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琳+龍學為

摘 要:分析錦屏縣油茶產業的發展歷史及現狀,油茶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發展對策,為進一步油茶產業化提出建議。
關鍵詞:錦屏;油茶;發展現狀;對策
油茶( Camellia oleic era Abel) ,屬山茶科山茶屬常綠小喬木,別名茶籽樹、茶油樹、白花茶,果實也叫茶籽,可榨油,稱茶油。與油棕、油橄欖和椰子并稱為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料植物。茶油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達 90%,遠遠高于菜油、花生油、豆油,且油酸含量 80%以上,是我國最古老的木本食用植物油之一,因其化學特性與橄欖油相似,因此有“東方橄欖油”之美稱。油茶是一種抗污染特別強的樹種,對二氧化硫的抗性強,抗氟和吸 的能力也很強,具有保持水土,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的生態效益。
一、油茶的栽培歷史
油茶在錦屏縣種植歷史悠久,早在清嘉慶年間,錦屏縣大量種植油茶,盛極一時。二十世紀60年代我縣油茶面積為17.54萬畝,主要分布在敦寨鎮、新化鄉、一帶素以“油湖”著稱。然而,隨著上世紀末實施農業結構調整,大量砍伐油茶樹,改種油菜和栽培柑桔,導致全縣油茶面積劇減。至1992年我縣油茶面積僅存5.79萬畝。
二、油茶的習性、產業現狀、縣內分布現狀
1.油茶適生條件。油茶喜溫暖濕潤氣候,土壤為山地紅黃壤,尤以土層深厚肥沃的砂質黃壤生長最佳。全縣氣候屬中亞熱帶溫暖的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6.4℃,年總積溫6081℃,極端最高溫度38.5℃,極端最低溫度-8.2℃,無霜期320天、年降雨量1000-1400mm,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水熱同步,季節分明。海拔500米—1000米,植被屬貴州高原濕潤性常綠闊葉林地帶,黔東低山丘陵常綠林,為杉、松、毛竹、油茶生長區域。
2.全縣油茶發展現狀。2009年,在《全國油茶產業發展規劃》中,我縣被列入了全國重點發展縣,油茶產業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2015年底,我縣油茶面積為14.5萬畝。其中,掛果投產面積10萬畝,初掛果和待掛果面積4.5萬畝),年產茶籽2000噸,茶油540噸,產值3780余萬元。主要分布在新化鄉、敦寨鎮、鐘靈鄉、偶里鄉、啟蒙鎮、平秋鎮、大同鄉等鄉鎮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區。
3.全縣油茶品種及品種良種化現狀。全縣原保存大面積油茶品種均為低劣品種,只有極少部分紅皮果(未進行良種選優)為較好品種。我縣油茶生產技術和油茶品種良種化現狀極其落后,2003年在新化鄉新化所村實施嫁接6.3畝,2006年產果產油。采收1畝(89株),采鮮果365㎏,產茶子132.5㎏,畝產油量為21.9㎏,出油率為16.5%。
通過對比試驗對照(2003年引進無性系優良品種高枝換接與本地品種對照)得出以下數據:
茶陵166#品種果為紅皮果。
以上數據說明:優良品種的平均果徑為本地品種平均果徑的2倍,平均單果重為2.4倍,平均畝產油量為6.2倍。我縣引進的良種生產性狀表現良好,成效顯著,宜大面積推廣。
三、當前存在的問題
1.林齡結構不合理,后續資源薄弱。錦屏縣油茶林總面積14.5萬畝(老油茶林108514.6畝,新造37285.5畝),其中產前期的林分為0.4萬畝,初產期4.1萬畝,盛產期9.92萬畝,衰產期0.08萬畝,分別占總面積的2.76%、28.28%、68.41%、0.55%。初產期以上的林分占優勢,林分多是自然生長形成,疏密度每畝300株以上,品種良莠不齊,樹齡老化(大部分在35年以上),平均畝產油量僅3.7公斤。林齡結構不合理,后續資源薄弱,產業發展后勁不足。
2.生產管理粗放,水土流失嚴重。我縣油茶林通常采取遇大年人工刮表土鏟草收籽,小年撂荒閑置的常年粗放管理方式,且不施肥,不修剪,基本上為略奪性生產,水土流失較為嚴重,樹勢老化加速,資源浪費加劇。另全縣撂荒閑置、任其生長的油茶林占總面積30%以上,其中大同鄉、河口鄉,平秋鎮的老油茶林長年處于撂荒狀態。
3.油茶品種品質低劣。首先我縣油茶生產一直采用實生種子繁殖,栽培品種沒有得到選優改良,大面積林分品種極其低劣,單產量極低。
4.全縣油茶經營、加工與綜合利用現狀。油茶加工已基本實現了機械加工,但全縣僅有一家小型油茶加工企業,主要還是以家庭小作坊加工為主,主要用于解決家庭食用油,機械設備落后,工藝流程簡單,加工出油率24-31%,加工產品用途單一,茶枯主要用于肥料和農藥。
5.油茶產業技術支撐力量和科技支撐金費不足。油茶產業化,必須有一支技術過硬的專業技術隊伍和充足的科技金費作支撐。全縣缺乏大量油茶生產專業技術人員,必須引進技術人才和培訓管理生產人才。
四、發展策略與技術思路
1.政府和職能部門加大油茶產業指導與服務,加大油茶產業技術支撐資金投入,逐步完善產供銷服務體系及社會化服務體系。
2.針對我縣油茶產業發展現狀,對管理粗放品種低劣,產量下降的老油茶林,密度大的,可通過疏伐、(90-110株/畝)修剪、復墾、施肥、病蟲害防治等技術改造,快速提高油茶單產,進而達到豐產、穩產之目的,對新造中幼林地強化撫育管理,促進樹體生長,盡早投產,以點帶面,發揮輻射帶動。
3.培育產業主體,發展油茶專業合作組織。按照“扶大、扶強、扶優”的原則,積極培育油茶加工企業,特別是龍頭加工企業,是油茶建設的重要力量。推動“公司+基地+農戶”為主要經營模式的產業化經營,創建共贏的經營關系。
4.建立民間的油茶社會服務組織,如協會等。根據油茶區域進行劃分,引導油茶生產經營者進行專業化管理或農戶與生產單位簽訂承包合同,實現油茶的產業化服務。
5.引進人才,增強科技隊伍建設。對經營人員進行技術培訓,與科研院校進行合作,組織技術專家、技術人員和生產技術推廣人員建立技術研發、技術培訓網絡。資金、技術投入過少等均是造成油茶低產低效的原因。
6.創新油茶產業發展模式。以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切入點,按照國家林權制度要求,通過科學規劃,自愿流轉等方式,鼓勵農民通過承包、租賃、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參與油茶林基地建設,推進規模經營,從而實現雙贏。
五、全力發展電商、加快錦屏油茶出山
錦屏油茶完全可以借電商出山,推出錦屏茶油、錦屏茶花密、錦屏油茶皂角等產品,實現“錦屏油湖”2.0時代的到來。
參考文獻:
[1]《錦屏縣林業志》(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
[2]《錦屏縣第三次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成果》(1999—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