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慧
整體感知是語文閱讀課堂上學生學習的第一步。走好這一步,對學生初步了解課文內容,把握脈絡情節,初步感悟作者思想感情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整體感知這一環節有沒有得到適當的運用,從而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呢?在參加了學校語文學科組同課異構的比賽之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選定的比賽教材是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的《三個太陽》。這是一篇通訊,篇幅很長,生字詞較多。對初一的學生而言,要在45分鐘的課堂上學完這篇通訊是有相當難度的。因此,比賽教師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在有限的時間里,如何有效地指導學生初讀文本,對文章進行整體把握。
教例一:
教師:請同學們一邊仔細傾聽《三個太陽》的朗讀錄音,一邊認真閱讀課文,對文章有整體了解,然后復述故事。
這位教師的設想是比較新穎的,用配樂錄音加學生自讀的方式來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同時調動眼、耳、腦等多個器官來參與學習,提高初讀的有效性。而與情節相適宜的音樂播放對突出人物的情感起到有效的渲染作用。復述故事的要求又使得學生是帶著一定的目的去聆聽故事的,進一步提高學習的針對性。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將注意力過多地放在了傾聽上,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思考的集中性。而且整整4581個字的課文,放錄音放了將近20分鐘,這直接導致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邀請學生充分而完整地復述故事,整體感知部分的教學就草草結束了。
教例二:
教師: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然后思考以下幾個問題:①這篇通訊講了一個什么故事?②哪一個故事情節最打動你?
這位教師的設想是基于學生的實際,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并思考問題。于是,有的學生選擇了放聲朗讀。朗讀是同時調動口、眼、腦三種器官參與學習的一種閱讀方式,朗讀有助于學生提高閱讀文本的有效性。但是,朗讀的正常速率是每分鐘150~200字,因此,選擇朗讀該文的學生耗費的時間是比較多的。還有的學生選擇了默讀。默讀是調動眼、腦兩種感官參與學習的一種閱讀方式。在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就要求初中的學生“養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閱讀一般的現代文每分鐘不少于500字”。因此,學生默讀的速度較之朗讀要快很多。在現場教學過程中,基于時間限制,當教師終止學生自學開始提問時,有很多朗讀的學生其實還沒有讀完全文,更不要說思考問題了,他們自然無法參與下階段的學習討論。這種兼顧不全的學習方式也是不理想的。
教例三:
教師:請同學們開小火車逐一朗讀屏幕上的生字詞,讀準字音,認準字形。
教師:請同學們解釋一下屏幕上的成語的意思。
教師: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并思考問題。
①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②文章中作者介紹了哪些個性鮮明的“南極人”?
③這篇文章,作者通過歌頌“南極人”來歌頌一種什么樣的精神?
這位教師的設想是學生完成字詞正音釋義之后再進行快速自學。正音和辨形、成語解釋總耗時4分鐘。在我看來,這種耗時是必須的,因為只有幫助學生掃除字詞障礙,才能在學生自學課文時為他們理解語句、把握關鍵內容提供支持。對于這篇相當長的文章來說,快速瀏覽課文是一個比較理想的閱讀方式。它既符合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初中生默讀的要求,又能節省時間,便于教師開展自學之后的交流討論活動,有利于整體感知教學目標的完成。同樣,該教師注意到了整體感知環節并不僅僅是對文章大意進行了解,她提出了三個問題,第一個涉及內容概括,第二個涉及人物塑造,第三個涉及主題思想。從三個方面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一步一步整體感受課文,掌握情節脈絡,初步感受“南極人”的魅力,初步挖掘課文的深層次內涵。這些都對下階段的重點研讀環節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這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
整體感知是語文課堂上學習課文的第一步,很多教師知道這一點,但是,在實際操作 中往往存在誤區。首先,受社會功利思潮的影響,教師往往變成應試型講師,輕閱讀,重分析,多講解,趕時間。一篇美好的文章,往往給學生三五分鐘的時間看,然后,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的思考,一個分析接著一個分析的解構,好好的一篇文章,被剖析得支離破碎。學生還沒有讀出什么味道來,就要逐字逐句地分析人生、挖地三尺地探討哲理。這樣,學生哪里能體會其中的語言美、意境美!其次,整體感知是以學生為主體的一種自學方式,但并不意味著放任學生隨便讀,隨便翻。教師必須給予必要的引導,或設計幾個小問題引導學生把握故事情節,或從解讀標題開始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或抓住文中的某個主要人物或某句重要的話來作為理解課文的突破口,等等。教師一定要避免整體感知的粗淺化、無效化。如何能做到這一點呢?對此,我提出三點有效建議:
建議一:加強重視
忽視閱讀、輕視整體感知文本,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沒有對課文整體的感知,何談理解?沒有對課文深入的閱讀,何談分析?整體感知是文本學習的基礎,是課堂上必須完成的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語文教師必須重視起來。思想上要拋棄一切功利的想法,教學上要避免一切急功近利的做法,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加強理論修養,努力提高教學能力,擺正心態,一心一意地鉆研教學。想方設法提高整體感知環節的有效性,提高學生初步把握文本的能力,為進一步賞析語言、體悟情感打下堅實的基礎。
建議二:分析學情
教師備課第一步:分析學情,備好學生。什么樣的學生,采用什么樣的教法,對癥下藥,因人制宜。比如前文提到的教例二,我問過該名教師,為什么采用這樣的整體感知方式。她說她詢問了一下任課老師,得知該班級同學語文學習能力整體不高,語文基礎不好。因此,整體感知還是從最基本的字詞入手,循序漸進。三個提問,由內容到人物到主題,由淺入深,符合初一學生學習的規律,也為他們以后閱讀此類文章提供了一個有效的閱讀思路。由此可見,教師備課,備好學生是關鍵。
建議三:鉆研教材
教師備課第二步:鉆研教材,選用教法。教材是教師教課的源頭,熟悉教材,鉆研教材是教師備課的基本要求。《三個太陽》是一篇通訊,是一篇自讀課文,而且文章相當長,近4581個字。選用什么閱讀方式來進行學生自學是個問題。像前文教例一中教師選擇播放錄音,一共放了近20分鐘時間,占去了半節課,不僅沒有很好地完成整體感知的交流討論環節,還大大壓縮了重點研讀、賞析等環節的時間,整堂課前松后緊,部分教學內容都沒有來得及完成。教例二中教師采用的是現在比較普遍的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這樣做的確凸顯了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但是,這篇文章太長了,當部分學生選擇朗讀時,就決定了他們肯定不可能在老師可以接受的時間內讀完整篇文章,他們的自學必然會被攔腰切斷,他們只能成為看客和聽眾。教例三中教師選擇讓學生快速默讀課文。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就要求初中的學生“養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閱讀一般的現代文每分鐘不少于500字”。這又是一篇以學生自學為主的自讀課文,快速默讀,不僅符合新課標對學生的要求,又符合這篇文章的特點。選擇快速默讀,才能更快更好地完成整體感知的任務要求。
全國小語會理事長崔巒老師說過:“閱讀教學的過程,是每個學生潛心讀書,獲得個體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學生、教師、文本對話,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不斷實現自我建構,學會閱讀,促進表達的過程,是學生讀由怕知到生疑解疑再到生疑的過程”。而整體感知,就是實現這些過程的第一步。教師要讓每個學生在學習的一開始能夠靜下心來好好讀一讀,好好想一想,才能“通過學生主體的認識圖式去同化課文內容”,才能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語文教師務必要重視整體感知環節,要精心設計教法,在有限的時間內,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自學,“時效”“實效”兩手抓,為打造高效課堂舔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