食飲不下。”《素問·至真要大論篇》也說:“厥陰司天,風淫所勝,民病胃脘當心而痛。”說明胃脘痛與木氣偏勝,肝胃失和有關。《素問·舉痛論篇》還闡發了寒邪入侵,引起氣血壅滯不通而作胃脘痛的機理。《蘭室秘藏·卷二》立“胃脘痛”一門,論其病機,則多系飲食勞倦而致脾胃之虛,又為寒邪所傷導致;論其治法,大旨不外益氣、溫中、理氣、和胃等。《臨證指南醫案·胃脘痛》的“久痛入絡”之說,《醫林改錯》、《血證論》對瘀血滯于中焦,脹滿刺痛者,采用血府逐瘀湯治療。曾老師認為胃脘痛的病因多為七情內傷、寒邪客胃、飲食不節瘀阻胃絡、勞倦久病等。病位在胃,與肝、脾、膽、腎有關。基本病機為胃氣阻滯,胃絡瘀阻,胃失所養,不通則痛。曾老師自擬方柴芍六君和胃湯,治療以疏肝健脾,和胃止痛為法。炒柴胡疏肝解郁,升舉陽氣,宣暢氣血;杭白芍養血斂陰,平肝止痛。蘇條參養陰健脾,益胃生津;炒白術、茯苓、薏苡仁健脾除濕;黃芪補氣升陽,益衛固表;山藥益氣養陰,補脾肺腎。半夏燥濕消痞,降逆止嘔;砂仁、小茴香、烏藥溫中行氣;佛手、炒神曲、枳殼理氣寬中。川芎、炒茜草、防風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炙甘草益氣補中,緩急止痛,調和藥性。諸藥合用,共奏疏肝健脾,和胃止痛之功。隨證加減,用于臨床,可取得滿意療效。本觀察表明,曾老師自擬方柴芍六君和胃湯治療胃脘痛療效較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ZY/T001.1~001.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