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偉
摘 要:傾聽不僅是一種能力,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智慧,在教學中,它是促進學生與教師交流的渠道,學生在教師的傾聽中體驗被關注、被理解和被尊重;教師在傾聽中感受到學生的需要,師生在傾聽中實現著成人與孩子的教學相長。傳統的教學方式,注重于教師生硬的灌輸知識給學生,學生更多是傾聽者,這樣會減少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使得學習變的枯燥乏味;新課改下,我們應該更加注重學生積極發言,教師作為更多地作為傾聽者,只有這樣,才能了解學生的疑惑之處,發現學生學習中的問題,提高教學質量和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教師;課堂;傾聽技巧
課堂上,我們應以”學生發言積極,課堂氣氛活躍”,作為評價一節課好壞的標準。引導學生發言的目的關鍵在于傾聽,而傾聽的目的在于知道學生內心的想法,了解學生對課堂理解的程度,為進一步開展課堂教學,有針對性的進行授課,解決學生不懂之處,提供依據和憑借。教師學會傾聽,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安全的成長氛圍,自己的生命也在傾聽中理解與豐富。下面,結合我教學的實踐,粗淺的談談我對教師如何學會更好的課堂傾聽的理解。
一、要認真傾聽
教師傾聽應認真。傾聽,不是僅用耳朵在工作,更多的是心的敞開與吸納,只有心靈才能發現外在肉眼及感官看不到、聽不到、摸不到的最珍貴的東西。教師認真傾聽,是給予學生鼓勵和了解學生需求的關鍵。但在現實中,我們發現,教師在傾聽學生的回答或者提問時,顯得不那么認真。
1.傾聽不作回應
課堂上,當老師提問時,學生回答時候,一般都是學生情緒激昂的說著自己的觀點,而教師卻只是靜靜的聽著,不予回應。這不僅僅是教師沒有認真傾聽學生回答的表現,更會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課堂互動的積極性減弱。有的時候,學生期待的并不是肯定的回答,但是教師傾聽不回應的表現,會使得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態度產生懷疑,也會使得課堂效果大打折扣。
2.傾聽缺乏尊重
教師的傾聽,有很多種方式。散漫的傾聽,隨意的傾聽,尊重的傾聽,都是傾聽的方式。但尊重是一種美德,會增加彼此之間的信任和更加容易溝通,在教學中,也同樣適用。學生一般在聽課時,都是目不轉睛的盯著黑板,但是教師卻往往忽視對學生的尊重。在課堂上,我們經常發現,當教師在傾聽學生的回答時,總是一會兒眼睛緊盯著書本,看著別處,一會兒忙著寫板書。或者,傾聽時,攔腰截斷,對學生的回答不了了之,然后就繼續自己的教學活動。
二、傾聽與引導并存
教師在課堂上不應該只充當旁聽者,對學生的回答不做分析和理睬,只是單純的讓學生回答,更應該對學生的回答作出回應和分析,應到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往正確的地方思考。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感受到被尊重和被重視,才會對自己所回答的問題理解的更深,而不是一頭霧水的不知道自己回答的是對是錯。另外,傾聽是一種主動的行為,傾聽的靈魂是思索。教師傾聽時,需要凝心靜神,需要迅速做出對學生回答的肯定或者否定,或是以此展開的議論,引導全班學生展開思考。教學中,學生的積極發言是傾聽的關鍵,但教師傾聽時,更應該以自己的專業知識,通過傾聽,對學生做出更加專業的引導,使得學生更加善于思考。這就要求教師要提高自己對新課程理念的學習與理解,提高自己專業素養和專業知識,認真透徹的研究教材和分析學生的言語回答,對教學過程進行規劃和設想,傾聽和引導并重,傾聽注重引導。
三、傾聽重在反思
很多時候,教師在備課時候,往往會有漏洞和不足。表現在,備課講授和學生需求不相符合;備課注重重難點,對細節問題不加關注。而這些問題,教師靠自己的力量,是很難發現和解決的。通常情況下,學生的反饋是教師改進自身授課不足,提高自己專業素養的靈丹妙藥。所以,教師要學會在傾聽學生回答和提問時,反思自己授課的不足,爭取能在往后的教學中加以改善。俗話說,凡事先入耳后人腦,如果作為教師,不學著去傾聽學生的問題,又怎么能做到傳道授業解惑,又怎么能不斷提高自身,提高教學水平。教師是教學者,同時也是學習者。我們都知道學無止境,人生的不同階段,在不同的崗位都需要學習,只有學習,才能不被時代淘汰。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反思,學習,提高自己更為重要,所以,教師給應該學會傾聽。教學相長,從對學生言語的傾聽中,提高自己。
結束語:新課改下,要求我們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傳統模式下,板書,教師講課,剖析書本,講授知識點,這樣的流程,雖說可以很快讓學生掌握教師要講授的東西,但是卻忽視了學生的想法。新課改下,教師應該將一部分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大膽的去說和去想,而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傾聽學生的回答和提問,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反饋,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和講課方式。所以,教師學會認真傾聽學生,在傾聽時注重引導學生,同時要在傾聽中反思自己,這才是新課改下,提高教學效果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孫亞玲.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2]孫中環.新課改下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才智,2013(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