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明珠
眾所周知,課堂教學的好壞、效率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最終效果。也就是說,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
一、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低效的原因
在新課標倡導的任務型課堂的理念指導下,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師生、生生互動模式的使用,再加上花樣紛呈的多媒體課件的輔助教學,初中階段的英語課堂也開始變得豐富多彩,熱鬧非凡。但是在這種表面的熱鬧和繁華背后,實際上卻隱藏著一種讓人側目的危機。課堂越來越熱鬧了,可是課堂教學實際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甚至還有無效或者低效課堂存在。
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低效甚至無效的原因有很多,分析下來可以從教師和學生兩個角度來簡單論述。
1.教師方面
(1)只是為了做秀、走過場。很多教師費盡苦心地營造非常熱鬧的課堂氣氛,挖空心思設計出不一般的教學思路、運用吸引學生眼球的多媒體以及模式各異的師生、生生互動活動,其實這些往往都是為了上好公開課,迎合聽課教師的評課心理。而多媒體的運用和學生熱鬧的配合是否對實際的學生習得和發展效果起相應的促進作用卻被很多教師忽略了。除此之外,課堂教學過程中所有活動設計均圍繞著學生轉,過分淡化教學的內容和預設的目標也是初中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要經常出現的問題。
(2)對學生和課堂的控制欲望過強。為了讓課堂教學層層推進,按照自己教學的步驟進行,很多英語教師會非常注意控制教學課堂的節奏,有時候為了保證教學任務的圓滿完成,甚至嚴格控制學生的各種互動活動嚴格控制。例如,設計好對話練習的內容,讓學生操練一模一樣的對話;讓學生嚴格按照教師預期設想的答案或者模式去活動;固定的師生、生生對話互動;等等。
(3)課堂評價不及時或者不恰當。在課堂實踐中,很多英語教師不僅評價觀念落伍、評價不及時、評價手段單一,而且會使用“一棍子打死”“一刀切”“敷衍了事”等諸多不恰當的評價方法。有時候在以獲取高分為目標以及很強的“對”與“錯”觀念的指引下,教師過分強調對學生的甄別和選拔功能,忽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全面發展。
2.學生方面
(1)興趣和學習動機缺失。由于對英語基礎知識和詞匯掌握不牢固或者不扎實,有一部分學生對自身缺乏信心,在英語的課堂學習中會逐漸產生畏難和厭倦情緒,從而對英語喪失興趣和學習動力,不積極參與課堂,缺少主動發言的熱情或根本不愿意發言。
(2)成功體驗缺乏。心理學理論指出,孩子在學習活動中的成功和失敗會在心理上引起不同的情緒體驗。當學習成功時,可以使孩子產生一種滿足、快樂、自豪等積極的情緒體驗,從而增強學習信心,提高學習興趣;而當學習失敗時,可能會引起孩子灰心、煩躁、自卑等消極的情緒體驗,以致喪失學習信心。因此,在教師控制主動權的英語課堂中,不恰當的教學手段和評價措施,以及學生自身的諸多因素都是學生缺乏成功體驗的根源所在。所以說,很多表面熱鬧的互動活動只能起到活躍氣氛的作用,因為其內容太過容易或與所學內容關系不大,給學生動腦思考所創造的余地很少,很難讓學生體會到掌握所學知識或技能的一種成就感。
二、促進課堂教學高效化的策略探討的實施意義和理論基礎
當前,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中的最大挑戰就是無效和低效問題。課堂教學改革大方向是正確的,并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但是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不夠透徹以及實施者缺乏必需的經驗和能力,導致課堂教學改革也出現了形式化、低效化現象。可以說,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
在適應課程改革要求的同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提高不僅改變機械化的或者過多預設封閉化的課堂模式,使學生的主動性和對知識的好奇心得到充分刺激,而且充分發揮教師在新型課堂中的促進者和合作者的作用,使課堂教學的效果脫離零效應甚至是負效應,從而能夠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全面關注每一位學生的進步和發展。
課堂教學追求高效化的想法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隨著多媒體和網絡通信技術的日漸普及而逐漸發展起來的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影響。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自主建構知識意義的教育思想和教學觀念,該理論認為“人的知識不是被動地接受的,而是通過自己的經驗主動地建構的”,指出教學應當力求使學生自己進行知識的建構,而不是要求他們復制知識,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學習活動不可替代的主體,在學習活動中,學生具有主動選擇、發現、思考、探究、應答、質疑的需要與可能。建構主義教學理論還強調學生運用已有的自身的體驗,參與并解決問題,從而進一步獲得成功的體驗;建構一種以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為核心,同時兼顧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的一種新型的高效率的課堂教學模式。
三、促進初中英語課堂教學高效化的策略簡論
1.教學實施之前的準備策略
構建高效的初中英語課堂要求教師更新很多舊的想法和觀念。首先必須要拋棄控制課堂和學生的傳統想法,英語課堂只有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才能具有很強的活力,才能充滿智慧,充分激發學生在學習英語方面的潛能和創造力。但是,與此同時,也不能排除教師在初中英語課堂中的引領作用。只有充分體現教師的激情和創造力的課堂才能發掘出具有激情和創造力的且具有主體意識的學生群體,才能在師生互動活動中發揮良好的引領作用,才能為學生的最終發展創造條件。
另外,在教學實施之前對教學目標的擬定與運用以及對學生學習準備情況的準確分析與確定也是需要教師花費時間和精力去處理的事情。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定位和分析處理手頭的教材,從而更能科學地選擇教學方法,形成高效的英語教學策略。
2.教學實施中的策略
更新了舊的觀念后,更為重要的是在日常的英語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努力改變有過多預設和控制因素的課堂教學模式,倡導那種讓學生主動地去參與且能獲得習得成就感的“探究式學習方式”。這種課堂教學行為的改變,能夠很大程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參與興趣和學習動機,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模式。
實現高效的初中英語課堂還應該注意對情境的創設。這種創設的情境可以是脫離現實生活的故事或者童話情境,也可以是源自現實生活的真實情境。情境的創設可以激發初中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發一種心理學上所說的認知的不平衡或者信息差。
在組織授課行為的時候,教師應該在設計活動、問題和組織問答、討論的環節進行精心的設計和靈活的運用,有效指導學生進行科學的探究式發問和互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對探究式學習的熱情,使其獲得更多的成功體驗。例如,在上8A Unit6 The Taiwan earthquake一課時,學生馬上會想起汶川、玉樹、日本大地震,那么就有很多問題可問了。這時,教師除保護學生積極性外,還要幫助學生整理、分類。例如,“What to do during the earthquake”“How to save oneself and others after the earthquake”等,這些能通過認真思考、結合近期地震資料或請教別人就能解決的問題,就自己完成,不要依賴教師;那些難度較大、科學性較強、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如“How does the earthquake happen?”等,就在課堂上和同學們一起討論、研究解決。
3.教學反思的策略
反思教學的秘密,在于以“有效教學”的理念審視“教學事件”并以“教學設計”的方式去化解“教學事件”。在這里,有效教學的理念是反思教學的關鍵。教師接受和相信何種有效教學的理念,決定了教師的反思在多大程度上是有效的。教師閱讀有效教學的相關理念并轉化為自己的教學信念是教師反思教學的基本前提。它不只是要求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而且要求教師反思他人的成功經驗以及教育歷史實踐中流傳下來的種種有效教學的理論。
也就是說,在實現初中英語課堂教學高效化的過程中,絕對不能忽略在實施英語教學實踐之后的教學反思。這不僅是英語課堂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有效教學論提倡的一個重點。因為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反思教學已經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但是經過反思教學所獲得的新教學理念只有轉化為教師的新日常教學或新教學經驗之后,新教學理念才能落實為教師的日常教學行為。若某種反思教學不能轉化為教師的新的日常教學經驗,或者,反思教學沒有被教師原有的日常教學經驗所認可和接納,這種反思教學就是暫時的、無意義的、無效的。
綜上所述,作為初中英語教師,我們要在實現英語教學目標同時,能夠注意對初中英語課堂建設的優化,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其學習興趣,從而促進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高效化發展,使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最終實現個人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