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地產權結構一直是三農問題的核心問題。本文在“互聯網+”時代下,開展了農地產權結構的法律保護措施研究。首先,界定了“互聯網+”和“互聯網+法律”的相關概念,分析了“互聯網+法律”的優勢;其次,分析了農地產權結構面臨的法律問題,包括產權虛置、主體虛位、助權無力等三個方面;最后,給出了“互聯網+法律”模式下,農地產權結構法律保護措施的四點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法律”;農地產權;法律保護;產權虛置
互聯網技術是20世紀至今最偉大的技術之一,它的出現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互聯網技術所營造的網絡,可以為任何傳統行業構建一個網絡平臺,從而形成一種“互聯網+傳統行業”的新模式。比如,互聯網平臺下的金融服務業就是“互聯網+金融”、互聯網平臺下的工業制造業就是“互聯網+制造”。對于法律行業而言,如果在互聯網平臺下進行,用互聯網技術對傳統的法律服務模式進行改造,就形成了“互聯網+法律”這種全新模式。
農地產權結構問題,一直是制約我國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問題。而農民群體因為獲取法律援助的渠道狹窄、聘請法律顧問的資金有限,一直難以通過有效的法律手段來保護自己在農地產權糾紛中的合法權益。“互聯網+法律”這種新型法律模式的出現,為農地產權結構問題的法律解決、為農民合法權益的保護提供了新的機遇。正式在這樣的背景下,筆者撰寫此文,以期理清農地產權結構的“互聯網+法律”保護措施。
一、“互聯網+”時代下的法律新模式
1.“互聯網+”。“互聯網+”是依托飛速發展的互聯網技術,對各種傳統行業進行互聯網改造的一種新業態,是世界范圍內興起的一場對傳統行業的互聯網改造運動。
所謂“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種傳統行業”。但是,這中間的“+”不能理解為簡單的相加,它是傳統行業在互聯網平臺下進行信息技術改造、通信技術改造的結果。“互聯網+”的目的,是要將互聯網發展的最新技術成果形成和傳統行業的全面深入的融合,從而顛覆傳統行業的原有運行模式和規律、締造有著濃郁互聯網特色的新型運行模式和規律。可以說,“互聯網+”是一次全面的、深刻的創新,其影響范圍之廣、影響力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
2.“互聯網+法律”。隨著“互聯網+”對各行各業的改造,法律行業也最終加入了被改造的行列。2015年,被法律界公認為“互聯網+法律”的元年,以“億律”為代表的“互聯網+法律”平臺開始大量出現。
所謂“互聯網+法律”,就是利用互聯網技術對傳統法律行業的改造后形成的全新法律服務模式。在“互聯網+法律”模式下,各地的律師資源被整合到互聯網平臺下,通過各個APP終端被各地的客戶所共享。
“互聯網+法律”的出現,開啟了一個巨大的法律經濟市場。據初步估算,在未來幾年內,“互聯網+法律”的經濟效益就在幾千億以上。如果將時間范圍進一步拉大,這個經濟效益是無法估量的。
3.“互聯網+法律”的優勢。“互聯網+法律”模式的出現,相比于傳統法律服務模式具備諸多的優勢:第一,法律服務的門檻降低,法律服務的途徑變得暢通,客戶和律師之間的信息交流變得簡單。依托互聯網平臺,客戶需求和各地的律師資源實現全方位對接,有效地解決了客戶尋求法律保護難的問題。第二,法律服務的費用降低。有人形象地指出,“互聯網+法律”可以看作是一種“法律電商”模式。正如其它商業的網絡化一樣,法律服務網絡化后其價格都有很大折扣,讓客戶感到實惠、能夠消費得起。第三,律師職位級別的晉升更公平。“互聯網+法律”模式出現后,一個律師水平的高與低,完全可以根據其點擊率、雇傭率、好評率等指標給出客觀的評價,客戶群體就是律師水平判斷的最好專家。第四,司法過程更加透明化。“互聯網+法律”模式出現后,司法過程的每一個環節的處理結果都可以清晰地呈現在網上,甚至置證、舉證等證據信息也可以在網絡上公開展示,這無疑會讓整個司法過程更加令人信服。
二、農地產權結構面臨的法律問題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農村經濟體制進行了深刻變革,力求建立更加清晰、合理的農地產權結構。然而,我國農地產權結構中仍然暴露出產權虛置、主體虛位、助權無力等一系列問題。
1.農地產權結構中存在產權虛置的問題。我國《憲法》對于農地產權和農地產權結構均有著明確的規定。在農地產權中,土地的所有權是核心。圍繞著這個核心,農地產權還要兼顧土地的使用權、土地的占有權、土地的處分權、土地的收益分配權。
在農地產權結構中,政府和集體是土地的所有者。從這個角度看,農民集體是農地產權的擁有者之一。
然而,我國《土地管理法》又規定,農村土地能夠流轉的前提是轉變為國有土地。這一規定極大地強化了政府對農地產權的擁有,極大地弱化了農民集體對土地產權的擁有,從而形成了農村集體在農地產權結構中產權虛置的尷尬地位。
產權虛置使得一些地方政府輕視農業用地,盲目而武斷地強征農業用地。不但大大損害了農民的合法權益,也大大增加了地方政府官員腐敗的可能性。
2.農地產權結構中存在主體虛位的問題。在《憲法》中,確實明確了集體是土地的所有者,看似維護了農民集體的合法權益、從而間接保障了農民個人的合法權益。
然而,在司法程序的執行過程中,農民集體只是一個概念,很難作為立法上的權利主體。這就使得農民集體在農地產權結構中的主體地位虛化了,也無法找到法律依托、享受法律保護。
不僅如此,農民集體和農民個人有時存在很大的利益矛盾。當農地產權權益分配有害于農民個人時,農民個人將相當無助。
3.農地產權結構中存在助權無力的問題。我國《憲法》規定,國家有對弱者履行幫助權的義務。從這個角度看,作為我國最大規模弱勢群體的農民,理應得到國家和社會的幫助。
在農民的各種權益中,農地產權是其核心權利,國家的幫助需要僅僅圍繞此項權益展開。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農地產權中農民個人的主體地位基本沒有清晰地看見,國家忽視了對農民最核心權利的幫助。
此外,以家庭為單位承包土地后,農村的公共設施投入日益萎縮,水利設施、基本農機用具等方面的扶持也在逐步減少。
三、農地產權結構的“互聯網+法律”保護措施
鑒于我國農地產權結構中存在的問題,筆者依托“互聯網+法律”的全新法律服務模式,提出以下四項農地產權的“互聯網+法律”保護措施。
1.廣泛借助網絡力量,合理設置農地產權。在我國農地產權結構的各種問題中,農地產權的主體不明確、農民集體和農民個人的主體地位被弱化是最核心的問題。
要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充分借助“互聯網+法律”為我們提供的平臺,廣泛動員各種網絡力量集思廣益。一方面,應該傾聽更多農民的心聲,體會他們在農地產權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應該調動廣大法律從業者,根據他們的法律知識、法律意識,為合理地設置農地產權提供好的建議。
此項措施的最終結果,應該是盡可能避免農地產權的多重主體,同時還要盡可能地突出農民在農地產權結構中的主體地位。
2.發揮法律APP特點,透明農地流轉過程。近年來,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大增加了農地流轉的速度,這也使得農地流轉成為農地產權結構變遷面臨的最重要問題。
在農地流轉的過程中,已經暴露出一些問題,諸如地方政府強行征地、拖欠補償款、農戶之間的農地流轉糾紛等,究其原因與農地流轉過程不透明有很大關系。在“互聯網+法律”模式下,法律APP可以做到全過程的透明化。
如果可以將農地流轉整體納入法律監控之下,并借助法律APP使得農地流轉的全過程透明,無疑可以大大減少地方政府的不作為和農戶之間的糾紛。
3.暢通法律服務渠道,便捷農民律師對接。“互聯網+法律”模式的出現,降低了獲取法律援助的門檻,這對于農民客戶群體來講無疑是最大的利好。
為了做好農地產權問題中農民合法權益的法律保護,“互聯網+法律”應該進一步發揮自身優勢,暢通法律服務渠道、便捷農民律師對接。
比較可行的做法是,進一步延伸法律APP的服務功能,設置專門農民法律服務單元和模塊,并深入農村做好宣傳工作。
4.優惠法律服務價格,實現互聯網農民助權。在農地產權結構的問題中,農民作為弱勢群體而得不到幫助是比較嚴重的問題。很多農民并不是不想通過法律角度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然而昂貴的法律服務費用讓他們望而卻步。
“互聯網+法律”既然被稱之為“法律電商”,就應該充分發揮其性價比高的特點,為農民提供“物美價廉”的法律服務。
“互聯網+法律”相比于傳統法律服務模式,要有一定程度的價格優惠。另外,還可以專門為解決農民問題再增加優惠的力度。甚至,可以號召一部分出身于農村、同情農民兄弟的法律從業者,進行義務或免費的法律咨詢與法律援助,讓那些極貧困的農民享受到零成本的法律服務。
參考文獻:
[1] 劉婷.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關于離婚案件中網店分割的法律問題研究——以C2C交易模式下的淘寶網點為視角[J]. 法律適用, 2016(1).
[2] 陳霞英. “互聯網+”公共法律服務行動模式的探索與實踐路徑[J]. 中國司法, 2016(3).
[3] 項繼權. 我國農地產權的法律主體與實踐載體的變遷[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12).
[4] “農村土地問題立法研究”課題組, 陳小君, 高飛, 戴威. 農地流轉與土地產權的法律問題——來自全國4省8縣(市、區)的調研報告[J].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0(3).
作者簡介:籍明明(1981-),女,漢族,吉林省敦化市,碩士,江西理工大學應用科學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