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鋒
摘要:高職院校會計課程是會計專業的核心之一,是當代會計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會計知識的理論、方法和技能的深化,同時會計課程也具有很高的實踐性。本文是以高職會計課程教學目標和創新工學結合的人才教學模式探討,提出高職會計專業課程教學改革模式的建議。
關鍵詞:高職院校;財務課程;教學模式;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6-000437-01
高職教育指的是教授學生某種具體職業所需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教育,這種教育的特色是培養技能應用型人才,這種新模式改變了傳統高等教育以理論知識為主的教學理念。高等職業院校會計專業課程是一門必修學科,這門學科具有較高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學生在學習會計專業過程中,首先要先修《會計基礎》奠定學習基礎,而后修《高級財務會計》進一步對會計專業課程內容深化。其次,會計專業課程的學習也為財務管理實務、審計實務等其它會計專業課程奠定了學習基礎。
一、會計課程教學目標
會計課程將知識與能力素質結合在一起,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具有良好的會計職業道德,并能熟練進行基礎會計核算的技能型應用人才的培養目標。我國高職院校在會計人才培養過程中應強調其職業性,從會計教材內容構建、課程體系設置和學習方法等多方面提高會計人才的培養。
二、創新工學結合的人才教學模式探討
高職院校為實現人才教學目標通過對企業會計崗位所需能力進行研究,總結出企業對院校會計專業學生實操要求主要體現在出納、報稅、日常核算等能力,因此提出“1+3”工學結合模式,其中的“1”是指以培養會計所具備的崗位實操能力為主線;“3”是以培養學生的基本職業素養和能力、專職能力、綜合職業能力為主要目標。具體教學方法如下:(1)第一學期完成基礎會計知識課程的教學。主要內容包括“必需、夠用”為教學標準,通過會計憑證、賬薄、財務報表等會計基礎認知的學習,為學生應用能力打下基礎;(2)第二、三學期主要以會計分崗位教學,采區虛擬的情境設置與實訓基地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完成出納崗位、結算、投資、財務成果、總賬報表等企業會計崗位的職責及相關知識的掌握;(3)第四、五學期采區虛擬與實訓相結合的方式,通過財務管理、會計成本、經濟法等拓展學習,完成會計崗位實操能力的培養;(4)第六學期通過見習實習或頂崗實習進一步加強學生會計崗位實際操作能力。在學生實習過程中參與企業財務核算過程,企業財務人員及教師對學生采取共同指導、管理和考核,將職業道德與職業素質融入到教學培養過程。
三、高職會計專業課程教學改革模式建議
1.創新教學理念,明確教學目標
高職教學理念決定了會計專業課程教學目標,進而體現出會計專業課程的報表導向、經濟后果觀點和職業素養等專業特點,這些專業特點的呈現界定了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的教學重點,把整個會計專業課程教學整合為滿足社會需求的知識體系是真正實現因崗定課,進而培養出企業需要的會計人才。
2.加強教材構建,完善實訓條件
改變以往的會計專業課堂教學方法,以企業對會計專業人才的實際需求為目標培養具備相關能力的應用型人才,以會計崗位的基本職責和基本職業素質來培養學生,全面的讓學生了解掌握會計相關崗位的知識點和應具備的技能;對會計崗位職責和會計職業素質進行優化整合,設計相應的會計專業課堂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專業崗位的勝任能力,為將來學習更深層次的會計知識奠定基礎;將企業的真實的會計核算內容、記賬方式、報表的制作等學習材料結合會計理論知識帶入課堂進行分析講解,進而提高學生在會計專業學習中的學習效果;加速校企合作建立實訓基地建設步伐,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實訓環境并實現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教學目標。
3.運用新的教學方法
利用新的教學方法將會計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能力融合為一體,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在培養學生學習情趣并養成好的職業素養起到促進作用。新的教學方法有案例教學法、任務驅動法、情景教學和沙盤教學法、分層教學法、對比教學法等。
4.加大實踐教學力度,建立學生主體平臺
會計專業的實踐教學是課程的重要組成,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會計理論教學中以教師問答式教學、提問式教學等方式進行,學生知識被動的接受教師教授的知識。而實訓操作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數量減少,每位學生一套實訓設備,教師可以輪流的與實訓學生進行單獨交流和指導,發揮其個性化教學優勢。并通過與實訓企業的合作,將企業真實的財務狀況帶進課堂進行講授,實現會計課堂教學的實踐。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會計課程是否能成為社會培養出符合需求的人才,關鍵因素在與是否能實現會計課程的實踐教學。傳統模式的會計教學方法以不能滿足新的時代需求,新的教學方法將會計專業理論會計知識與實踐操作能力相結合,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教師也有提供了實現個性化教學的平臺,最終實現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