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利鋒
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是現代教學的永恒話題,伴隨著技術的革新,整合的模式也在變革,有媒體輔助、專題網站應用、電子白板交互課堂、翻轉教學、慕課和微課等。無論是什么形式,都需要思考師生教與學的方式有沒有轉變,但我們往往把眼光放在應用的形式上,即便是在教學設計中加上了“情境”,也還是讓學生去用技術解決傳統的問題,因而也是非議不斷,甚至說不如粉筆加黑板來得高效。2015地平線報告中指出,當前基礎教育的技術應用有六大趨勢,其中之一是利用平板和智能手機,設計跨學科的學習項目,開展基于項目的學習和基于問題的學習,突破傳統的課堂教學限制,讓學生自如地從一個學習活動轉向另一個學習活動。由此,我們在改變技術應用形式的同時,更要關注學習內容的設計,可以嘗試淡化學科界限,統整各科教材,以研究性學習專題的方式,融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讓學生愿學樂學。信息技術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發揮學習工具和學習社區的作用,學生結合項目學習的任務,創作電子作品,再到相應的學習社區分享,參與互動。教育者借助技術的支持,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數據的收集與分析,從而達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和個性化教學。我們不是缺少技術,而是需要結合技術有針對性地開發學習項目,讓我們的教與學有全新的改變。下面以項目學習“校園自助游”為例,闡述技術在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和個性化學習方面發揮的作用。
一、項目簡述
(一)案例背景
筆者學校是市美麗校園工程建設示范學校,校園環境富有時尚元素,有著“古典與時尚穿越、經典與現代對接”的校園人文新景觀。許多景點富有童趣,專為兒童設計,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校外參觀者。為此,學校專門成立了校園小導游隊伍,負責引導客人參觀校園和講解各個景點背后的故事。這種方式雖然可以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但也不免影響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秩序,能不能借助于二維碼,實現類似于博物館自助游的功能呢?
(二)活動目標
1.為校園設計和制作一份自助游導圖,圖上有校園景點、教學設施的二維碼。
2.進一步熟悉校園環境,重點研究校園中的某一個景點,學會多角度拍攝照片,撰寫解說詞,能夠真實地表達出景點的內涵和自己的感受。
3.注冊綜合學習社區,掌握社區互動的發帖、回帖和投票等操作技術,融合本組的照片和解說詞,發布一篇圖文并茂的景點介紹帖。在平板上學會安裝QQ郵件、全能二維碼和WPS Office移動版,綜合應用二維碼工具和辦公軟件制作景點導向牌。
4.小組成員分工合理,團結協作,為共同的目標而努力。
(三)技術應用
本次活動中,學生分組自帶設備開展學習活動,教師只需要在教室搭建無線網絡,指導學生在平板上安裝需要的App軟件,有美圖秀秀、QQ郵箱、全能二維碼和WPS Office移動版。學習使用平板的照相機功能,了解基本的構圖和光線處理知識,以及軟件中預設的幾種攝影模式。利用美圖秀秀對同一景點不同角度的照片進行美化或拼圖,標注景點關鍵詞。了解二維碼的知識與功能,用全能二維碼設計景點二維碼。各小組在綜合學習社區里開展活動,及時記錄活動進展,分享活動心得。
二、教學分析
項目學習指的是學生圍繞復雜的、來自真實情境的主題,在精心設計任務、活動的基礎上,進行較長時間的開放性探究,最終建構起知識的意義和提高自身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項目學習往往從真實世界中的基本問題出發,通過組織學習小組,扮演特定的社會角色,并借助多種資源開展探究活動,強調運用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在一定時間內解決一系列相互關聯著的問題,將結果以作品或產品的形式展現出來。而信息技術在項目學習中擔任了學生的探究工具、協作伙伴和分享平臺的角色。由于有了技術的介入,“校園小導游”重構為“校園自助游”,學生由排練教師規劃好的線路講解的被動學習,轉換為景點拍照和撰寫解說詞的主動學習,學生的作品也將成為校園環境建設的一部分。
(一)深度探究,美麗校園我來拍
學生曾經用畫筆和文字描繪過自己的校園,但遠遠不及用自己的鏡頭捕捉校園一景一色來得興奮,他們三五成群,在每一個景點、每一棵植物前駐足停留,不斷變換角度,立志要拿出自己的最佳作品。教師只是在學生拍攝前,讓學生欣賞網絡上優秀的校園攝影作品,講解基本的攝影構圖知識。怎樣拍出校園的美景,鼓勵學生自己去探究呢?重點是能夠正確處理拍攝角度、距離、曝光度等,選擇拍攝物品,做好照片的后期處理等工作,并學會評價同學的攝影作品。
具體活動安排見下圖。
(二)團隊協作,活動成果我貢獻
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辦學理念。“正”是筆者學校的校訓,具體就是“純正正心、方正正人、公正正事、端正正學、清正之風”。學校圍繞“正”,修建了“正字長廊”“有節園”“愛蓮池”“虛心亭”等充滿正能量的景觀。“讓每一面墻都能說話”,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目標,但這是不是我們教育者的一廂情愿呢?
1.組建教師指導團隊。
項目學習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要學習形式,但如何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設計學生感興趣、樂于參與,并適合他們的認知水平的項目主題,對指導教師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因此教師需要發揮團隊的作用,從各學科知識中挖掘項目主題開發素材,按照項目學習的理念重新打造,再到實際教學中去檢驗和調整,這樣的校本研修過程對師生來說都是一種極好的鍛煉。為了能夠讓學生結合前期的拍攝感悟,寫出景點的內涵和自己的理解,筆者和語文教師一起設計了“美麗校園”寫作專題,借助語文教師專業的寫作指導力量,對學生的習作進行把關。
2.小組協作設計展版。
為學生提供協作的技術有QQ郵件和WPS Office移動版。在語文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各自撰寫最為欣賞的景點介紹,用電腦或平板寫成電子稿,統一發送到組長QQ郵箱,也可以發表在綜合學習社區的小組空間。小組成員在組長的帶領下,在電腦房以介紹校園某個景點為重點,精選各位成員的文字稿,配上自己拍攝的景點照片,制作成介紹校園的電子板報。
(三)自主分享,在線社區我參與
2015地平線報告指出,由于越來越多的學校使用混合式學習,在線學習也越來越受歡迎。混合式學習集合線上和線下各自的優勢,使課堂有了更多師生互動,支持個性化學習。目前對于信息技術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應用的個案和論文也非常多,但大都僅僅局限于用技術來解決某個實際的問題,而沒有建立一個基于網絡技術的實踐分享社區,無法形成系列的、可再生的課程資源,也就失去了深度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時機。
1.依托社會化云計算服務平臺。
教師不懂得網站建設,照樣可以開展網絡教學活動,可以充分利用社會化服務平臺來為自己的教學提供技術支持,如QQ郵箱、QQ群和QQ空間。目前筆者的QQ郵箱中已經有多達六千多封學生發來的郵件,在以“綜合實踐活動學習社區”命名的QQ空間上有三千多張學生活動和作品照片。去年,筆者還申請了“數字化學習”的微信公眾號,不定期發布學生的活動成果,利用微信朋友圈向家長傳播教學成果。
2.自建區域化課程資源平臺。
在我們的綜合學習社區上,教師只要會文字輸入和上網操作,就能開發出項目學習的在線課程。為了協助“校園自助游”活動開展,教師根據活動方案建議“美麗校園”版塊進行分類,以主題帖的形式引領活動的進展;學生在網上提出問題、發表看法。對相同主題感興趣的學生可以組成一個活動小組,組長在學習社區的“協作小組”版塊,以課題的名義建立一個網上小組,在商定好小組活動方案后,大家就能分頭行動,把本小組的活動方案、階段成果、活動中遇到的問題、搜索到的資料發表在小組主頁上;教師可以隨時查看到學生活動進行的情況,并對學生的問題直接在網上解答。這就實現了跨班級、跨年級開展活動,還有可能吸引外校學生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