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權
摘要:隨著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我們在取得成效的同時,也看到課改以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正確認識這些問題,對提升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實效性是非常有益的。如何使我們的教師形成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難題。該文通過對當前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審視和研究,提出提高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以期讓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能夠煥發(fā)出真正的活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程;閱讀教學;有效性
課改以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從課程理念到教學活動的組織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這新舊思想、新舊模式大碰撞、大變革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改革在學與教的關系、課堂模式的改變與創(chuàng)新、評價的方式等等都發(fā)生了新的變化,語文閱讀教學呈現出嶄新的面貌。但是課改并不意味著對傳統(tǒng)教學的全盤否定,尊重傳統(tǒng)、用科學的發(fā)展觀學習和發(fā)展傳統(tǒng),切實提升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是新課改面臨的新課題。
一、小學語文傳統(tǒng)教學的辯證思考
作為一線的教師,對傳統(tǒng)小學的語文教學有比較科學的認識,那么對自己的教學實踐一定能起到積極的作用。所謂的傳統(tǒng)并不是一無是處的,對待傳統(tǒng)語文的教學要用辯證的觀點來看待,對其精華之處應加以整理發(fā)揚,對其不足之處則要加以調整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教育部頒布了《小學語文教學新大綱》,明確了小學語文學科的性質,即小學語文是基礎工具學科,是表情達意的工具學科;在“文道統(tǒng)一”的思想指導下,提出加強語言文字訓練,加強語文雙基訓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大特點和成功經驗;提出應重視課堂中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等等都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值得借鑒的寶貴經驗。
當然,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更多地強調智育,忽視了對學生非智力素質的培養(yǎng);課堂中學與教的關系沒有擺正,學生更多地是作為接受知識的容器,缺乏學習的主動性;語文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脫節(jié),學以致用的教學理念沒有得到體現;語文學科中人文性和工具性嚴重分割,造成語文課出現了成為語言文字訓練課或者是政治思想教育課的傾向。
二、小學語文傳統(tǒng)閱讀教學的反思
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既有許多值得繼承和發(fā)揚的合理性,但面臨新課程的挑戰(zhàn)也有許多不適應的地方。下面擇其一些主要做法進行簡要分析。
1、扎實的“雙基”訓練。抓好語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訓練是小學傳統(tǒng)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大特點。語文本身就具有工具性,它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只有打好了雙基,才能積累與運用,因此這個傳統(tǒng)的“法寶”是不能丟棄的。“雙基”是三維目標中的第一目標,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必要條件。所以我們必須辯證地對待“雙基”,既不能只抓雙基,也不能虛化雙基。
2、閱讀文章的精講。傳統(tǒng)的語文閱讀課是以教師的“精講”為主的。從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重點段的剖析等,教師非常細致地一一加以講解。這種方法雖然存在著把一篇文章進行支離破碎的分析,淡化了對文章整體感悟的缺點,但是也不能否認在某些重要篇章、重點難點,教師的講解也是非常必要的。不要談講色變,認為講了就是“包辦”,就是“滿堂灌”,而是應該明確哪些該講,哪些不該講,要講到點子上。
3、注意講練結合。傳統(tǒng)閱讀教學非常注重講練結合,有句子的仿寫、詞語的擴展、段的練習等等。合理的講練結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但是要把握好度,不要讓練習沖淡了或者破壞了文章感悟的完整性;練習也應建立在對文本一定理解的基礎上;練習的量要適度,不要搞機械操練,造成學生過重的負擔。
4、重視朗讀的指導。傳統(tǒng)閱讀教學也很注重對文章的閱讀,但是閱讀的形式和方法比較單一。比較忽視學生的自讀自悟,更多的是教師一種強化的、硬性的給予。例如:用高興的語氣讀;要讀出傷心的樣子等等。而沒有建立在學生對文本真正理解感悟的基礎上。只有學生體會到了情感,情感才能由心而發(fā),自然流露。
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基于對以上諸多問題的思考,筆者認為當前在新課程理念下,提升小學語文閱讀課教學的有效性是推進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什么是有效教學呢?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是學生有無進步或發(fā)展。由于受傳統(tǒng)教學思想的束縛,一些教師還沒有真正領會新課程的教育理念;存在著對教師的角色定位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轉變,對語文教學中“人文論”和“工具論”不能辯證地理解等等,致使語文閱讀教學陷入了一種華而不實,繁而無效的誤區(qū)。
因此,教師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雙邊關系。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找到作為“學習資源的開發(fā)者、學習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者、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學習評價的參與者、學習反饋的矯正者”這樣的新定位。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學生在整個學習活動中分享了選擇權、決策權。例如:可以引導學生選擇喜愛的讀書方式;可以選擇學習內容;可以參與制定學習目標等等。
2、倡導合理的多元解讀教學模式。要引導學生對文本的多元解讀,首先要求教師能做到對文本的多元解讀。因此,教師要吃透教材,用心解讀文本,單憑看教參,而沒有自己的意會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專業(yè)素養(yǎng)。如一些古代文學作品的精選文章,如果教師對作者的背景、人物的認識缺乏了解的基礎,那么引導學生多元理解就是空話。
3、體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諧統(tǒng)一。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要把教育意圖蔽隱起來,是教育藝術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可見人文性和工具性應該是水乳交融、不分彼此的。
簡言之,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應科學地審視和研究傳統(tǒng)的語文閱讀教學,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讓語文閱讀教學返璞歸真、簡單實用,切實提高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讓語文課堂煥發(fā)出真正的活力。
參考文獻
[1]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2] 余文森.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成績與問題反思[J].課程·教材·教法,2005,(5).
[3] 王斌.新理念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初探[J].教育探索,2003,(10):69-70.
[4] 肖靜芬.認真學習新<語文課程標準>搞好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津教育,2002,(2):37-38.
[5] 劉延云.關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山東教育科研,2001,(2):125-126.
[6] 孟慶芳,齊晚平.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五法[J].湖南教育,200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