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
阿基米德曾講:“給我一個立足點和一根足夠長的杠桿,我就可以撬動地球”。
我參加工作已經十二年啦,非常有幸趕上課改的春風。在這十年里,我親自奮戰在教育第一線上,親自研習,親身實踐,不怕困難,不怕失敗,勇往直前,永不懈怠。經過十多年的課改實踐,我逐漸體會出,課改是非“改”不可,是逆水行舟,不“改”則退,是現代教師和現代學生的“立足點”和“杠桿”,有了這個“立足點”和“杠桿”,我們教師和學生就可以攜手,一起“撬動地球”!
先說說課改中的教師:
教師是課改教學中的主導,是教學的主體,如何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成為當仁不讓的教學主體,教師首先應找好自己的“立足點”,再找合適的“杠桿”,然后才可以“撬動地球”,也才可能“撬動地球”。教師的立足點是什么?教師的“杠桿”又是什么?我認為專家說的非常準確,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既不能“隔岸觀火”,也不能“越俎代庖”,要找準位置,把握好“度”,做到“洞若觀火”“對癥下藥”。要想做到以上,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相信學生”。
首先,相信學生,既解放了自己,也解放了學生。記得有一年冬天,因為天干地燥,我滿嘴生泡,特別是舌頭,因此說話非常痛苦,苦不堪言。但為了講課,絲毫不敢懈怠,有時不小心咬了舌頭,真是雪上加霜。但是如果相信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組織課堂教學,翻身農奴把歌唱,學生肯定會積極準備,負起責任,豈不兩全齊美,既緩解了自己的病痛,又鍛煉了學生的學習能力,真正做到了事半功倍。
其次,一個人的智慧畢竟是有限的,教師一個人備課,即使再充分,也抵不過全班45個學生的集體智慧。而且,一堂好課的標準是生成了多少,而不是完成了多少。記得有一堂語文課,講冰心的散文詩《紙船》。學生就發現最后一句“求他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中的“他”字用得好,因為這意味著詩人賦予“紙船”以人的靈性。還有“載”字用的更好,因為一個“載”字說明女兒對母親的愛很多很重,難以負載。此時,我不禁想到了李清照的一首詞,“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這首詞好就好在,李清照發揮了天才的想象,用一種有形的“舴艋舟”來承載無形又無限的國仇家恨,“載”字之妙古今叫絕。學生的奇思妙想,無意間契合了古代最經典的名詞佳句,更拓寬了教師的教學思路。
最后,相信學生,也是現代教育理念,素質教育的真實體現。所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只有放手,才能讓學生更大膽,更真實,更無私地表達自己的不同見解,從而更自信。只有放手,才能讓學生勇于實踐,多多實踐,從實踐獲得真知,基礎更加牢不可摧,從而避免高分低能的窠臼。也只有放手,才能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的能力。
因為課改,教師必須“膽大妄為”,“膽大”就是敢于冒險,更要敢于承受失敗,敢于從失敗中重新爬起來,拍拍身上的塵土,毅力再戰。“妄為”就是敢想敢干,勇于實踐,有“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膽量和“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不走尋常路”。
因為課改,教師必須練就“以一當百”,“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過硬的本領,以應對課堂上的各種千奇百怪的提問,以一個大將的雄才偉略,橫掃千軍如卷席。
因為課改,教師還必須不斷學習,充電,提高自己。因為學生在不斷進步,老師如果不進步,就可能被轟下講臺。
因為課改,教師還必須保持謙遜,主動向各個同學學習,心甘情愿當一個金牌配角甚至是跑龍套的。
也正是因為課改,教師在教學生涯中找到了自己“立足點”,找到了“撬動地球”的“杠桿”,為自己的教學事業找到了成功的起點,找到了奮斗的方向。
再說說課改中的學生:
至于學生,更是課改的直接受益者。所謂“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正是課改,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充分展示所長,釋放個性風采的大舞臺。
因為課改,學生得到了鍛煉和提高,能力和見識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上課時,我往往是先拋出一兩個自己精心設計的問題—所謂“牽牛鼻子”,然后組織研討,在研討中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這樣做的立足點,可以讓學生盡情發表自己的意見,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在黑板上寫出關鍵字詞句段,在當眾闡釋自己的見解和看法,這樣長此以往,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就得到了反復鍛煉,自然能提高,將來即使應付招聘也不在話下。
因為課改,學生學習內容得到了空前的擴充。原來是教師一個人講,現在變成所有學生都在講,“積水成淵,蛟龍生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說不定“仁者”、“智者”就此誕生。
因為課改,課堂變得生龍活虎,變得風生水起,變得生機盎然,活力無限。學生盡情展示自己的才華,內心得到從未有過的滿足,價值也隨之水漲船高,教師尊重學生,學生也尊重教師,更難得是學生也學會了尊重學生,尊重一切值得尊重的人。只有會尊重別人的人,才能得到更多的尊重,“敬人者人恒敬之”!
因為課改,學生也找到了自己學習生涯中的“立足點”和“杠桿”,從此發奮圖強,從一點一點的小成功逐漸積累人生的大成功。
課改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立足點”和“杠桿”,必須魚水相依,相輔相成,共同提高,共同進步,一起開創美好的未來。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寧市第十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