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楹聯學會,河南 鄭州450003)
關鍵詞:黃殿銁;簡歷;《楹聯閑話》;內容;價值
摘要:清代河南商城人、同治年間附生黃殿銁的《楹聯閑話》(抄本),是河南省現存極少的古代對聯集子之一。該書收錄對聯數量不多,但內容豐富,特色突出,質量上乘,不論是壽聯、挽聯、賀聯,還是民俗對聯,無不格律嚴謹、對仗工整而講究。與我們現在看到的清代著名楹聯家的作品相比,可以說毫不遜色。其中的聯話部分,仿照梁章鉅《楹聯叢話》體例,有考證,有評論,往往要言不煩,切中肯綮。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7)04-0137-04
1999年12月22日,筆者得郎煥文先生主編《歷代中州名人存書版本錄》(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從中檢閱到《楹聯閑話》抄本一冊,現存新鄉市圖書館,作者為清代河南商城人黃殿銁(李文鄭按:“銁”即“銞”,古同“鈞”),自號褦襶秀才。從那時起,筆者就一直在關注這本書,曾先后托老家在新鄉的同學、河南省文化廳的一位處長及河南省圖書館的兩位同志查找此書,但都未能如愿。
2015年春,筆者在籌備河南省楹聯學會“五代會”時,在網絡上結識了焦作市圖書館的王東同志,他主動要求列席這次會議,并獲批準。于是,筆者試著問他:是否和新鄉市圖書館有聯系?可否利用這層關系幫我找一本書?沒想到,他竟然真的把這事放在了心上。據他說,他曾先后三次去新鄉,因為不準復印,他便用手機逐頁拍照。終于,在2016年的第一天,他將全部照片發給了我——真令人喜出望外!因為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我在搜集整理河南對聯的過程中,僅僅發現了一種河南人的對聯著作(附錄于其他書中的不計),即靈寶馬凌仙(1898—1951)的《凌仙對聯集》,后收入《中國對聯集成·河南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從2016年元旦上午開始,筆者一刻也沒有耽誤,用了整整6天時間,逐頁逐行逐字抄錄了下來。
1關于作者
由于《歷代中州名人存書版本錄》記載黃殿銁“生卒年不詳”,更查不到簡歷。筆者就請商城縣楹聯學會陳功震查閱相關資料,他回復說《縣志》載:“清同治年間附生。”附生,古代科舉名詞,為明清時附學生的簡稱,始于明代。在廩膳、增廣生定額之外所取的府州縣學生員,因附于廩膳、增廣生之后,故稱為附學生員,簡稱附生。清代相沿。
根據書前《別傳》的記載,黃殿銁自號褦襶秀才,“幼為乳媼誤拘其頸,幾折,治愈,頭遂偏,故俗號‘黃偏頭。少聰慧,工詩、古文詞,尤長于對聯、詩鐘、燈謎及游戲文字。某督學關防不嚴,公作聯戲之,為學使偵之,借事褫其衿。公遂溯江南游,歷浙、粵、杭、滬,與傅蘭雅、楊格非輩研究聲光電化諸學”。筆者又查到傅蘭雅、楊格非當時的大致情況。
傅蘭雅(John Fryer,1839—1928),英國人,圣公會教徒,翻譯家。大學畢業后,于清咸豐十一年(1861)到香港,就任圣保羅書院院長。兩年后受聘任北京同文館英語教習,清同治四年(1865)轉任上海英華學堂校長,并主編字林洋行的中文報紙《上海新報》。同治七年(1868),受雇任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譯館譯員,翻譯科學技術書籍達28年。清光緒二年(1876)創辦格致書院,自費創刊科學雜志《格致匯編》。光緒三年(1877)被舉為上海益智書會總編輯,從事科學普及工作。光緒二十二年(1896),傅蘭雅到美國擔任加利福尼亞大學東方文學語言教授,后加入美國籍。他單獨翻譯或與人合譯西方書籍129部(絕大多數為科學技術性質),是在華外國人中翻譯西方書籍最多的一人。清政府曾授予他三品官銜和勛章。也就是說,傅蘭雅于清同治四年(1865)至光緒二十二年(1896)之間的近30年都在上海。
楊格非(Griffith John,1831—1912),英國來華傳教士之一,中國華中地區基督教事業的開創者。他出生于一個基督教家庭,家境比較貧窮,16歲就開始在教堂里講道,1850年自學考入大學,后來學習神學,1855年成為牧師,同年來到中國。他最初在上海學習中文,清咸豐六年(1856)開始單獨傳教。后來,他到過太平天國控制的地區,受到良好接待和傳教的自由,多次到南京訪問。咸豐十一年(1861)后,西方國家獲得在中國內地建立教堂的權利,楊格非就來到華中地區的漢口,成為到達該地最早的傳教士之一。后來,他又到四川、陜西、湖南等省傳教,在中國努力從事這一事業達50年之久。因此,楊格非于1855年至1861年之間的約6年時間在上海、南京活動。
那么,黃殿銁就應該是1861年前在上海和楊格非有交往,而1865年后又與傅蘭雅有交往,也就是清咸豐至同治年間。
據該書正文一則聯話透漏:“予丁卯科赴秋闈,行至息縣,以目疾歸。庚午科薦而未售。癸酉科試卷被祝融攝去,因未完場。乙亥科侍祖母疾未赴試。”那么,黃殿銁應該是分別在清同治六年(1867)、九年(1870)、十二年(1873)和光緒元年(1875)共4次參加鄉試,均失利。《別傳》說戊戌變法時(光緒二十四年,即1898年),“公之歿已數十年”,他去世大約是在光緒初年。從《萄馣對聯》末尾的一段話中,可透露些許信息:“庚辰花朝萄馣記”。這個“庚辰”,似是清光緒六年,即1880年,應該是他晚年整理此書的時間。
2正文概況
《楹聯閑話》全書用工筆小楷抄寫。除封面外,正文共54頁,每頁8行,每行20字;前面的《別傳》10行,每行24字。總計約近1萬字。
正文依次為:
萄馣對聯,收錄作者本人的對聯作品44副。
靜圃公對聯,收錄1副。靜圃公,為作者曾叔祖黃試萬,曾任洛陽訓導。
楓亭公對聯,收錄2副。楓亭公,為作者族祖黃思宸,清乾隆(李文鄭按:經推算,應為嘉慶)己未年(1799)進士,曾以郎中出使西藏。
新甫公對聯,收錄34副。新甫公,為作者從叔黃銘先,清道光乙未年(1835)進士,丁酉年(1837)以檢討典試山西,改御史,署禮兵科掌印給事中,歷任岳州、長沙、夔州府。
小沈兄聯,收錄5副。小沈兄,名殿荃。
以上共計收錄黃本人及其親屬的對聯86副。
李文鄭:黃殿銁及其《楹聯閑話》 雜錄對聯,收錄聯話32則。
3關于對聯
綜觀《楹聯閑話》中的對聯,不論是黃殿銁本人的作品,還是其他親屬的作品,與我們現在看到的清代著名楹聯家的作品相比,可以說并不遜色。
如《萄馣對聯》中的邵康節祠聯:
在濂洛關閩前,先有蘇門一老;
于詩書易禮后,特留皇極遺編。
評價切當,要言不煩。
有壽筵娶婦,賀聯云:
食性可能諳,值三日桃筵,廚下羹湯須鄭重;
慈懷應早慰,祝七旬萱壽,堂前彩服倍斑斕。
老人祝壽,晚輩新婚,賀聯都照顧到了。對仗方面,“三日”和“七旬”“桃筵”和“萱壽”“廚下”和“堂前”及“鄭重”和“斑斕”,無不工整而講究。
又,挽聯:
十年前秦嶺譚心,麈教親承,愧我曾為東道主;
千里外賴城回首,蟾輝依舊,思君空悵北邙墳。
又,挽壽婦聯:
勤儉肇家聲,問一世所經,井臼親操三萬日;
期頤臻上壽,惜七齡莫假,里鄰未見百年人。
以上兩聯的對仗、句式,大有清代著名楹聯家俞曲園作品之風格。
請看黃殿銁的一副長聯,代人賀光山陳蘭史(圖)中舉:
十一人驥足齊騰,欣看蒔藥滇南、種花江左,金昆玉友,既瞻雀印生輝,況弱冠季常,此日闈垣先奪錦;
九萬里鵬程直上,行見挹香杏苑、珥筆蓬山,甲第丁科,更有鴻文繼美,料聯鑣兩宋,他年瓊宴又開尊。
先看上、下聯之對:“十一人”與“九萬里”“驥足”與“鵬程”“雀印”與“鴻文”等,堪稱工絕。而當句自對,尤其嫻熟:“蒔藥滇南”與“種花江左”“金昆”與“玉友”“挹香杏苑”與“珥筆蓬山”“甲第”與“丁科”,簡直工切無比。
其短聯也很漂亮。如灶神對聯云:
祀神崇夏令;祈灶掌春官。
淮南子以為炎帝;漆園叟又號髻神。
祀典當年崇漢武;福緣此日遇陰興。
其集句對聯同樣十分精彩。如集《詩經》賀兄弟的婚聯:
兄弟孔懷,思樂泮水;
琴瑟在御,宴爾新婚。
薄采其芹,兄弟求矣;
親迎于渭,鐘鼓樂之。
宜其家人,琴瑟在御;
思樂泮水,兄弟具來。
黃殿銁的對聯作品,遠不止這些。《萄馣對聯》最后,有這樣一段話:“古人應酬之作,多不存稿,況代人應酬者乎?予以筆墨糊口,日與帖括周旋,已不勝其煩,又復蒙遠近垂青,索序索傳,皆例不留稿。唯對聯字少,小兒與門人或偶錄之,然已散佚過半矣。茲擇數十聯錄于此,知不為大雅所許。然彼時揮汗挑燈,擁爐呵凍,亦曾廢少許心力,何忍棄之?庚辰花朝萄馣記。”還有書中所記為道場所寫、為灶神所寫,都有“數十副”。從中可知,他的對聯作品起碼應該有數百副之多,然而卻“散佚過半”,實在是令人為之惋惜。
再如《新甫公聯》中的挽程小槐(家颋)聯:
漢江游宦,鐘阜僑居,早回頭歸去故鄉,不覺流年已周甲;
蘭譜夙聯,芳鄰新接,一屈指別來前夕,何期斜日遽逢庚。
程小槐“自金陵歸,卜宅與從叔新甫公(銘先)為鄰,土木未竟而卒”。開頭的當句自對,后面的上、下聯之對“回頭”與“屈指”“流年”與“斜日”,尤其結尾“周”與“甲”的借對,無不工穩而又巧妙。
六十自壽聯云:
愧我無才,忝列在蕓館讀書、柏臺視草、棘院衡文,六十年駒隙光陰,金馬玉堂都是夢;
問誰不朽,輕看那洞庭秋月、岳麓春云、瞿塘峽漲,二千石鴻泥蹤跡,名山勝水總如新。
原按:公道光乙未進士,丁酉以檢討典試山西,改御史,署禮兵科掌印給事中,歷任岳州、長沙、夔州府。
回憶自己的經歷,洋洋灑灑,感慨萬端,最后歸結到所謂“金馬玉堂”,富貴生活,都是夢幻,只有“名山勝水”,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對仗方面,“蕓館讀書、柏臺視草、棘院衡文”與“洞庭秋月、岳麓春云、瞿塘峽漲”“金馬玉堂”與“名山勝水”的當句自對,“六十年駒隙光陰”與“二千石鴻泥蹤跡”的上、下聯之對,都十分老到。
代人挽岳父云:
壽屆六旬,方欣玉杖含飴,老境無愁娛白發;
情深半子,忽訝瓊樓返駕,婿鄉有淚灑黃花。
“六旬”與“半子”之對,“玉杖”與“瓊樓”之對,“白發”與“黃花”之對,無不堪稱工巧,不難看出作者的功力。
黃殿銁《楹聯閑話》中對聯作品的特色,最為突出的當是其實用性。據統計,他本人的44副對聯作品中,挽聯(包括代人所寫)14副,約占總數的32%;賀聯(包括代人所寫)7副,約占總數的16%;壽聯、婚聯和廚房用聯各5副,約分別占總數的11%;其余分別為灶神對聯(本有“數十”副,收錄4副)、祠堂用聯(3副)、道場用聯(本有“數十”副,收錄2副)、盂蘭會用聯(2副)、贈聯和壽聯(各1副)。而新甫公(黃銘先)的34副對聯作品,竟有32副是挽聯(包括代人所寫),約占總數的94%;其余兩副是壽聯,約占總數的6%。也就是說:他幾乎完全是為了日常生活的需要而撰寫對聯的。由此可見,筆者在《對聯入門》(浙江古籍出版社)一書中“對聯是一種實用性很強的文學藝術形式”的說法,以及《跟我學對聯》(中州古籍出版社)一書中“對聯是實用的文學體裁”的說法,還是能夠站得住腳的。
4關于聯話
黃殿銁在書中共4次提到《楹聯叢話》,這表明他不僅見到了梁章鉅的這部著作,并且認真閱讀了。所以,他很自然地在創作《楹聯閑話》時,有考證,有評論,往往要言不煩,切中肯綮,或有意或無意地仿照梁章鉅的筆法。
如:商城程鶴樵(國仁)巡撫山東,蒞任時,其子小鶴觀察(家督)隨侍在署。山東驛館有聯云:
鳴鶴在陰其子和;
飛鴻遵渚我公歸。
公喜其雅切,遂向邑令訪作者姓氏,聘為幕友。即此一端,可見公愛才之心也。此聯播傳已久,后閱《楹聯叢話》,乃沈坳堂(世楓)由湖北方伯告歸,其子希人學士官內閣,亦請歸省,同人贈行有此聯。始知驛館之聯實錄舊耳。
固始李愍肅公與其子武愍公雙忠祠聯云:
國士無雙雙國士;
忠臣不二二忠臣。
亦播傳眾口,《楹聯叢話》早有此聯,乃潮州雙忠祠祀張許二公者,并云“粵東文謝二公祠亦懸此”。彼此抄錄,究未知聯出誰手。
金陵雙忠祠供方景二公像,皆遇建文之難者,有秀才題祠聯云:
恭喜二先生,有福歸源,斫忠孝頭、剝仁義皮,快活極矣;
愧我一介士,無錢朵奠,秉春秋筆、灑英雄淚,嗚呼痛哉。
可謂硬語盤空。
朱仙鎮關廟隔壁為岳廟,門前磚刻對聯曰:
倘此里朱仙不死,痛當時金牌北下,三字含冤,定擊碎他極惡滔天黑心宰相;
若比鄰關圣猶生,見邇日鐵騎南旋,萬民痛哭,應保全我精忠報國赤膽將軍。
就地生情,不可移置他處岳廟。
縣大堂有長聯云:
眼前百姓即兒孫,休言百姓可欺,當留著兒孫地步;
堂上一官稱父母,莫謂一官易做,須存些父母心腸。
頭門聯云:
得一日閑,且勸爾業;
非十分屈,莫入吾門。
俱以淺近醒世筆,最超脫。
姑蘇城隍廟楹聯云:
雪逞風威,白占田園能幾日;
云乘雨勢,黑瞞天地不多時。
以此體出之,尤足發人深省。
楚北喜演目連戲,閱《陶庵夢憶》,明時已有此戲,載其對聯云:
果證幽明,看善善惡惡,隨影答響,到底來那個能逃;
道通晝夜,任生生死死,換姓移名,下場去此人還在。
長聯以仄聲住尾,今罕見。
又一聯云:
裝神扮鬼,愚蠢的心下驚慌,怕當真也是如此;
成佛作祖,聰明人眼底忽略,臨了時還帶怎生。
二聯《楹聯叢話》未收。
我們常說:要大力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須知,這不應該只是一句空話。繼承,要有所本,就像樹,要有“根”,要有“干”;由此,才有可能發出“枝”,發出“芽”。而我們祖先留下來的珍貴的楹聯資料,就是這“根”,是重要的文化遺產。
《楹聯閑話》不僅是河南省古代的重要楹聯著作,應該也在中國楹聯史上占據一席之地。我們期待著大家共同努力,挖掘出更為豐富的河南古代楹聯資料。
現在所知道的有明代呂坤(1536—1618)《去偽齋文集》中的“聯句”,王鐸(1592—1652)《擬山園集》中的“對”,清末袁保齡(1841—1889)的《閣學公聯語錄存》、劉曾騄的《夢園聯語》十三卷、劉遵海的《有深致軒聯語剩稿》一卷等。
參考文獻:
[1](清)梁章鉅.楹聯叢話(含《楹聯續話》《楹聯三話》)[M].上海:中華書局,1987:6.
[2](清)黃殿銁.楹聯閑話[M].抄本.
[3]郎煥文.歷代中州名人存書版本錄[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10.
(編校:崔萌)
作者簡介:李文鄭(1955—),河南省楹聯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楹聯學會常務理事,鄭州大學兼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