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娜
摘要:城鎮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在快速的城鎮化進程中會出現許多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語言文字問題就是其中之一。筆者通過科學調查,掌握我國在城鎮化進程中出現的語言文字問題,分別從政策與規劃、管理和監督、培訓和指導、保護和傳承等方面提出對策建議,以期為我國城鎮化進程中的語言文字問題尋求解決之道。
關鍵詞:城鎮化;語言文字;對策
城鎮化將對整個國家的語言地圖、語言生活和語言文字工作產生重大影響,對語言文字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面臨新的挑戰,作為語言文字工作者必須高度重視,從具體的行動方面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以保證城市化進程的順利進行。
一、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存在的語言文字問題
(一)城市語言生活不和諧的問題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進城務工人員給城市語言帶來了影響。城市中涌入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新市民或農民工,城市語言生活在越來越豐富的同時也變得更為復雜。這些流動人口從農村流向城市,從西部流向東部。在人員流動的過程中,便會把農村和西部語言文字存在的問題帶到城市和東部來。當人與人之間的說話習慣、說話語氣、使用的詞匯等存在差異時,難免會出現不理解、誤會等現象,由此便會產生矛盾和沖突,甚至引發一些社會問題。
(二)對農村進城務工人員進行普通話推廣普及受阻的問題
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的受教育程度不一樣,普通話水平也參差不齊,接受普通話推廣普及的能力也相差甚遠。一般而言,受過中、高等教育的年輕的進城務工人員的普通話水平普遍較高,適應環境的能力也強,但方言根深蒂固的中老年人的普通話水平則普遍偏低,有些甚至與外地人交流都存在嚴重的障礙,而這類人在學習普通話時存在較大困難,因此對普通話的抗拒態度也較為明顯,導致普通話推廣普及工作嚴重受阻。
(三)民族語言和地方方言的消亡問題
方言具有它的功用和價值,它代表的是一方地域文化、一種民族情感,它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聯系同一方水土養育下人民感情的紐帶。隨著城鎮化的深入推進,很多地區,尤其是民族地區的方言已經逐漸消亡。普通話和方言不是對立關系,推廣普通話并不意味著要消滅民族語言和地方方言。
二、我國城鎮化進程中語言文字問題的對策建議
(一)開展語言調查
1.調查各地區、各行業、不同年齡、不同文化層次的城市原住人口普通話使用情況。
2.調查各地區、各行業、不同年齡、不同文化層次的進城務工人員普通話使用情況。
3.調查進城務工人員方言使用情況及其家鄉方言使用和變化情況。
4.建立語言數據庫。
(二)做好城市語言規劃
語言政策是關于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因素,語言政策可能激化社會矛盾,也可以調整社會關系,平衡族群關系,解決社會矛盾??茖W的城市語言規劃是城鎮化進程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之一。
1.加快推進城市語言規范化、標準化建設。
樹立科學的語言文字規范觀,進一步完善語言文字規范標準體系。如:政府、機關采用什么樣的語言文字發布信息,媒體采用什么樣的語言文字來傳播信息,學校采用什么樣的語言文字開展教育,公共服務行業使用什么樣的語言文字等。
2.將普通話的推廣、普及,進城務工人員的培訓、指導,地方方言的保護、傳承等問題納入城市語言規劃之中,提出具體的目標和措施。
3.將語言文字管理、社會監督檢查和服務工作的具體目標和措施,納入城市語言規劃之中。
(三)建立健全語言文字管理和監督機制
在推廣普及普通話的過程中,公民自覺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意識和能力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因此必須進一步健全語言文字工作的管理機制和監督機制。
1.完善語言文字法規、制度建設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關于語言文字方面的專門法律,它的實施對推廣普通話,推行規范漢字,加強國家語言文字使用的規范化、標準化管理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現有《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基礎上,繼續完善語言文字法規、制度建設,如:制定《語言文字學習宣傳制度》、《語言文字規范運用制度》、《規范語言文字細則》、《語言文字工作指導標準》、《語言文字工作督導評估辦法》、《語言文字監督監測制度》、《語言文字工作隊伍工作職責》、《語言文字工作獎懲制度》等。
將語言文字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和規范標準列入普法宣傳教育,網站、宣傳欄、電子顯示屏中應有相關內容并定期更新。
通過法律化、制度化治理,軟硬兼施,提高語言文字的約束力和強制力。通過法律、行政等多種手段,促進語言文字事業規范、健康、持續發展,為構建語言生活和諧提供強有力的保證。
2.堅持政府主導、語委統籌、齊抓共管
進一步明確語言文字工作職責。政府負責語言文字的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等方面的制定和實施。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負有主管語言文字工作的職責。語委負責統籌協調各地語委成員單位、相關機構和社會組織力量,調動各部門和社會力量參與的積極性。構建四方聯動機制,各級語言文字工作機構要主動協調教育行政部門內部的相關職能部門,明確職責,分工協作,切實負起責任,全面推進語言文字各項工作的順利有效開展。
3.做好事前防預、事中處理、事后矯正
事前做好對公共媒體發布的信息的審查審核,在不良信息發布之前,及時拒絕接收、關閉評論、禁止轉發。事中,遇到不良信息或語言文字暴力等不良事件,應及時制止、停止侵害、縮小影響。事后,則根據相關的法律法規追究刑事、民事或行政責任。
4.堅持監督檢查和服務社會并舉
加強語言文字社會應用監督檢查和服務,完善社會語言生活監測平臺,建設語言文字規范標準督查平臺和測查認證系統。
(四)繼續大力推廣和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推廣和普及普通話是貫徹國家法律法規的基本要求,也是維護國家主權統一、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在城市語言生活中,各行各業的服務用語和工作用語已基本采用普通話,規范漢字和普通話的主體地位已基本確立。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市語言趨于多元化、復雜化,在城市中推廣和普及普通話還任重道遠。因此,必須繼續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推廣力度,提高普及程度。具體而言,可從以下幾點著手:
1.進一步學習、宣傳、貫徹、實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
2.進一步提高語言文字規范意識。
3.進一步養成在公共場合和正式場合說普通話、用規范字等良好習慣,增加城鎮居民使用普通話的頻率和場合,規范廣告用字、指示標牌用字、宣傳用品用字等。
4.有序開展城市語言文字工作分類評估。
5.組織多種多樣的推普社區活動、文藝活動,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形成全民學普推普的熱潮。
(五)有序開展對進城務工人員的培訓指導
進城務工人員從農村流向城市,轉變為城市的新市民,他們要想融入到城市的發展和生活中去,迫切需要進行城市語言的培訓與指導。
1.根據職業需求,要求某些崗位必須持證上崗。如:教師、窗口性服務行業等。以此推動用人單位、勞動就業服務部門將普通話的推廣和宣傳活動納入企業文化中,并以此激發廣大員工說普通話的積極性。并邀請專家對進城務工人員進行普通話的專題培訓,提高進城務工人員的普通話水平。
2.利用信息化手段,為進城務工人員免費提供音頻、視頻學習網站,構建普通話學習與交流的網絡平臺,使人人在家都可以自由練習。組建在線語言服務專家團隊,利用網絡提供在線語言咨詢服務。
(六)提高農村的語言文字水平
與其在農村人員進城后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培訓,還不如從農村語言文字工作抓起,在農村做好普通話的推廣和普及。
1.提高基礎教育教師的語言文字水平
學校是語言文字工作的基礎陣地。各學校應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把普通話水平納入到教師資格認定和職務評聘的條件中。規定教師必須持證上崗,幼師和語文教師必須達到二級甲等及以上水平,其他學科教師須達到二級乙等及以上水平。學校應建立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培養方案,各學科教學中都重視學生語言文字規范意識和應用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2.豐富校園語言文化生活
把普及普通話、使用規范漢字工作納入到納入并滲透到素質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的整體要求中,通過中華經典詩文誦讀、普通話比賽、演講賽、主持人大賽等活動,把普通話的推廣普及活動貫穿于日常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通過多種形式,營造說普通話的良好氛圍。
(七)做好地方方言和民族語言的保護傳承
與普通話相比,地方方言和民族語言處于弱勢地位。在推廣普及普通話的過程中,要處理好漢族同少數民族的語言關系,處理好城市本土語言文化特色與普通話的關系,構建和諧的語言環境。要保護傳承地方方言和民族語言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1.國家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在進行城市語言文字規劃時,將對地方方言和民族語言的保護與傳承納入其中,鼓勵年輕人在適當的場合使用方言。
2.設立地方方言和民族語言研究所,由專業人士從事對地方方言和民族語言的研究,出版地方方言志和民族語言志,加強語言資源庫的建設,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設網絡語言文字資料庫,建立地方方言和民族語言的數字化語音檔案。
3.利用宣傳媒體宣傳地方方言和民族語言的魅力和文化內涵。
4.學??梢愿鶕约旱膶W科專業,開設方言課,培養一批專門從事方言研究的人員,使地方方言和民族語言的保護傳承后繼有人。
5.開設方言講座、講堂,引導大眾了解地域文化特征,尤其是引導孩子學習方言,保護傳承方言。
6.開展多種多樣的習俗、民謠、方言文藝活動等,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提高公民保護地方方言和民族語言的意識,激發公民對本地方言的熱情,增加他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
7.在城市建筑風格上,在地名、街道、建筑物等命名中,充分考慮地方文化特色。
三、結語
城鎮化推動了社會的進步,促進了地區經濟的發展,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生產力發展、社會進步、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然趨勢。在城鎮化進程中存在的語言文字問題也不容小覷,需要積極采取應對策略,妥善處理語言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才能促進語言文字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的語言生活,保障城鎮化的順利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