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思瑩
摘要:人們用語言來傳播和反映文化,不同的語言也就顯示出了不同的文化色彩,中西方文化內涵的不對等也就必然會導致文化空缺現象。翻譯作為不同語言之間人們用以交流和溝通的途徑,在傳遞文化內涵,加強不同語言之間的人們相互了解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基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而導致的文化空缺現象,在中英文翻譯中也鮮明的存在著。在此背景下,積極應對文化空缺現象所帶來的翻譯困境,促進中英文翻譯的順利交流也就顯得尤為重要。
語義是語言詞匯系統中最能客觀直接的反映語言特征和文化要素的部分,也是文化空缺現象在語言中的集中點,本文力圖從這個角度出發,概括文化空缺現象的研究現狀,對中英文翻譯中的文化空缺現象進行分析,并探討解決文化空缺問題現有的和可能的翻譯方法。筆者旨在為文化空缺現象、文化空缺詞及其翻譯進行匯總性研究,不寄希望于得到十全十美的文化空缺詞的翻譯方法,僅希望能夠構建出較清晰的脈絡并能對以后的相關研究有所助益。
關鍵詞:中英翻譯;文化空缺;語義
一、引言
語言與文化相輔相成,密不可分。那什么是空缺?它指各個民族之間某些語言文化現象的缺失,包括語言空缺和文化空缺。語言空缺指語音、語法、詞匯和修辭等語言符號承載的語義、文化信息的空缺。文化空缺是指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交際主體的民族性格、思維模式、意念感受、心理聯想等的不同特點及其各民族不同的體態語及身勢語等非語言手段的差異形成的空缺。
(一)國外研究現狀
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霍凱特首次提出了“空缺”的概念,他用“偶然的缺口”來描述在對比兩種語言的語法模式中出現的語言現象。對于“空缺”的討論喚醒了學者們的極大興趣,并促進了20世紀70年代在這一領域的研究。美國文化人類學家赫爾在研究中提到了“空缺”一次,他在研究澳大利亞土著居民時發現他們的民族語言中缺少存在于大多數語言中的對顏色的基礎描繪。80年代末,俄國學者索羅金在論述不同民族的文化特性時提出了“文化空缺理論”。自此,對文化空缺現象的研究如火如荼。
(二)國內研究現狀
近年來,國內對于文華空缺、文化負載詞、詞匯空缺現象的研究逐漸發展。20世紀80年代,譚載喜在他的研究《翻譯中的語義對比試析》一文中對詞匯空缺進行了闡述。1990年,王德春在著作《漢語國俗詞典》中試圖對文化空缺和文化負載詞進行研究。1991年,張后塵在他的研究《語言學研究熱點掃描》一文中指出:對比不同語言的詞匯,可以發現,詞匯空缺現象是相當普遍的。相關研究還有胡文仲的《英美文化詞典》和《文化與交際》、吳國華的《語言文化問題探索》等。然而,國內在對于文化空缺和英漢對比性的研究上停滯不前,對相關翻譯策略上的論述進展很小。
二、常見的文化空缺現象
正確理解詞語含義、翻譯文化內涵,這是翻譯的基本,也是翻譯的難點。語言文化內涵的不對應狀況造成了語言之間的文化空缺現象,也出現了大量的 “文化空缺詞”。根據英漢文化內涵的空缺程度,可以分為絕對空缺和相對空缺。
(一)絕對空缺
絕對空缺現象是指,在英漢兩種語言體系中,有些詞或句子在另一種語言里根本找不到“文化內涵”與之對應的部分。如,基于民族生活環境而產生的詞匯“黃河”“長江”“故宮”“長城”“泰山”“the White House”等,他們具有獨有的文化內涵,在國外并不存在。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中國功夫、氣功和中醫是其所特有的一部分,對于西方而言是極為陌生的文化概念,在翻譯和理解上也有著很大的難度。中國功夫也稱中國武術,是以技擊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搏斗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集防身與健身于一體的一種體育活動。有人將功夫翻譯為“arts of combating”或是“martial arts”,這都不能明確表達其文化內涵。現在由于其獨特性和不可譯性,因此在翻譯中多采用音譯的方法“kongfu”。氣功是一種以呼吸的調整、身體活動的調整和意識的調整為手段,中國傳統的保健、養生、祛病的方法。在氣功中,有很多難以翻譯的概念詞,如“氣”和“陰陽”。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氣功中的“氣”指的是運行于經絡之間的氣流,因此如果只是簡單的翻譯為“air”,則與原有的文化含義相去甚遠。現在在翻譯時,也常常采用音譯的方法“qigong”。
中醫與西醫屬于完全不同的藝術體系,中醫術語繁多,存在著諸如“陰陽”、“經絡”、“穴位”、“氣血”、“五行”等這樣的在西醫中并不存在的詞語。又如在中醫理論中的“寒”和“熱”分別指代“寒癥”和“熱癥”。如果只是簡單的翻譯為“cold”和“hot”,則只從表面上進行了理解而完全沒有表達其實質。由于民族傳統和社會生活的極大不同,以上這些在另一種語言中絕對空缺的詞數量極多,這些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表達,翻譯起來尤為困難。
(二)相對空缺
相對空缺現象是指,在英漢兩種語言體系中,能夠找到 “文化內涵”與之相近的部分。雖然其所指的觀念或事物在另一語言里同樣存在著,但是二者的語義范圍或文化內涵不完全重合,只存在一部分對等或相似,同樣也存在著語義上的空缺。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中英文中表示親屬關系的詞語。漢族中,親屬關系經渭分明,長幼有序,內外有別,對于不同的輩分年齡稱呼各有不同。而西方人在親屬稱呼上則極為簡單,并不十分強調輩分。如英文中的“uncle”可以表達漢語中的“叔叔”“舅舅”“姑父”“姨夫”“小叔”“伯父”“伯伯”等稱呼,由此可見,兩種語言中,其含義并不完全對等。同理,英語中的“cousin”沒有明顯的長幼內外男女之分,可以指“堂兄妹”也可以指“表兄妹”,并不完全對等。
此外,對于龍這一概念,中文中用“龍”,英文中用“dragon”,但是沒有問題。但實際上,漢語中的“龍”象征祥瑞,是四圣獸之一,也可代表天子帝王、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根本不同于西方人心目中惡魔化、代表邪惡、象征恐怖的 “dragon”。近年來,這就是越來越多的學者建議使用“Long”作為“龍”的譯文的原因。這些都是在翻譯中應特別注意的文化現象。
三、文化空缺現象的翻譯方法
翻譯具有文化屬性,它不僅僅是語言符號的轉換,更是一種文化轉換模式。譯者的任務是譯出內涵,讓讀者在自己的文化框架中正確地理解譯文的意思,使他們盡可能多地吸取源語的文化養分。
(一)音譯法
對于在英語和漢語中完全找不到對應詞的部分,可以采用音譯法。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詞匯、漢語中的人名和地名等大都是采用音譯法。隨著時代發展,越來越多的詞匯的音譯已被中西雙方所接受,并錄入了詞典。如“Coffee”譯為“咖啡”,胡同譯為“hutong”,“Sofa”譯為“沙發”,“炒飯”譯為“chowfan”,秀才譯為“xiucai”,“風水”譯為“fengshui”,功夫譯為“kongfu”,“叩頭”譯為“kowtow”,狗不理包子譯為“goubulibaozi” “Chocolate”譯為“巧克力”等等。
(二)直譯法
有時,對于字面意思相對淺顯或文化內涵相對易懂的絕對空缺詞,可以用直譯法來處理。如, “長城”譯為“Great Wall”,“豆腐”譯為“bean curd”,“the White House”譯為“白宮”,“hotdog”譯為“熱狗”,“software”譯為“軟件”等。有時為了避免傳達信息不準確的狀況,可以加上一定的解釋性文字。
(三)借譯或語義再生譯法
對于中英文化中不完全對應的詞匯,或由于中西方文化開放程度所造成的文化含義翻譯的沖突,可以用借譯或語義再生譯法。如,在《生活大爆炸》( The Big Bang Theory)中有這樣一個場景:Sheldon批評Leonard為剛剛認識的鄰居 Penny做事情:“You think with your penis.” Penis在這里指男性性器官,在英語表達中并無低俗色彩,但如果在翻譯中運用直譯的方法,在漢文化中是低俗的表現,而譯者用“你用下半身思考”做出了委婉的表達,既傳達了人物想表達的含義同時也避免了由于文化空缺而導致的誤解。
(四)釋意法
釋意學派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末的法國,代表人物是達妮卡·塞萊絲柯維奇和瑪麗亞娜·勒代雷。他們認為,翻譯即釋意;是譯者通過語言符號和自己的認知補充對原文意思所作的一種解釋;譯者應追求的不是語言單位的對等,而是原文意思或效果的等值,有些譯法較好地表達了深層含義,即“脫離原語外殼”(柯平 78-79)。比如,“熱癥”“寒癥”在現代翻譯中可以翻譯為“symptoms caused by febrile factors” “symptoms caused by cold factors such chill, slow pulse, etc”。有比如任小萍將“不折騰”翻譯為“avoid self-inflicted setbacks(避免由自己造成的退步)”,她表示新中國成立以來,因內外因素而走的冤枉路并不少,“折騰”可指代過去的曲折、錯誤。這些就運用了釋意派的理論。
四、結論
綜上所述,不同民族的語言和文化各有其特色,中英文化的差異造成了文化空缺現象,這給翻譯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簡單的中英翻譯語言表面的對應,不能傳達深度的文化含義,因此在翻譯時,要充分考慮文化語境和原文特色,使譯文合形合意。對于文化空缺詞的翻譯,翻譯者們要做到的是盡量保持原文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社會歷史背景, 秉承開放、平等、創新的思維態度,尊重民族文化,求同存異,促使中英翻譯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柯平.釋意學派的翻譯理論[J].北京: 中國翻譯研究, 2005.
[2]劉和平.口譯技巧-思維科學與口譯推理教學法[M].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 2001.
[3]楊卿.從英漢文化空缺詞看跨文化視角下的文化空缺現象[D].武漢: 武漢理工大學, 2005.
[4]楊仕章.略論翻譯與文化的關系[J].洛陽: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