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燕 張揚
摘 要 網絡借貸不斷發展,P2P平臺的運營模式已經不限于最初的信息中介模式,隨之而來的有擔保模式,信貸資產證券化模式,以及以宜信為代表的債權轉讓模式。宜信通過第三人唐寧將其債權進行打散轉讓給投資者,但其與傳統的債權轉讓存在著差別,第三人唐寧未將債權轉讓的事實通知借款人,借款人和投資人之間并未形成新的債權債務關系。宜信債權轉讓的運營模式存在質疑,本文將重點分析宜信債權轉讓模式的不合理之處,提出完善該模式的建議。
關鍵詞 宜信 債權轉讓 通知 信息披露
作者簡介:趙燕、張揚,華東政法大學研教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圖分類號:D922.2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324
一、我國P2P網絡貸款的主要模式
(一)完全中介模式
中介模式是P2P網貸的原貌,全球首家P2P網貸公司Zopa即采這種模式:Zopa不是貸款人和借款人簽訂的任何借貸合同的當事人,其職責僅在于運營借貸平臺。在完全中介模式下,P2P網絡貸款平臺并不直接參與借貸法律關系,只是一個為借款人和貸款人提供信息中介的平臺。平臺不以自有資金向借款人貸款,同時也不為貸款人提供擔保,只提供資格審核、信息發布、還款催收等輔助性服務。拍拍貸就屬于完全中介模式。
(二)保證本金(利息)模式
平臺以自有資金為貸款人提供擔保,當借款人無力償還時,平臺向貸款人承擔償還本金(利息)的義務。由于在我國擔保機構的設立需要取得相應機關的批準,取得擔保資質,在保證本金(利息)模式下,網絡貸款平臺實際上扮演著中介機構和無證經營的擔保機構雙重角色。和信息中介相比,平臺多承擔一份擔保責任。
(三)信貸資產證券化模式
信貸資產證券化模式下,平臺將自己的擔保產品或小額信貸資產通過平臺銷售給平臺的投資人。陸金所和有利網就是此種運營模式的典型代表。
(四)債權轉讓模式
P2P網絡貸款平臺下的債權轉讓模式以宜信自創的網貸交易模式為代表。借貸雙方不是通過宜信平臺提供的信息直接借貸,而是通過宜信設定的第三方(唐寧)買賣的雙方的債權來實現雙方的借貸,貸款人的資金并不直接轉賬給借款人。其模式為:1.資金需求者向宜信P2P平臺提出借貸申請;2.宜信P2P平臺將借貸信息傳達給唐寧,唐寧與資金需求者簽訂債權債務合約;唐寧再將債權債務合同進行處理,發布在宜信平臺上;3.投資者通過宜信平臺了解到投資信息,投資者向宜信平臺提出投資申請;4.宜信將投資者的投資意愿傳達給唐寧,唐寧向投資者出售債權;5.資金需求者和投資者通過宜信P2P平臺、唐寧聯系到一起,屬于間接打成借貸資金的投融資交易。
二、P2P網絡借貸中債權轉讓模式的法律關系分析
(一)借款人與第三人(唐寧)的借款合同關系
資金需求者通過宜信P2P平臺提出借貸申請,對資金需求者的身份、還款能力等資格進行審核后,平臺不直接與資金需求者簽訂借款合同,而是將信息傳遞給第三人(唐寧),再由唐寧和借款人直接簽訂借款合同。由此形成的借款合同直接約束借款人和第三人,第三人要按照合同約定為借款人發放貸款,同時,借款人也要按照合同約定的期限和方式還款,如果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二)第三人(唐寧)與投資人之間的債權轉讓關系
《合同法》第七十九條規定,債權人可以將合同的權利全部或者部分轉讓給第三人。第三人與借款人簽訂借款合同后,第三人將債權進行金額拆分和期限拆分,然后將拆分后的債權債務關系發布在宜信平臺上。投資人可以在宜信平臺上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宜信平臺再將投資人的意愿傳達給第三人,在宜信平臺信息中介的作用下,第三人與投資人之間形成一個債權轉讓關系,第三人將自己對借款人的債權部分轉讓給投資人。
(三)出借人因受讓債權與投資人形成的借款合同關系
根據債權轉讓的相關規定,債權人將債權轉讓后應該退出轉讓部分的債權債務關系,轉讓的部分應該由受讓人享有相應的債權。債權轉讓后,出借人和借款人形成新的債權債務關系,借款人向出借人履行合同義務,在合同約定的期限內履行還款義務。
(四)P2P網絡借貸在債權轉讓法律關系中存在不合理之處
1.轉讓人未履行通知義務
《合同法》第八十條規定,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根據該條規定,債權轉讓時要將債權轉讓的事實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的債權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轉讓效力,債務人對原債權人履行債務的視為履行合同義務,債權債務關系消滅,受讓人不能基于債權轉讓合同要求債務人履行合同。在P2P網絡借貸的債權轉讓模式中,第三人將自己的債權進行份額和期限拆分,原本借款人和第三人單一的借款債權債務關系被拆分成數個債權轉讓合同,第三人在通知債權轉讓后通知債務人時存在障礙,需要分期限多次通知,因此第三人將債權轉讓給受讓人后直接省去通知債務人這一環節,并未將債權轉讓的通知告知債務人。在整個債權轉讓過程中,第三人并沒有與借款人和投資人簽訂實際的債權轉讓合同。債權轉讓模式只不過是宜信平臺想逃避責任的一個幌子,當債務人不能清償時,宜信以第三人債權已經轉讓來進行抗辯想完全脫離債權債務關系。
2.債權的期限拆分沒有法律依據
債權作為一種無形財產轉讓具有靈活性,《合同法》規定債權可以全部或者部分轉讓。第三人和借款人形成借款合同后,第三人取得合同債權,第三人再將自己的債權進行拆分。充分利用債權可以分割對外轉讓的特點,對債權進行分割以滿足支付對價、抵銷債務等需要。實踐中,債權部分轉讓也被大膽創新用于融資。將債權按照實際需要的大小進行分割,并對外轉讓,成為了融資工具。《合同法》對部分轉讓的形式未做明確規定,第三人將債權進行期限拆分缺乏合理依據。有學者認為,P2P網絡貸款其實質就是債權的資產證券化,采取的債權轉讓模式是通過個人賬戶進行債權轉讓活動,使得平臺成為資金往來的樞紐,不再是獨立于借貸雙方的純粹中介債權轉讓是通過對期限和金額的雙重分割,將債權重新組合轉讓給放貸人,其實質是資產證券化。《證券法》第十條規定,公開發行證券,必須符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條件,并依法報經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或者國務院授權的部門核準;未經依法核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公開發行證券。宜信平臺將第三人的債權打散后轉讓給投資人實際上是在進行一種證券發行的經營活動,但宜信并沒有取得相應資質,宜信可能從事了非法經營活動。宜信將債權拆分后轉讓給投資人,與傳統意義上的一對一的債權轉讓模式不同,宜信平臺需要轉讓的債權已經形成了一個一對多的集合,就可能會形成一個資金池。
三、P2P網絡借貸中債權轉讓模式的制度完善
(一)明確債權轉讓通知責任主體
在債權轉讓模式的網絡借貸平臺上,不能因為債權轉讓的通知義務主體不明確而致使債務人不知悉債權轉讓的事實。債務人未收到債權轉讓的通知而向原債權人履行債務,債權債務關系消滅,受讓人不能基于債權轉讓合同而向債務人主張債權,受讓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在商品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效率的作用越來越被強化,把受讓人也納入債權轉讓的通知主體之列符合市場經濟中效率的要求。否定受讓人通知主體資格的觀點,其更加注重對債務人利益之保護,體現公平與正義的價值追求,在肯定受讓人通知資格的觀點主體,則更加關注受讓人能否如愿以償地實現債權,以效率為其價值追求。故不可將任何一端絕對化,否則難免輕重失衡,而折衷的方案較佳。債權讓與的通知是一種觀念上的通知,是事實上的通知,只要轉讓人、受讓人具備通知的能力就可為之。但有學者主張:如果允許其他人(如受讓人)對債務人進行讓與通知,會導致債務人無法得知讓與的真假,為了防范非債清償之風險,債務人不得不再向債權人進一步詢問,這反而會增加了債務人負擔。所以,日本判例甚至直接表明不允許受讓人代為通知的立場。
(二)強化信息披露
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越來越多的事情可以通過匿名來完成,這加大了交易的風險,交易的安全性大大降低。P2P網絡平臺的信息披露程度低,借款人僅需提供身份證明、收入證明等資信材料就可以申請獲得貸款,投資人甚至可以通過匿名方式在P2P借貸平臺上注冊多個賬號進行投資,投資人的資金來源,借款人的資金使用去向都是不透明的,為不法分子提供一個洗錢的平臺。宜信在債權轉讓模式中并將債權轉讓的事實通知債務人,借款人和投資人之間并未形成新的債權債務關系。借款人不知道真正的投資人是誰,投資人也不知道借款人的資金用途,借款人和投資人完全處于一種模糊的地位。
(三)限制拆分份額和期限
債權具有可轉讓性,但是在宜信的債權轉讓模式下,第三人將自己債權進行金額和期限拆分,證券的發行需要經過證監會或者是國務院授權的其他機構批準,宜信又未經批準,不具備相應的資質。第三人將債權進行期限拆分其實是不具備可操作性的,投資人不可能取得借款人部分期限的債權。宜信只是打著債權轉讓的幌子從事著資產證券化的經營活動,所以應該明令禁止將債權的期限進行拆分轉讓。
(四)引入第三方支付平臺
宜信的債權轉讓模式未通知債務人,并未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債權轉讓關系,借款人和投資人之間并未形成新的債權債務關系,轉讓人也未脫離原來的債權債務關系,宜信網貸平臺不僅僅起著信息中介的作用。宜信將投資人的資金匯入自有賬戶,形成資金池,網貸平臺也失去其應有的獨立性。第三人和網貸平臺的資金混同,平臺和投資人的資金混同,這都存在著很大的風險,所以有必要引入第三方支付平臺來保證平臺的獨立性。網絡貸款平臺應僅是信息中介平臺,而不能觸碰到投資人的投資資金,平臺應當將投資人的投資資金在第三方支付平臺設立專門賬戶進行管理,在債權讓與通知到達借款人之后,由第三方支付平臺將資金直接劃入第三人賬戶,同時,當債權到期后,借款人直接將借款金額劃至投資人賬戶,而不是通過網貸平臺來完成兩者之間的交易,以此來保證平臺的獨立性。
參考文獻:
[1]董峰.我國P2P網絡借貸平臺模式及其風險研究.云南財經大學2015年碩士學位論文.
[2]劉杰.債權轉讓法律問題探析.法制與社會.2016,10(上).
[3]黃震、何璇.P2P網絡借貸平臺的法律風險及防范.金融電子化.2013(2).
[4]孫超.論債權讓與中通知程序的構建.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
[5]崔建遠、韓海光.債權讓與的法律構成論.法學.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