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溪
摘要:“城中村”改造是中國城市化推進過程中的特有現象,在此過程中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成為改造能否順利完成的重要部分。針對慶陽市x區“城中村”改造過程中的失地農民社會保障情況,分析失地農民社會保障方面存在問題及原因,為解決失地農民進入城市后的生活問題,構建切實可行的社會保障體系奠定基礎,對加快城市建設步伐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
中圖分類號:F323.89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6-000140-01
慶陽市在推進城市化建設工作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近年來城市面貌發生巨大變化,城市建設管理工作成效顯著。慶陽市針對城市發展做出了總體規劃布局,x區內的“城中村”將被納入城市棚戶區改造范圍,“城中村”的改造工作與棚戶區改造工作聯動發展,“城中村”最終變為城市的一部分,而“城中村”村民也將轉變身份為非農業戶的城市居民,在這一過程中,村民的土地被征收,他們將失去相對穩定的基本生活來源,變為失地農民。土地被征是“城中村”改造建設過程的必然結果,但在城鄉一體化社會保障體系尚未完全建立的時候,失地農民的生產生活必然受到嚴重影響,因失地帶來的利益損失必會引起多方面的矛盾糾紛,最終影響社會環境的穩定和城市建設的發展。因此,只有切實解決“城中村”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才能有效消除他們的心理壓力,減輕生活負擔,同時也是實現慶陽擴大城市規模,順利完成“城中村”改造的必由之路。
一、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存在問題
通過對慶陽市x區“城中村”失地農民生活現狀的調查,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政府制度供給滯后
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的產生源自國家對農民土地的征用。征地拆遷的同時,農民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土地。現行的征地拆遷制度存在缺陷,行政權力致使補償費用的不合理,補償不到位等現象時有發生,這都源于沒有統一的制度行為的指引,“城中村”改造過程中,農民的生活保障得不到滿足,勢必影響社會穩定;在改造推進過程中,沒有與之相適應的漸進式的制度供給,勢必會影響到城市化進程、社會穩定和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而現行的社會保障制度并未明確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地方政府也缺乏相應的制度規定,x區在“城中村”征地工作中,并未及時出臺基于失地農民養老、醫療、就業等保障方面的條例或規定,使失地農民不能享受與城市居民同樣的社會保障,他們的基本生產生活陷入困境,缺失的社會保障制度使他們無法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制度供給滯后使失地農民諸多社會權利無法獲得。
(二)安置補償不合理
政府行政權力影響下的征地補償分配不規范,失地農民得到的補償往往很少。法律規定,農村中土地的所有權歸集體和農民所有,農民享有土地占有權、收益權、使用權、處置權等,農民實質為土地的所有者,關于農村土地產權的界定沒有明確規定。在征地補償過程中,利益主體之間的財產分配自然十分模糊。此外,現有的補償安置、保障機制大多屬于一刀切方式,主要對農民失去土地這一賴以依存的要素進行補償,沒有考慮失地農民的長遠發展,失地農民養老保險體系尚未健全;單一方式也沒有考慮不同類別失地農民的需求和心理意愿,沒有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等相關政策措施保障失地農民在特殊情況下的利益受損問題,對該區域所有失地農民采取相同或類似的補償安置保障方式,不利于失地農民的長遠發展和和諧社會的構建。
二、對策與建議
基于失地農民社會保障中存在的問題,在“城中村”改造過程中,應盡快建立健全制度供給、堅持把失地農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逐步推進各項保障工作,保證失地農民居有定所、養老無憂、有錢就醫、合理就業等,促進“城中村”改造順利進行。
(一)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
有無完備的法律規范是一個國家社會保障制度成熟與否的一個基本標志,只有體制、機制、法制“三制”健全完善,才能保證社會保障事業的順利發展(王東進,2001)。國家有關部門應當及時漸進地完善失地農民社會保障的法律制度,將失地農民納入到社會保障制度中,體現社會保障制度的統一性、全面性。長遠來看,應逐步實現與城市社會保障制度并軌,最終實現社會保障城鄉一體化。
(二)提高征地補償標準,合理補償機制
隨著社會的變遷,政府的權力和職能也要隨之轉變,政府部門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意識,由高高在上的權威政府變為服務型政府,著眼于現實中失地農民的切身利益,保障好失地農民的生產生活。征地補償必須充分尊重“城中村”農民的集體土地所有權,切實保護失地農民的土地利益,遵照市場經濟規律,以土地的市場價值為依據,科學合理地制定補償標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應逐步提高征地補償標準,保證失地農民的切身利益。對“城中村”居民進行拆遷安置的過程中,堅持規劃、建設、管理聯動統一,并采取貨幣補償、分配住房和商業房等多種辦法進行補償。同時,相關部門要協調統一和妥善解決好農民轉為市民后的生產、生活、養老、就醫和就業等民生問題,確保失地農民身份置換后的權益。
(三)加強失地農民就業競爭實力
現實中,大多數失地農民身份置換后需要在城市再就業,然而由于缺少受教育和培訓的機會,文化素質低,勞動技能單一,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就業難直接導致失地農民生活質量下降,甚至陷入貧困。從長遠角度來講,解決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和長期生活問題,一個重要的關鍵是強化就業培訓,做好農民離土后轉向非農產業的準備。一方面,政府要想方設法保證失地農民子女能接受教育,順利完成學業,以利于今后就業;另一方面,應建立一套完善的就業培訓體系,對無業失地農民進行專業知識技能的培訓以提高其素質;此外,集中社會力量多渠道拓展失地農民勞動就業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