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潔
摘 要: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我國的經濟發展得到質的飛躍,而教育乃國之本,國家對基層教育事業越來越重視,對教育建設的改革也越來越深入。新課程改革的提出,讓越來越多的教師注意到教學質量這一概念,如何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就成了教師日常教學的重點。語文是一門與實際生活聯系非常緊密的學科,而在初中階段是學生開始廣泛接觸我國自古至今優秀傳統文化的階段,所以,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時,情境教學法的應用能讓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提高學習效率。
關鍵詞:情境教學法;初中語文;提升教學質量;觀念轉變;有效措施
初中時期是一個過渡階段,這個學習階段是為學生以后的教育打下基礎的重要時期,而語文作為國語,也是一門基礎學科,所占的比重在所有學科中也是較大的,這時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教師的教學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隨著時代的進步,教學工具越來越先進,教學環境也得到不斷的改良,教師的教學方法也更要不斷地去改善。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如何打造高效課堂,提升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就成為教師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一、轉變教學觀念,創造輕松愉快的課堂學習環境
傳統的教學方法通常是教師是課堂上的主體,滔滔不絕地在講臺上給學生灌輸所要傳授給他們的思想和文化,講課呆板,照本宣科,毫無語言藝術性可言。堅持一根粉筆、一本教材這種傳統教學方式從頭講到尾,忽視了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參與的重要性。學生在講臺下機械地去接收教師所向他們傳達的知識,死記硬背,課堂氣氛低迷,學習內容枯燥乏味,難以令學生提起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在這里就需要教師轉變之前的教學觀念,去貼近學生的學習思維,創造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生活環境,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地參與教學,化被動為主動地去吸收所要學習的知識。
比如說,在進行七年級上冊《童趣》的學習時,可以先詢問學生有關童年的玩伴和玩具等童年的樂趣,引發學生對童年樂趣進行討論,之后再引入正式課文的講解和學習。這樣,會激發學生對童年美好回憶的暢想與回憶,創造一種輕松愉悅的上課環境,在進行正式課文的學習中,學生也會自動將自己帶入課文的本身環境中,積極地參與到課堂的教學活動中來,在不知不覺中就已經學會了知識,大大提升了上課的教學質量,達到了高效課堂的效果。
二、融入生活情境,切身體會,深化感悟
教師對情境創設的方式有很多種,越貼近生活越容易讓學生產生共鳴。讓學生在創設的生活情境中去理解所要學習的內容,掌握起來也會變得更加淺顯和容易。情境的創設,是指引學生情感導向的有效手段,能夠讓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將文章中抽象的知識內容具體化、形象化,從而能夠充分地去感知生活,促使感性思維的形成與發展,從而提升文化吸收能力,實現形象感知向抽象化思維的良好轉變。
比如,在學習《雨說》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關于“淋雨”時的感受,再問他們在路上遇見沿路乞討兒童心理有何感想,以生活中常見的情境發問,讓學生發散思維積極地討論和發言,再由此引出文章主旨內涵,作者用春雨降臨大地,萬物復蘇來比喻中國經歷“文革”后,一切開始重新顯露生機,用春雨寄托祝福祖國的情感的中心思想。由此慢慢展開,學生對生澀的文字也覺得容易理解了。
三、利用教學工具,創設所需情境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教學輔助工具也越來越先進,越來越完備。在教學過程中,合理且科學地運用多媒體,能夠為教學過程中對生活情境的創設提供非常好的實現方式。利用多媒體會更好地創建一種教學所需要的教學環境,讓學生更加真實地感受文章中所向讀者傳達的思想主旨和內涵,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要學習的內容,有效地幫助教師完成教學任務。
在學習《濟南的冬天》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將文章中作者對濟南冬天“溫晴”的描寫直觀地向學生呈現出來,通過一幅幅真實的畫面,將作者在文章中描繪的場景重現,讓學生更好地去理解作者借助文字向讀者傳達的意境,再結合教師對創作背景的講解,學生更容易了解及掌握這篇文章的內涵,從而將本節課的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到高效課堂的行列。
總之,教師通常對假設的教學效果抱有非常高的期望,但是忽略了對實際效果的檢驗。要想達到高效課堂,提高教學質量還需要教師切實改變教育理念,改善教學方法,將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師生互動用良好的教學方法聯系起來。創設生活情境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是根據教育目標創設一種優化的學習環境。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運用生動的語言,借助現代化教學手段,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激發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這種模式適應學生的思維發展和情感體驗,與傳統教育理念完全不同,是打造高效課堂的一種有效模式。
參考文獻:
[1]劉立本.創設生活情境對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有效性的分析[J].內蒙古教育,2014(12).
[2]覃偉航.論如何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有效創設生活情境[J].中學教學參考,2015(12).
[3]李繡瑢.讓課堂情趣飛揚: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境創設[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12).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