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毓芹
我國社會組織培育發展已邁入快速發展時期,取得了積極成效,但與促進經濟發展、繁榮社會事業、創新社會治理等方面的目標要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需要引起重視并認真加以解決。
一、問題與困難
(一)思想認識不夠到位。部分地區和部門尚未認清社會組織對于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意義,還存在“寧肯不干事,也不要出事”的觀念;有的認為社會組織是群眾自娛自樂的組織,主動愿意轉移給社會組織購買的服務項目不多;有的將社會組織當作政府職能轉移的“二傳手”,指定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轉移的職能,影響了公平競爭;有的忽視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力量的培育,在日常監管中,未能及時督促推動社會組織成立黨組織,開展黨建工作。
(二)政策法規不夠健全。在行業協會脫鉤、領導兼職、黨建工作、稅收優惠、執法監管等領域的政策還沒有形成統一規范,執行政策的自由裁量空間較大。政府購買服務機制尚未有效建立,對承接的單位、方式等還缺乏具體規范;社區、服務對象和社會組織缺少直接參與需求項目制定的途徑;社會組織退出操作性法規有待完善;社會組織從業人員保障制度還需完善。
(三)資金扶持力度不足。現有發展資金扶持社會組織發展的范圍和深度有限,社會組織可持續的乏力。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項目時,還存在輕視草根社會組織的現象,影響了公平競爭環境和草根社會組織發展。部分地區和部門對現有扶持資金還缺乏統籌合理的利用,資金要素保障作用發揮不明顯。有的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支持社會組織發展的辦法舉措不多,社會組織培育發展的“資金瓶頸”有待下大力氣突破。
(四)平臺建設仍需規范。各地在社會組織孵化器建設中,普遍存在重“推廣”、輕“評估”的現象,盲目宣傳推廣,缺乏對實體孵化器運營狀況的評估,孵化器“空殼化”問題較為突出,功能作用發揮不理想。孵化基地建設運行標準還需加快進度出臺,政府、孵化器和入駐社會組織之間關系還需進一步理順,社會組織“行政化”傾向比較明顯。
(五)監管評估還需完善。監管評估的主體力量還需加強,沒有充分調動整合社會公眾、捐贈方、組織內部、服務對象以及媒體等社會力量參與監管評估,監管評估“面窄”“量小”,效果不明顯。監管評估方式單一,只注重傳統做法,忽視了對監管評估的探索創新,日常監管工作量大、人少,疲于應付,致使有的問題無法進行有效及時解決,對非法社會組織和社會組織的違規行為的查處比較困難。
(六)結構類別有待優化。從領域看,在已注冊登記的社會組織中,從事教科文衛體及經濟行業性的多,社會治理服務專業性組織的少;從規模看,人數和業務量小、影響力小的社會組織多,規模并富有特色專業能力的社會組織少;從活動看,扶貧濟困、互幫互助等普遍化服務多,高層次、人性化、本土性的服務少。
二、對策與建議
(一)加強制度體系,完善規劃布局。社會組織培育發展工作涉及面廣,具有很強的系統性、規范性和前瞻性。要進一步完善工作網絡,加強協調配合,加快建立“統一登記、各司其職、協調配合、分級負責、依法監管”的現代社會組織管理體制。要盡快編制社會組織培育發展總體規劃,形成“短、中、長”詳細規劃,明確各階段重點,確保社會組織培育發展工作持續健康推進。
(二)加強監管評估,引導規范發展。要堅持以評促建,進一步健全完善科學規范、多元主體參與的監管評估體系,堅持第三方評估機制。要嚴格年檢、年報、項目抽查審計等監管環節,要充分發揮監管評估和退出機制的倒逼作用,積極鼓勵行業組織制定行業自律措施,促進社會組織自覺規范內部管理,完善組織機構和制度章程,實現自主、自律、自強發展。
(三)抓好隊伍建設,提升保障能力。要加強登記管理機關人才隊伍建設,優化人員配置,把懂專業、想干事、作風好的同志充實到隊伍中去,配齊配強工作力量。要積極引導和規范專業社工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宣傳報道,提高社會對社工的知曉度和認可度,努力提高社工的薪酬待遇和福利。要建立社工能力提升動態可持續機制,開展常態化的實務培訓,提升能力,更好服務群眾。要改進社工選拔錄用機制,給予基層政府更多自主權,最大限度滿足社區工作需求。
(四)規范平臺建設,強化功能定位。要加快出臺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建設運行標準,明確孵化器功能定位及運行評估等規范,理順政府、孵化器和社會組織之間關系,有效解決入駐社會組織過度依賴政府資源,自身業務技能建設缺少動力等問題,增強社會組織自主性。要創新孵化器運營模式,積極引導民間力量參與孵化器建設和運營評估監管,努力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運營評估監管新模式,不斷釋放各類孵化平臺生機活力,持續激發社會組織內生動力。
(五)加大資金扶持,拓展籌資渠道。要規范政府購買服務規則,尊重市場規律,完善購買競爭機制,實現資源供需有效對接,及時落實購買服務資金。要積極探索公益創投引入市場機制,建立企業的社會責任、金融信貸、公益組織之間聯動合作機制,增強社會組織造血功能。要大力引導社會力量支持社會組織發展,鼓勵社會組織通過聯合勸募等方式拓寬籌資渠道。
(六)加強黨建工作,發揮核心作用。要充分認識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建立由組織、登記管理和業務主管等部門組成的“三位一體”黨建工作格局,建立黨建指導員制度,健全黨建工作網絡,實現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全覆蓋,不斷提升社會組織自我管理和服務群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