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夏中寧縣長山頭小洪溝完小 寧夏 中衛 755100
教師:楊彥平(教齡不足兩年,教學功底扎實,思路清晰)
教學課題:《媽媽的賬單》
觀察教師:語文組課堂觀察合作體(周蘭華,金曉萍,周冬梅等)
活動背景:本校開展課堂觀察實踐活動這是第一次,各位教師對課堂觀察這個新生事物只有一個初步的了解,觀察的內容也是從《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這本書中借鑒并經過加工,制定了幾個簡單的便于操作的觀察量表。
【課前會議】2016年10月21日,下午第一節。
課前會議由周蘭華主持。
一、楊彥平老師說課
1.教材簡析。《媽媽的賬單》是小學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該單元課文的主題是“可貴的親情和友情”。學習這篇課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領會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受到關心父母、回報父母之愛的教育,學會關心別人,同時為綜合性實踐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
2.教學目標:①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②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的描寫,感受文章中母親對子女的無私和深切的愛。
3.教學重難點。抓住重點詞句讀懂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媽媽給小彼得的那份賬單的含義。
4.說學法設計:①質疑探究法。在課題的引入時,我讓學生圍繞“賬單”進行提問;在學習媽媽和彼得的賬單的內容時讓學生通過反復讀去發現賬單背后的秘密,揭示賬單隱藏的深刻含義;②合作、討論法。根據教材特點,我引導學生圍繞“賬單背后的秘密”這個問題在小組內展開討論、交流。
5.說教學環節:①情景導入【設計意圖:營造氛圍,以歌頌母愛的古詩導入,直奔主題,明確學習的方向。然后讓學生讀題質疑,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的能力,進而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②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設計意圖:把賞讀放在閱讀教學的首要環節,可以激發學生“接近”文本的欲望,也為后面的語感訓練打下了基礎。】;③再讀課文,理清課文的思路【設計意圖: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組織好討論交流,通過同學之間的合作,把學生的理解與體會逐步引向深入;針對學生的自學情況,有的放矢地進行點撥和講解,努力做到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機地結合起來,真正體現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和教師引導作用的和諧統一。】;④品讀課文【設計意圖:新課程標準提倡我們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運用教材,重在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并在過程中接受情感的熏陶感染】;⑤情感升華【設計意圖:以情動人】。
二、各位觀課教師與楊彥平老師的交流
張佳麗:質疑是教學中常見但又最難把握的環節,學生能找到學習的重點嗎?如果不行,你怎么辦?
楊彥平:在“閱讀夢飛翔”活動中學生經常練習如何提問,當然學生可能會提一些較為淺顯的問題,重點方向還是要老師來引導。
楊彥平:一直以來,我都很困惑,“討論交流”這一環節到底該怎樣操作?
馬如燕:我認為在“討論交流”中要把問題細小化,不要總設計一些大而空的問題讓學生無從下手。
三、各位觀課教師布置分工
課程結構:黃智
語言的準確度:赫秀娟
教師行走路線與學生參與情況:馬小軍,周蘭華。
問題的有效性:張佳麗,馬如燕,周冬梅,金曉萍。
【課中觀察】2015年10月24日,上午第一節。
觀察位置的選擇。(為了不影響學生,各位教師都將觀察位置選在了教室后面的兩排空位置上)
【課后會議】2015年10月25日,下午第二節課。
課后會議由周蘭華主持。
(一)楊彥平老師課后反思
(二)觀察報告匯報
1.課程結構組。黃智:感覺楊老師課程時間安排不合理,前面導入的時間過長用了16分鐘,導致后面學習時間有點倉促,學生談感受的時間只用了1分鐘,沒有起到這一環節設置應有的作用。
2.語言表述組。赫秀娟:楊老師的口頭禪相對來說是較少的,但課堂上的“對不對”、“是不是”有些多了,很多問題其實可以不用問的。下面來看一下我做的統計表。
3.教師行走路線及學生解答組:①周蘭華:楊老師,我統計了一下,你在課堂上學生參與回答的人才是17人,你的班里學生是34人,參與學生人數占全班總人數的50%,這個數據可能有點低;②馬小軍:教師在教室里的位置移動,去一組的次數是8次;一二組過道中下去的次數是5次;去三四組過道的次數是2次;上課回答問題的人數是17人,次數是24次,全班人數是33人。回答問題的人數占全班人數的百分之73,回答問題的人數占全班的百分之51。
通過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教師對全班的同學照顧的不是很周到。
4.問題有效性組。評價指標的頻次統計、分析。結果如下:①問題的指向明確、表達清楚。學生的回答與教師的提問相對應;②提問的思維層次搭配合理。只是從記錄結果來看,教師的有效問題較少,無效問題較多,比如:上課開始,同一個問題學生問了兩遍:拿出來了嗎?準備好了嗎?Are you ready?等,還有好幾處類似的問題出現;③在教師理答方面也有待改進。從本節課來看,教師打斷或代答的情況較多,重復答案也較多。
(三)本次課堂觀察后達成的幾點結論
本次觀察后,通過大家的討論,形成以下幾點結論。
1.關于課后會議。由于我們這次是結合兩課兩反思開展的課堂觀察,所以課后會議針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給出了意見和改進措施。
2.關于教師的語言準確度。通過本次的仔細觀察和詳細記錄,上課老師才發現自己平時教學中的語言的重復啰嗦,聽課老師也在反思自己上課時要注意的事項。
3.關于問題的有效性。一堂課中問題并不是越多越好,越細越好,太多的問題反而會降低其實際效果。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應當圍繞核心目標創設問題,提出有效問題,避免無效問題(如對不對,是不是)等無效問題充斥課堂,這將是我們在問題創設這個教學環節中必須注意的。
4.關于生成資源的利用。一直以來,大家都認為公開課不會有課堂生成。但從這次觀察來看,公開課的課堂中也有豐富的生成性資源。今后的課堂觀察還是要多多關注觀察課堂生成,如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多觀察學生的錯誤。學生錯誤的再利用,是我們教學中非常難得的,有效的教學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