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平杰
摘 要:本文就林業種植在環境改善中的應用進行了簡單的分析,并探討促進林業種植發展的良好途徑,以期為環境的改善以及林業種植的發展提供合理的參考。
關鍵詞:林業種植;改善環境;應用
雖然我們目前的社會經濟發展非常迅速,但是在這背后付出的卻是給環境帶來嚴重污染的代價,而環境污染又在一定程度上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阻礙,因此造成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諸多不便發生。由于環境污染導致各種效益過低的情況,也讓人們意識到了如果想要保證可持續發展,治理環境污染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而林業種植是最常見的一種改善環境的手段,它不僅可以減少環境污染,而且也能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
一、現今我國環境污染現狀分析
1.酸雨。酸雨的形成主要就是因為現代化的工業比如說像化工廠之類的污染性物質,還有通過大量交通設施排放的尾氣等危害物質升到高空中,和雨雪等接觸而形成的一種腐蝕性物質。降落的酸雨大量的腐蝕金屬材料,也會造成土壤、水流等酸化的后果,并且對植物有很大的危害。
2.溫室效應。溫室效應主要就是由于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造成的,導致目前全球范圍內的氣溫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且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僅僅在美國之下位居第二,雖然說大量的工業會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這也反過來證明了我國的發展是以危害環境為代價的,這種危害性的發展模式是必不可取的。
3.土地沙漠化。我國本就是屬于人口過多的國家,雖然國家面積也相對較大,但實際按人均耕地數量來看卻是非常少的,與此同時,由于人們還沒有嚴重的意識到治理環境的重要性,進行大規模的、無節制的開采土地,造成土地沙漠化的現象更加嚴重。根據相關數據表明,平均每天在我國的國土范圍內就有50。多公頃的土地被沙漠化,如果長此以往下去,我國實際可用的耕地數量更會大大的降低,這樣會給我們的生活造成無法想象的損失。
二、林業種植在環境改善中的應用
1.改善大氣酸含量。林業種植在大氣的酸含量方面也具有極大的改善與控制作用,目前大氣污染中酸類物質的沉降是十分眾多的,工業生產使用的大量燃料消耗會形成硫等物質的排放,這些元素在大氣中會形成酸性的化合物伴隨雨水進行沉降,這些酸度較高的物質會對林木有腐蝕作用,甚至還會摧毀樹木的生命。四川和貴州等地曾發生酸雨沉降的災害,一次性破壞了2000m3和 1000m3的木材面積,造成了 3.6 億元的損失,如果森林沒有自我凈化作用,這樣的損失還會更大。這些在大氣中伴隨雨量沉降的物質會對樹木造成惡劣的傷害甚至死亡,然而不同的樹木種類抗擊酸性物質沉降的能力也是不同的,例如杉樹類的樹木對酸雨的抵抗能力很脆弱,而山茶樹等樹木對酸雨的抗擊能力很強,因此可以通過在受酸雨影響較嚴重的地區大量種植吸收酸性物質的木材但是能抵抗其腐蝕的木材發展林業,這樣就可以有效吸收掉大氣中的酸性物質,以達到改善環境的作用。
2.調節大氣碳含量。樹木在光照下會產生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會將空氣中的一部分二氧化碳吸收并轉化為氧氣排出,因此樹木不僅可以為人類提供賴以生存的氧氣,還可以將空氣中的碳轉化在樹木本身中,為人類提供能量。目前由于大量的工業生產需要燃料的消耗,燃料的使用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化合物,森林可以將這類碳化合物進行有效轉化,有效地為人類解決了碳排放的后顧之憂。同時,樹木所提供的木材一方面可以為人類提供各種實用的材料,將樹木中的碳以材料的方式進行存儲,另一方面木材可以解決其它燃料的后期問題,因此木材可以作為很好的燃料進行后期的自我回收,另外,木材還可以替代一大部分的其它金屬材料,減少其冶煉和消耗,以達到控制大氣中的碳含量的目的。森林擔負著解決大氣中碳的排放問題的艱巨任務,但是目前林業種植還不能夠形成足夠的林業面積以達到完全解決碳排放問題的目的,目前的林業種植還處于一方面改善環境,另一方面支持木材產量的狀態,因此要想達到完全解決二氧化碳問題和木材供應問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3.防止水土流失。在林業大量發展的環境中,森林地面會被樹葉掉落的物質所鋪墊,形成輸送而綿軟的地面結構,在洪水等自然災害發生時,樹木形成的這些地面結構會有效吸收和排放水分,大大減少洪水侵襲的猛烈程度,避免下游地區受到更加嚴重的洪水災害。據統計,森林能夠阻擋 20%的洪峰危害,將其以吸收或蒸發的方式進行緩解,據有關數據統計,某地區森林覆蓋率在 67.6%時相對 2.7%的地區比較,能夠在徑流量上減少 25%-78%的洪水流量,因此可以說,森林能夠有效減少洪水造成的危害,這樣的土地結構就避免了降水量大的地區常年雨水沖刷與洪水流過造成的水土流失,很好地鞏固了地表的結構。相反,如果在缺少水分的地區,土地的結構會逐漸變得脆弱和沙化,大風會逐漸侵蝕沙化的土地,長久發展下去會形成沙漠,這對環境是極其不利的。林業種植的樹木就可以有效改善這一現象,森林的存在能夠有效阻擋地面的空氣流動,緩解刮風帶來的地面沙化侵蝕,樹木強大而復雜的根部結構能夠牢牢地抓住地表土壤,避免土壤表面因缺少水分被常年的空氣流動沙化帶走。根據科學調查顯示,地面的森林可以減弱 50%流過的空氣速度,風在距離森林 200 以外時,空氣的流速基本保持不變,而當空氣流過森林后,要通過500-1000m 的距離才能夠重新獲得之前的風速,因此可以說森林是地面的風速緩沖區,很好地保護了該地區的地表結構,避免了其進一步的沙化。
三、促進林業種植發展的良好途徑
1.依法加強和保護林業生態體系的建設。在法治社會的今天盡管社會各項工作的開展都有法可依但仍然需要針對我國林業種植等工作的發展實際完善各項法律說明。詳細一點來講要借助于報紙、電視以及網絡等媒體手段廣泛地對《中華人民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土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等法律進行宣傳不斷強化全面的生態意識和法治觀念。與此同時各級政府以及相關部門要在制訂和完善經濟發展的規劃等策略之時,考慮到生態環境的建設要在遵循相關法律規定的前提下在項目建設與經濟開發的過程中考慮到項目建設對環境所產生的各種可能的影響,并且提出相應的完善與改革措施。強化法制化建設能夠保證林業種植的順利進展從而為環境改善提供更多的可能。
2.做好林業種植的規范化工作。首先要因地制宜地選擇造林樹種。我國森林樹種的類型盡管比較豐富,但是差異性很大,只有進行因地制宜的科學選擇,才能保證造林價值的充分發揮。不僅要做到林業的種植能夠在環境改善中發揮作用,而且要盡量使得林相林貌更具生態賞玩和多樣性的魅力。其次要營造出更多的混交林。通常來說,以松樹和杉樹的混交為主,2種樹木的混交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促使土壤的營養成分得到提升,從而繁育森林資源,同時可以嘗試在闊葉林下種植喜蔭的經濟林或者灌木林,提升森林資源利用的廣度和空間。再者要合理地選擇造林的最佳時間,一般的適合時間是在春季,在這個季節樹種的成活率相對來說比較高。但是如今造林的技術和水平等都在發展,因此可以適當地提前造林時間,比如在冬末春初的時間進行造林,這要結合當地的經濟條件和氣候條件等。
四、結語
總之,林業種植對于我國工業生產等作業活動造成的環境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改善作用,所以說,林業種植是一項利國利民的事業,加強植樹造林是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工作,人人都要保護環境才能夠避免污染進一步給人類帶來困擾。
參考文獻:
[1]黃祖元. 林業種植在環境改善中的應用[J]. 北京農業,2015,23:92-93.
[2]宣偉. 分析林業種植在環境改善中的應用[J]. 中國林業產業,2016,04:275.
[3]董淑麗. 林業種植在環境改善中的作用[J]. 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4,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