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在實現共同富裕的宏偉目標指引下,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至關重要的任務。高職院校擔負著培養技能型人才、服務社會發展的重任。本文試圖指出當前高職院校“三農”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嘗試提出改進高職院校“三農”人才培養機制的策略。
【關鍵詞】高職院校;“三農”;人才培養機制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然而人才短缺是制約解決“三農”問題的“瓶頸”,高職院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三重責任,義不容辭承擔著服務“三農”的重任。在新形勢下,為農村、農業和農民服務是職業教育的服務功能之一。教育部等七部委聯合做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又確定為“三農”服務是職業教育工作的兩大主要任務之一。高職院校作為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搖籃,對服務“三農”的人才培養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高職院校“三農”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1.農業或涉農專業較少。
在筆者所做的調查中發現,安徽省雖然是職教大省,全省各類職業院校共計73所,除安徽林業職業技術學院這一林業院校外,目前我省沒有一所完全農業性質的職業院校,僅在個別院校中開設涉農專業,如安徽財貿職業學院的農村金融專業等。根據2013年安徽省高職高專教育發展報告,目前我省高職教育中布局多的專業集中在計算機應用技術、電子商務、市場營銷等,鼓勵發展的專業即布局較少的專業有農林管理類和農業技術類。而在這些農業專業或涉農專業中,又是以園林、園藝設計專業居多,而像比較符合當前現代化農業發展需要的專業如觀光農業經營、農資連鎖經營與管理、農產品保鮮與加工等鮮有涉及,專業布局的局限性,導致了“三農”人才培養數量的匱乏,這與當前社會對農業人才的大量需求現狀是不相符的,并從而阻礙了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步伐。
2.專業教育與地方需求脫節。
在農業或涉農專業中,從學生培養方案來看,很多高職院校存在辦學定位不準、培養目標虛高的情況。譬如在有的院校開設的涉農專業中,雖然在其專業培養目標設置時,都制定其目標是培養適應新農村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但是很多學校并未考慮學校自身師資力量、 生源情況、學生的硬件條件和地方經濟發展狀況,很多農業或涉農專業其課程設置與其他相近專業基本雷同。這就造成了后期培養的學生在畢業后融入地方經濟社會主動性不足,無法利用在學校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為農業、農村發展做出貢獻的情況,所以高職院校需要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量身打造的地方特色專業,制定符合實際的專業培養目標,加強師資力量的投入,開設符合專業實際需求的課程,使培養的“三農”人才所具備的專業技能和行業能力能夠滿足地方特性需求,從而使得人才培養和地方需求二者間達到供需平衡。
3.學生就業觀念錯位。
筆者走訪了解到,很多高職院校涉農專業的學生對自己的專業就業前景并不樂觀。盡管高等教育已趨于普及化,然而畢業生的就業轉念仍較為保守,大部分畢業生都不愿意去農村 ,寧愿選擇在城市就業。換言之 ,涉農專業的學習,對他們來說扮演著 “跳板”的角色。很多學生認為畢業后在農村工作會讓自己和家人覺得沒有面子,在親戚朋友同學面前抬不起頭。城市生源的學生認為在城市工作是理所當然的事,而且,絕大多數的父母也不會允許自己的子女畢業后去農村工作,而來自農村的學生認為考上大學,就相當于“跳農門”,好不容易走出農村,畢業之后再回農村會被人笑話,無顏面對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所以,無論是來自城市還是農村的學生都寧可漂在市,拿著微薄的工資,也不愿到農村基層工作。 還有學生認為在農村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他們認為農村發展潛力有限,機會少,缺乏人才發展提升空間,幾乎沒有人員培訓、進修這方面的工作安排,他們擔心一旦到農村工作,就有可能終身套在農村。
二、完善高職院校“三農”人才培養機制的策略
1.完善高職“三農”人才培養體系,培養符合當前農村、農業發展需要的人才。
如上所述,高職院校在“三農”人才建設培養中,存在專業開設重復率高的現象,而有些符合現代農業、農村發展的專業則比較少的情況。所以各級教育行政機構要加強對高職辦學思想的指導,統籌大局,加強人力資源需求和相關專業的設置及調整,通過對涉農專業學生培養規模的適當調控,引導高職院校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減少專業的盲目設置,避免重復培養,做到供給于需求相結合。
2.高職院校要為學生開展職業規劃課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堅持正確的擇業原則。
高職院校在為學生開展職業規劃課時就要告知學生在就業時要立足全局,以社會的需要為出發點,把個人的意愿與社會需求結合起來,同時考慮個人的性格特點、 興趣愛好、能力素養等個性化特征,以上述為準則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另外也要讓學生在對自己有個準確定位,正視當前的現實。因為在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逐漸在年輕一代中普及化,因此學生們應該放棄以前“天之驕子”的想法,找準自身的定位,要深刻認識到當前的農村和城市一樣,都具有遠大的發展前景,高職院校的畢業生要積極利用國家和政府為他們推出的優惠政策和寬松環境,樹立主動競爭、自主創業、多渠道就業的觀念,在農村也能打開一片廣闊的天地。
3.實施校企聯合辦學的運行機制。
校企合作機制已經在高職院校中已經普遍采用的培養方式。而農業由于其特殊性,并不像其他專業一樣,有很多對口的企業。但是隨著農業的快速發展,很多大的鄉鎮龍頭企業和農業現代化產業園開始崛起,高職院校要積極的把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同農業企業發展結合起來,使這些農業企業參與“三農”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推廣校內培訓基地和校外生產基地相結合的辦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讓企業全程參與高職院校農業或涉農專業培養計劃的制定,研究項目的確定,并接收學生到企業去實踐,把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與鄉鎮企業的發展對接起來,實現供需銜接。
4.政府要完善就業政策,營造公平的就業環境。
要合理解決高職畢業生就業問題,政府要給予相應的鼓勵政策和優惠待遇,對去農村地區就業的畢業生,通過優惠政策在生活和工作上給予幫助。國家需進一步完善政策并落到實處,充分考慮學生的職業需求,在選拔或選調公務員時,從有基層工作經歷的高校畢業生中選拔,這樣使他們不會對未來感到迷茫。其次,國家要提高農村基層就業大學生的工資待遇。引導和鼓勵畢業生到農村地區去就業,給予他們工作、生活和學習上的政策優惠,著實為他們的職業發展考慮。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要根據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實踐,完善“三農”人才培養機制,努力培養出適合社會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李天 以服務“三農”為己任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中國大學教學[J] 2008(11).
[2].胡太芳 面向“三農”培養優秀人才的思考 天津農學院學報[J] 2004(21).
[3].王良存,高職院校學生服務“三農”意識問卷調查 安徽農業科學[J] 201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