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
國有企業特別是大型國有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中流砥柱,在促進經濟平穩可持續發展,特別是深化經濟改革中一直處于重要地位。一直以來,國企特別是央企除了作為國民經濟支柱以及納稅大戶以外,還承擔了許多社會職能。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開啟了新形勢下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大幕,國家對國企、央企的轉型升級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要求。
以中石油這樣的大型央企為例,其經歷幾十年的發展,其所管理的包含離退休干部在內的離退休人員總群體已經近50萬,每年針對離退休業務的運行和管理成本一直居高不下。若剝離企業的離退休業務,實現離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自然而然成了企業降低生產運行成本,減負前行、實現提質增效的重要改革舉措。以中石油對離退休業務的分離移交采取的相關舉措和要求為例,在國企離退休業務移交過程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按照結合實際、分類實施,靈活掌握的原則開展工作,移交業務不搞“一刀切”
針對離退休業務規模較小、距離地方政府駐地較遠,企業離退休人員生活區域偏僻的企業,社會化管理應主要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手段實現,由原有企業或第三方國企專業服務公司進行日常服務,減少社會化過程中存在的阻力。針對離退休業務規模較大,離退休人員生活區域交通便利,方便地方政府管理的國企,離退休業務應以地方政府接收進行社會化服務為主。
二、扎實做好離退休業務社會化前各項保障工作,確保離退休隊伍整體穩定
一是嚴格落實兩項待遇,提升老同志的幸福指數。認真貫徹落實中辦、國辦《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離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見》以及國家、地方政府和集團公司一系列優老、惠老的待遇政策,按照上級有關要求,切實把走訪慰問、閱讀文件、通報情況、住院探視、健康體檢、費用報銷、“慰問金”、各項補貼發放等涉及老同志待遇的事項,按標準落實和服務到位,確保政策執行不折不扣、政策落實不留死角。
與地方政府和社區等單位相結合,爭取更多支持,研究和實施更多的利老、便老的個性化服務的新措施,積極嘗試建立低齡老同志關照高齡老同志的鄰里互助式的助老服務模式,鼓勵和倡導區片骨干協助做好助老服務工作,進一步推動互助服務與離退休部門服務有機結合,不斷拓展離退休服務的新途徑。要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配合共青團、社區等組織,充分發揮志愿服務小組的作用,擴大為高齡、空巢、獨居、失能離退休干部服務的覆蓋面,建立服務對象信息檔案,及時掌握他們的生活和健康情況,解決其日常生活中的應急性、突發性難題。形成礦區服務、鄰里互助服務、志愿者服務相結合的多層次的服務機制,確保老同志“孤有所依、病有所助、困有所濟、難有所幫”。
二是加強“兩項建設”,積極引導離退休老干部釋放正能量。抓好離退休黨支部建設,建立健全基層離退休黨組織,保持黨組織健康發展。加強對離退休干部特別是離退休黨員的思想政治教育,依托離退休活動中心、老年大學、油田黨員教育網等宣傳思想文化陣地,使老同志深刻認識和領會國家全面改革、推進依法治國以及國企離退休業務社會化改革的重大戰略部署和現實意義,深入了解改革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更好地發揮廣大離退休工作人員和老同志在顧全大局、推動國有企業穩健發展、支持國有企業推進各項改革和降本增效舉措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充分凝聚和釋放正能量。
搭建離退休人員服務社區、奉獻企業的平臺。充分發揮廣大離退休老同志的政治優勢、經驗優勢、威望優勢以及國企獨有的文化優勢,組織引導老同志在言傳身教、建言獻策、凝聚共識、穩定人心、社會活動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教育引導老同志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在參加學習活動、廣場健身、社會交往、公益服務等日常生活中,通過傳承革命精神、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化解矛盾糾紛、參與社區建設等方式就近就便向周圍的人傳播正能量,并以此影響和帶動子女、親友、鄰居等身邊的人崇德向善,宣傳和樹立“國企人”的良好形象,做和親睦鄰的模范長輩,共同釋放正能量。
三是完善溝通機制,加強服務管理,為離退休業務社會化做好保障。建立和完善離退休人員利益協調、訴求表達、矛盾調處、權益保障和重大決策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加強離退休扶貧幫困和維護穩定工作體系建設,強化對困難群體的幫扶救助和對特殊人群的管控服務,及時了解老同志的急難愿盼,及時化解各類潛在的矛盾糾紛,最大限度地減少不穩定因素。通過主動配合社區黨組織、居民委員會,推進社區離退休老干部民事民議、民事民管、民事民辦,化解矛盾糾紛,形成服務合力,努力推進“單位小區”向“城市社區”、“企業離退休職工”向“地方市民”的融合和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