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平
人類在出現語言之時就伴隨社會的產生,文化是社會長期發展的重要成果,而語言同樣是在社會這個肥沃的土壤中滋生起來的,語言與文化存在著重要的關聯性。世界各族人民文化的產生都是依托于一定的環境,它們可以是河,也可以是草原,社會環境的不同孕育了各民族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而在這種文化又由于與語言有著莫大的關聯而得以延續。人類的發展當然不可能僅僅存在于自己的發源地,隨著認知程度的提高,人類已經不能滿足于在民族內部的交流,他們開始嘗試走向世界,在這一文化交流的過程中,翻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當今時代,翻譯的功能體現得更加明顯,它不僅是人與人之間語言交流的工具,它更多的是承載著不同民族之間文化交流的期望。通過翻譯在當今世界的重要性我們可以得知,翻譯研究也應該從語言研究的淺層表面逐漸轉到翻譯研究的文化層面,深入剖析語言背后的文化內涵,而這種文化意義的揭示才是各民族之間交流的根本。
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已經成為必然趨勢,一大批文化翻譯研究成果相繼出現,《跨文化視野下的英漢翻譯教學研究》(安曉宇,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5)一書就是在文化翻譯研究的浪潮中應運而生的。它以翻譯基礎理論知識為依據,以跨文化交際中的翻譯實踐為前提,總結了文化翻譯研究的主要方面,對具體的翻譯實踐也提出了相應的建議。本書作者探究翻譯中的文化因素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的。首先,作者具體闡述了與翻譯相關的理論知識,對不同學者所理解的翻譯內涵進行了具體說明。翻譯的文化因素探析必定離不開翻譯基礎知識的支撐,雖然每個人對翻譯都有不同的看法,但翻譯的一個共性不容忽視,那就是翻譯兼具科學性與藝術性。翻譯的科學性要從翻譯本身來看,它不是雜亂無章的知識堆砌,它是在探究語言本質規律基礎上形成的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翻譯的藝術性是從翻譯的過程來看,每個人在翻譯同一部作品時都會根據自己的審美、自己的語言習慣進行翻譯,因而才不會出現“定本”,譯者在一次次創造文本的同時恰恰也是在展現自己的審美,從這方面來說,翻譯具有藝術性,而且這種藝術性是具有可再生性。除了在翻譯理解方面有差異,不同的學者對于翻譯的分類也存在不同的觀點,但不論是按照哪種翻譯方法進行翻譯都是各位學者對翻譯體系的補充與完善,因而他們同等重要。在翻譯界爭論最多的莫過于翻譯的標準,作者在本書中就詳細論述了翻譯的標準。其中,嚴復提出的“信達雅”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標準,對具體翻譯過程以及翻譯結果都作出了具體的說明。雖然這項標準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為譯者所淡化,但在譯學界還是有許多人關注與發揚這項標準。放眼國外,翻譯原則中影響最深遠的便是泰特勒的翻譯三原則。作者認為,該原則在翻譯的深層次要求上又前進了一步,它關注的是原文與譯文在思想表達、行文風格等方面能達到一致,這種翻譯原則更加強調譯者能夠發揮自己的主觀意識來契合原文所要表達的主旨,因而在指導翻譯實踐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譯者作為翻譯過程中的翻譯主體,它的發揮如何關系到翻譯的效果,因而作者指出,譯者同樣是翻譯基礎知識需要關注的重點。其次,作者還對翻譯中所涉及的文化、交際與跨文化交際知識進行了梳理。本書不僅揭示了文化的豐富內涵,還對文化的特點進行了具體闡述。文化是特定民族社會生活長期積累的產物,是最具民族區別于其他的符號,是本民族價值觀的直接體現。語言的差異是文化差異的體現,為了說明此問題,本書作者詳細論述了中西文化的淵源,中西文化的差異對比也顯示出中西方在交流中的困難。交際不是單純的言語交際,它還包括非言語的交際——文化交際。因此,交際具有語境性,文化也在一定的語境中得以體現,所以在特定的語境中交際也需要遵守一定的文化規則,這樣才不會出現一些因文化不同而產生的語用失誤。翻譯的本質就是跨文化交際,因而進行文化翻譯研究時,研究者要明確掌握跨文化交際的知識。最后,從翻譯教學研究中挖掘文化的內涵。文化差異不僅對人與人之間具體的交流實踐產生影響,而且還會對翻譯教學實踐產生重要的影響。作者主要總結出了兩點,一個是文化誤譯,另一個則是翻譯空缺,其中文化誤譯是翻譯教學的重點。這也對學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外語專業學生必須拓展自己的眼界,豐富自己的文化知識。文化翻譯需要遵守再現源語文化的特色與信息的原則,因為只有能夠全面掌握源語文化,才能保證譯文與原文的貼合度更高。在具體探究翻譯中的文化因素時,作者從顏色文化翻譯、習語文化翻譯等方面進行了詳細論述,這些翻譯實踐都充分表明了翻譯中的文化因素對翻譯活動的影響非常重要。
文化翻譯是近些年來的翻譯研究重點,《跨文化視野下的英漢翻譯教學研究》從理論與實踐的角度對文化翻譯進行了全面而系統地論述,語言的使用方面力爭做到通俗易懂,在內容的編排方面也把涉及文化翻譯研究的諸多領域進行了細致的介紹,對于文化翻譯研究體系與實踐的豐富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作者系通化師范學院外語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