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北京 102488)
【摘要】外來農民工作為城市重要組成部分,對城市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本文通過實地走訪,從外來務工農民工幸福感角度,分析了影響外來務工農名工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并結合問卷訪談分析結論,提出了提高外來務工農民工幸福感的切實的政策和建議。
【關鍵詞】外來農民工;幸福感;現狀;建議
一、引言
農民工,顧名思義,是擁有農村戶口的進入城市從事非農業工作的務工人員;根據務工所在地又可劃分為本地農民工和外來農民工。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差距的拉大吸引了大批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農民工為城市現代化建設、工業化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然而,囿于戶籍制度限制、文化水平落后,外來務工人員遭受諸多的不公平待遇,出現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權益保障方面,農民工頻繁出現拖欠工資情況;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的水平較低;此外,在簽訂勞動合同、行業歧視、地區差異等方面,農民工和城市人們存在較大的差異。另一方面,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成了他們的一個心病,在教育資源的爭奪下,農民工和城市人口的矛盾進一步上升。這一系列原因導致了農民工的生活質量低下、精神壓力巨大、生活幸福感指數驟降。
農民工占據了20.4%的全國人口,是一個關乎社會和諧的特殊群體,如果他們的問題不能解決,不能穩定、幸福的生活,勢必會給農民工自身生存、企業運行、社會穩定發展帶來負面效應。本文從社會學的視角、運用問卷和訪談的方法了解農民工的生活現狀、幸福狀態;同時運用模型分析農民工幸福感的影響因素有哪些以及對幸福感的影響權重和方向。
二、房山區外來務工人員幸福感現狀分析
小組共發放問卷200份,實際回收172份,回收率86%。本文對房山區外來務工人員幸福感現狀分析,主要基于小組問卷數據分析,以及小組實地走訪以及訪談。
從分析表格中可以看出,房山區外來務工農民工整體幸福感偏低,總體標準差相對較大,個體間波動性較大。生活水平、休閑娛樂、工作環境、未來預期、居住地點、社會尊重遠低于一般水平。
通過采取各種參數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收入水平”“休閑娛樂”“工作環境”“社會保障”“家庭關系”等因素呈現明顯的正相關,不妨進行一個有根據的推測,更高的收入往往會給農民工帶來更多進行休閑娛樂的機會,而高收入的工作環境往往會附帶著更加優越的工作環境,提供更加完善的社會保障。而當一個人的收入水平,工作環境,社會保障等因素都能得到提升時,有利于農民工全體的家庭關系的改善,相反,這些因素的惡化也容易帶來家庭關系的緊張。但是“生活水平”與“居住地點”在一定等級內,反而成負相關。這是因為當大城市會為農民工提供更好的工作,提高其收入。但是中國近幾年一線城市房價高燒不退,高價格推高了房屋租金,也提高了農民工的生活成本。相關材料表明,大量農民工進城,住房問題成了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大多數農民工居住在簡陋的宿舍里,30℅在集體宿舍里,21℅的農民工居住在缺乏廚衛設施的房。這是因為農民工背井離鄉外出務工,在工資水平偏低的情況下,居住水平和飲食條間里,8%在工作地點,7%居住在臨時搭建的工棚里,13%在城市里沒有住處,只能往返在城郊之間。近40%的農民工長期在工棚或集體宿舍,這些地方既狹窄又擁擠,室內東西又臟又亂,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沒有其他娛樂用品。
農民工飲食總體狀況則可以概括為吃得飽但吃得不好。表示“能吃飽”的為100%。但食物質量和就餐環境質量水準很低。多年來,我國對農民工弱勢群體生活質量的關注和監管長期處于盲區。各地建筑工地食物中毒事件時有發生,農民工飲食質量低劣、就餐環境差,他們對食品安全和飲食營養的自覺水平很低,已經構成社會一大隱患。
農民工的不同個體間差別較大,這些現象的出現是因為不同農民工之間也有著智力,體力等素質的差別,擁有更高素質的農民工往往在工作中擁有更高的效率,能夠適應更長的工作時間。農民工的工資由基本工資和加班費組成,基本工資又是取決于最低工資標準,因此勞動者個體間的差異全部由勞動時間決定。由于農民工更多的是進行簡單無差異的勞動,因此獲得的工資與我們曾經認同的勞動經驗無關。
三、結論及建議
(一)對農民工進行在再教育培訓
各級政府必須增加對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斷提高農民工人力資本積累水平,提高其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再教育模式可選擇分攤模式,一則政府有責任為外來務工人員工作改善,及改善本地外來務工人員生活水平,此外外來務工人員能力的提升可以更好的為本地經濟的發展做貢獻,二則對于外來務工人員本身能力的提升,可以幫他們改善自己的工作,提高自己的工資,改善家庭生活,三則再教育的進行必然會交由中介教育組織操作,可以促進此類公司的發展,因此可知外來務工人員再教育的進行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在政府,個人,教育組織成本分攤,以此推動再教育的進行。
(二)組織娛樂活動,豐富外來務工農民工業余生活
開展休閑娛樂活動對于提升外來務工農民工幸福感具有明顯作用,具體方式可以有以下,一則組織當地藝術團去表演,二則組織一些志愿者去與外來務工人員互動,三則在某些景區設立外來務工人員的服務站點,給予他們門票打折或者某些日子給予極大的優惠,以豐富其生活等政策,具體方式可以根據當地具體情況落實。
(三)減輕子女教育壓力
關于子女教育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關于政策,明確流入地政府與流出地政府之前各自的責任,最終形成良性的外來務工農民工子女教育協作機制;第二關于入學,在教育管理部門成立專門的外來務工農民工教育管理機構,具體負責加強與財政、公安、勞動保障等機構的溝通,從宏觀上把握外來務工農民工子女的流動情況、數量、教育的需求等,解決外來務工農民工子女教育中遇到的一些問題;第三關于心理,以往政府僅僅解決的是外來務工農民工子女入學的問題,很少關心其心理上的改變,但其實外來務工農民工子女在異地求學心理上的影響亦很大,因此在外來務工農民工子女入學后,應輔以一定時期的心理輔導,在特定的時候引導他們走向正確的道路,打開心扉,能夠更好的適應新的生活,此舉對孩子有好處、也為父母解決了心中的擔憂,同時也可以為國家培養出一個優秀人才;第四關于教育公平,適時定期進行外來務工農民工子女教育情況專項督導活動,確保外來務工農民工子女能夠接受公平的教育。
(四)加強法律法規的宣傳,增強外來務工人員的維權意識
對外來務工人員進行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社會問題。具體方式可以為,第一政府組織法律從業人員對外來務工人員進行相關法律法規的巡回講解;第二設置專門法律咨詢平臺或法律咨詢熱線,為外來務工人員開辟獨特的法律維權途徑,并通過政府引導宣傳,使外來務工農民工充分了解具體的使用方法。
作者簡介:喬小棠(1998.7-),女,江西鄱陽人,本科,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研究方向: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