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瓊
摘要:當今知識經濟時代,人才競爭日益激烈。大學生的“就業難問題”也擺在了日益突出的位置上。這種現象的背后隱藏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大學生在選擇自己的職業方向時出現了偏差和失誤,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嚴峻。那么科學的職業生涯設計能為大學生就業以及職業發展指明方向。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難;職業生涯
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現狀
(一)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淡薄
大學階段是職業生涯規劃的黃金階段,必須要盡早確定自己的職業目標,選擇自己職業的發展地域范圍,把握自己的職業定位。但是許多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觀念普遍淡薄,求職期望過高,對自己素質能力的評價往往和招聘單位的評價不吻合,忽視職業生涯規劃。認識自我意識淡薄,缺少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側面反映我國目前教育體系中職業生涯規劃和輔導工作的薄弱。
(二)職業生涯規劃制度不完善
我國的高等教育有其歷史特殊性,使得絕大多數高校并沒有成立專門的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機構。目前,許多畢業生只依靠就業指導中心,這些從事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教師一般來源于學校、黨政部門或輔導員。他們缺乏相應的專業知識、技能和經驗,對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內容更多的指向升學與就業形勢,缺乏理論聯系實際的思想,缺少個性化指導,案例分析不夠充分,提高不了學生的參與性與積極性,過多的依賴理論,缺少實踐培養。
(三)缺少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
傳統觀念、社會輿論導向及不良風氣影響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設計的熱情。很多學生在選擇專業都是根據社會上的熱門專業、家長的要求選擇的專業。很多學生家長的傳統觀念誤區:認為穩定的工作如國家企事業單位是最好的,不鼓勵子女選擇民營企業、自主創業。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子女進入大學后學習目標的確立,對于就業、人生發展沒有任何主見。
近幾年來,由于畢業生就業難的現象客觀存在,各類媒體就對其片面夸大,提出“畢業等于失業”、“大學生不如農民工”等等觀點,對學生就業進行誤導,導致少部分畢業生出現嚴重就業心理問題,對擇業充滿恐懼,對未來職業發展喪失信心,甚至有極個別畢業生選擇自殺來逃避壓力。
二、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策略
要解決大學生職業生涯設計中存在的若干問題,必須進行多角度思考,探索出不同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生涯設計觀念
對于大學生自身的認識誤區而言,社會和高校首先要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態度。在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設計時,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幫助畢業生樹立從基層做起的觀念,將其自我認知與職業環境、自身條件結合起來確立切實可行的大學學習目標和職業目標,避免好高騖遠的情況出現,同時高校職業生涯設計指導教師要定期對學生職業生涯設計的實施情況進行評估,指導大學生進行與職業目標相關的社會實踐、兼職活動,促進大學生學習目標的完成以及職業目標的修訂。
(二)高校應加強職業生涯服務意識,完善職業生涯設計教育體系
建議高校建立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中心,將原有的就業指導中心更名為“職業生涯設計和就業中心”。此中心必須肩負職業生涯設計整體實施。
高校同時要開展全程化的職業生涯設計教育,根據不同年級開設不同的內容,將職業生涯規劃意識貫穿于大學教育的始終。從基礎:適應、自我認知、了解職業分類、專業入門及前景展望等內容;到參加社會實踐指導、進行各項職業測評、客觀認識自我、評估職業機會、確立職業目標、職業生涯設計步驟指導等;通過就業形勢及政策指導、擇業心理教育、職業生涯設計的評估及反饋來幫助大學生做職業生涯設計。只有建立在科學、理性基礎上的指導課程才能真正對學生起到引導作用。
此外,各高校要建立素質測評系統,通過科學化的測量,讓學生對職業能力、人格、興趣能方面有更加客觀的認識和評價。
(三)強化大學生職業生涯設計指導教師的隊伍建設,創新教學方法
逐步建立起一支專業化、職業化、專家化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設計指導專職教師隊伍,通過培訓、業務學習以及教學研究逐步提高專職教師的業務水平。結合課程特點在教學方法上大膽采用案例教學法、情景模擬法、頭腦風暴法等教學方法,做到授課靈活、有針對性。
大學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職業生涯規劃不僅需要自我意識的提高,還要轉變意識模糊的職業生涯規劃理念、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指導、深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改革、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另外職業生涯規劃還應該要從低年級抓起,從新生入學就要進行專業的培養,這樣學生才能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學生的目標才能實現,也能促進高校的可持續發展,提高競爭力。
(四)加強輿論正確引導,從高中開始傳授職業生涯設計理念
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對于大學生就業的評價要遵循客觀、公正的原則,有關部門應作出相關規定,對于大學生就業報道的內容應真實、可靠,如有虛構相關人員應承擔法律責任。鑒于高中畢業志愿的選擇會影響到大學學習以及畢業后職業的選擇和發展,建議從高中階段就傳授職業生涯設計理念,增強專業選擇方面指導,幫助高中畢業生了解社會需求,選擇理想專業。
大學生作為我國優質人力資源,其職業生涯設計問題也日益受到社會關注。在嚴峻的就業現實情況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設計會出現一些新的問題,使得對于新問題的探討具有更多的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