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燕
摘要:采用科學引導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古文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爭取讓每個學生對我國古文這一瑰寶著了魔。為此,我從中國人文景觀入手,結合歷史古跡,展開和文章相關的人文知識的滲透,讓古文中的人物活起來,讓古文中的景觀活起來,這樣,我們所學的古文在學生心里就不再是單純的文字,而是和歷史和歷史人物和人文景觀緊密相聯的載體,成立體化,讓學生忍不住去探究去學習。
關鍵詞:古詩文 人文性 興趣 能力
一、豐富古文的人文內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有魔力的。這種魔力是無形的,但起到的作用卻令人吃驚。凡事如果感了興趣,那就好比著了魔,根本用也不找怎么督促,學生學習起來簡直是無須揚鞭自奮蹄。反之,如果學生從心里排斥,那么,就算這件事是對的,也是不肯去做的?,F在古文教學所處的現狀就是第二種情況。教師就要讓學生改變這種學習現狀。采用科學引導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古文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爭取讓每個學生對我國古文這一瑰寶著了魔。為此,我從中國人文景觀入手,結合歷史古跡,展開和文章相關的人文知識的滲透,讓古文中的人物活起來,讓古文中的景觀活起來,這樣,我們所學的古文在學生心里就不再是單純的文字,而是和歷史和歷史人物和人文景觀緊密相聯的載體,成立體化,讓學生忍不住去探究去學習。例如,在學習《岳陽樓記》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就展開了這樣全方位的探索。這探索由我主導,由學生自主完成。我讓學生在課下完成對岳陽樓的了解。并把關于岳陽樓的圖片搜集下來。學生們了解到岳陽樓位于湖南省岳陽市古城西門城墻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美譽,與湖北武昌黃鶴樓、江西南昌滕王閣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1988年1月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通過自主的探索,岳陽樓在學生們心中應經有了一個鮮活的形象。有的同學還拿來了去岳陽樓旅游是拍攝的相片。接著,為了豐富岳陽樓的人文性,我還引入了杜甫的《登岳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這些詩句告訴我們,這座岳陽樓曾印下過詩圣杜甫的足跡,在岳陽樓上,杜甫極目遠眺,心胸也為之開闊。當然,李白、孟浩然也曾留下過千古詩篇。本著這種文化性、人文性,逐漸走進課文,走進《岳陽樓》這篇文章,對這篇課文的學習就不再顯得單調,學生也有了進一步學習的興趣。通過這些外圍的了解,學生們感覺岳陽樓不僅不再陌生,反而親切起來。岳陽樓原來是一座千古名樓,有那么多的文人墨客吟詠它,學生對它開始肅然起敬。接下來,我又讓學生去了解范仲淹。關于他的朝代,關于他的事跡,學生都做了詳細的了解,這樣比我在作者介紹這一環節,硬性介紹效果要好得多。作者介紹都是學生們完成的,這也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提升學生學習能力
自主探索,一直喊得很響,但大多沒有落到實處。自主,首先要在學生感興趣的基礎上,給學生確定探索的階段性目標。目標的設定要切合學生的能力實際,不能太高,那樣學生就被嚇住了。若太低,學生則覺得沒有做的必要。關鍵是要學生真正感到好奇。在學習柳宗元的《捕蛇者說》時,我就先設置了以下幾個問題:1.永州所產的異蛇奇異在哪里?2.有什么藥用價值?3.以此為賦稅對捕蛇者幾代人的影響怎樣?4.苛稅與捕蛇哪一樣更毒辣?帶著這樣的問題,學生開始自主學習探討課文。問題是學習的指引。學生們先熟讀課文,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確定自己在文章中語句難懂的地方,這樣,教師在講解過程中才會做到有的放矢。而且講解也會有針對性,學生學著也有目的性。不會泛泛的聽,教師也不會眉毛胡子一把抓的講。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學生們能很快解決第一二個問題:1.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紋,碰到草木,草木就會枯死,如果咬了人,人就會立刻喪命。2.能治很多病,有著神奇的藥用價值。因此需要永州這里每年進貢兩次。在第三個問題上,學生們有了困惑,為什么幾代人都被蛇咬死了,還有人不放棄捕蛇呢?蛇是他家的世仇,可為什么還要把捕蛇看成是自己的命根子呢?捕蛇死的危險不是很大嗎?為了解決學生們的困惑,我讓那個學生不要急于下結論,而是看看村子里別人遭遇了什么?!靶U橫殘暴的衙役來到我們村,吵吵嚷嚷的,整個村子都雞犬不寧。他們搜刮百姓們的所有來頂稅,多少家都為此傾家蕩產,饑寒交迫,凍餓而死。而捕蛇者則在這時小心謹慎的起來,看看自己蛇還在,就可以安然入睡,等到交了上去,所有的日子都是美好安寧的日子。”這就說明,捕蛇這種死亡幾率很大的繳稅方式比那些天天被催逼賦稅,天天在死亡線上掙扎的要強得多??梢娍琳榷旧哌€要毒?。?/p>
這樣自主探索,學生的學習能力逐漸有了大幅提升。
三、讓吟詠玩味走進古詩文課堂,在活動中提升人文素養
高效課堂并沒有讓“題海戰術”退出歷史的舞臺,我們不妨讓一些活動暫時替代一下“題海戰術”。要想讓學生的記憶保持得長久一點,那就要喚起學生的興趣,有趣味的記憶應該是比較長久的。譬如背誦《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里的名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可以讓學生模擬杜甫的形象吟哦,然后要學生稍作分析——這是杜甫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學生的記憶當會長久;再如《醉翁亭記》的理解背誦,“行者休于樹,負者歌于涂,”細一想這里面有問題,怎么是行者休于樹,而負者歌于涂呢?然后,就啟發學生模擬這樣的情狀,再讓學生聯想一下他們在生活中見到的景象,就知道,原來是所有的人都被醉翁亭周圍的景物迷住了,才會出現這樣反常的景象,原來那些負者無憂無慮!這樣對于鞏固理解知識、活躍學生的思維、提升人文素質的效果也許要遠遠超出“題??嗑殹薄?/p>
蘇軾說:“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如果我們的古詩文課堂做到了這一條,學生就會對古文產生興趣了!我們的教學也就走出誤區了。
參考文獻:
[1]蘇軾.送郭秀才失解西歸[M].中華出版社,1982.
[2]語文新課程標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廣西岑溪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