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松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初中思想品德課程在內容上進行了一定的改革,那么如何根據初中生的思想品德現狀進行有效教學,是初中思想品德課老師所要研究的課題。根據教學中遇到的情況提出一些意見,希望能對思想品德教師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有效教學;精準教學
初中思想品德課是一門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基礎性課程。廣大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師應切實增強立德樹人的責任感與緊迫感,立足課堂求“精準”,創新教學促提升,充分發揮初中思想品德課獨特的育人功能。
一、課堂教學內容要精準,教學目標無偏差
教學內容是思想品德課的核心,直接體現著我國的國家意志。教師是否正確把握教學內容直接關系到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完成,直接關系到國家意志在課堂上的充分滲透。因此,作為思想品德課教師,必須在教學內容的“精準”上下功夫,確保教學目標得以充分實現。一是教師要有政治敏銳性,吃準吃透授課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堅持正確的導向,做黨的方針、政策的宣傳者、維護者、踐行者;要把握好“度”,確保課程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全面性,正確面對并解答學生思想上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思想的轉變、行為的改變。二是教師要學會鉆研,吃透、吃準教材。所謂吃透,就是教師要充分了解并掌握教材內容的廣度、深度、厚度,這樣在課堂教學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收放自如,將教材的精髓滲透到學生的心靈。所謂吃準,就是教師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弄清教材的本質內容與核心精神,知道哪些內容可以講,哪些內容怎么講,確保教學內容“不走樣”,教學目標“無偏差”。
二、課堂語言表述要到位,學生理解無障礙
教學語言是教材和學生的中介,教學內容只有通過教師的教學語言才能傳遞到學生,才能為學生所感知并接受。初中思想品德課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國情等相關內容,涉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等多重關系,是一個自成體系的綜合性課程。如何將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國情等眾多的知識精準地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準確無誤地理解,這就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教師僅僅掌握一些基礎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需要與時俱進,與時偕行,遵循初中生身心發展規律,掌握基本的心理疏導與調適方法;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懂得一些與青少年學生有關的法律知識;緊跟時代發展步伐與節奏,全方位地掌握我國的基本國情。
三、課堂情境設計要符合學生實際,思維生成無死角
教師設計“精準的”教學情境必須做到以下三個方面:(1)教學情境必須基于教學內容。教學情境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教學內容是教學情境的內核。離開教學內容的教學情境,無論怎樣生動有趣,都只能是“嘩眾取寵”“博人眼球”。(2)教學情境必須基于學生生活實際。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切忌“假大空”,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而是要瞄準“真小實”,真實地反映學生的生活狀態。這樣的教學情境既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又有助于讓學生學有所得,有的放矢地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困惑。(3)教學情境必須富有創意。富有創意的教學情境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才能促使學生深度思考。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尤其要注重情境中矛盾沖突的設計,讓矛盾沖突沖擊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做出正確的選擇,從而實現學生心靈的凈化與純化。
四、采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
傳統的思想品德授課模式都是老師在課堂上拿著粉筆在黑板上進行教學,遇到想要教學的案例也都是老師用口述的方法讓學生記住,但是這種方法給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局限性,讓教學變得枯燥乏味。那么如何使教學內容變得鮮明,課堂氛圍變得愉悅呢?老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技術來進行授課,將自己所要教授的內容做成PPT讓學生進行觀看,也可以將教學的案例搜集成視頻在課堂上進行播放,這種情況下,教學將會變得有趣,課堂效果也會更加明顯。
五、多組織一些社會活動,提高學生的道德意識
思想品德的教學目的在于讓學生能夠真正地在社會上盡力幫助別人,去做該做的事情,那么,老師就可以多組織一些社會活動讓學生參與進去,真正地融入社會,感受社會上的溫暖,從而學好思想品德這門課程。開展社會活動進行教學能夠讓學生真正地融入社會活動中,把自己當做社會的一分子,從而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樣的教學效果比老師在課堂上單純地講解理論要好得多。
六、積極地對教學作出評價
課程結束時,最重要的環節就是老師對學生進行評價。如何教好初中思想品德也成為擺在老師面前的一大難題,初中生正處于個性發展的重要時期,如何讓他們正確認識這個社會,遵守社會的規則和國家的法律,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也是老師需要去做的,所以老師的教學方法很重要,要做到真正的有效教學,就需要老師慢慢去研究、去探索。
參考文獻:
[1]鄭志勇.生命教育在思想品德教學中的滲透[J].文理導航,2014(8).
[2]韓永.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應與時俱進[J].考試周刊,2014(59).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