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瑞++李愛霞++張世新++熊翠平
摘要: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廣泛運用,使教學環境、教學手段等教學要素產生了深刻變化,課堂上師生互動不僅需要發生與之相適應的變化,而且迎來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新機遇。本文圍繞新課程提出的三維教學目標,結合教學實踐,展開討論信息技術環境下課堂師生互動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信息技術;師生互動;教學研究
一、達成知識與技能目標的師生互動
(一)讓思維隨指尖自由飛揚
信息技術不僅改變了互動的載體,而且改變了互動的方式,因而師生適應這種新的互動環境和互動需要就顯得非常必要和迫切,否則,必然會造成思維的遲滯和互動的困難。因此,熟練地運用恰當的方式,讓學生迅速找到信息技術載體上的師生共同關注點,讓學生保持思維的緊湊性和流暢性,進行行云流水般的師生互動,就會有效地促進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
例如,我們制作的課件應該簡潔而醒目,通過大屏幕投影顯示后,再配以激光翻頁筆、體態暗示和語言提示,隨著指尖掌控自如,使傳統的互動方式與信息技術互動方式有機融合,學生的思維就會更加順暢,師生互動復雜了,但卻照樣可以自然而協調。交互式電子白板的教學應用,進一步促成了師生與大屏幕之間的無隙交互,教師可以在白板上呈現重點內容,通過熟練地圈劃批注、點擊滑動等親密接觸,與白板融為一體,在這種狀態下與學生之間展開互動,教與學渾然一體,師與生心心相印。隨著手持技術的發展,每個學生都可以在自己的座位上通過手指的點擊、拖劃手持終端,在最短的瞬間參與互動學習,最大限度地減少思維的外在屏障,縮短空間距離,實現隱秘的、自如的信息交流,互動在舉手投足間完成。
(二)對話是信息的自然流露
一方面,教師要在課堂上注重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設富含“營養”的學習情境,讓所有學生獲得與所學內容相關的對稱信息,對話互動成為信息的自然流露;二是注重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開發和設計符合兒童心理需求的學習活動,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差距,形成和諧的師生對話互動。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語文《奇妙的國際互聯網》一課的第3自然段時,首先播放一段介紹國際互聯網上豐富內容的Flash動畫,拓展了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感悟;接著在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又以自己在網上購買翻頁筆的經歷,邊解說邊再現演示購買過程;既而又投影出示“網上下棋”“網上訂票”“網上交易”“網上會診”等圖片和提示語,啟發學生用“可以……可以……還可以……甚至可以……”說話表達;最后又進一步啟發“突然有一段時間,國際互聯網突然中斷不能互通信息了,人們原本打算……但是現在只能……”。整個教學過程不僅讓學生獲得了網上生活的豐富信息,而且完全沉浸在真切的情景中,特別是創設的虛擬對話活動,讓師生之間的對話互動進入“話”思如泉的境界,有效達成了“體會互聯網的奇妙以及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這一教學目標。
(三)動態調整來自準確反饋
師生之間的互動,并不是無目的的隨意互動。特別是教師,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教學目標,帶著目的實現有意識的互動,并且是在預設基礎上的、不斷進行教學調整的互動。信息技術介入課堂,教師或學生往往容易會迷失教與學的目的,實現的師生互動也就會偏離預定方向。所以教師就需要摒棄干擾因素,及時、準確地捕捉學生的學習信息,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后續學習的教學調整。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課堂上,教師不僅可以繼續運用察顏觀色、巡視交流等傳統手段來搜集學習情況信息,而且需要認識和發揮信息技術手段在搜集和利用學習情況信息的重要作用,以便更有把握地進行動態教學調整和實施后續學習的師生互動。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語文《習作5》“寫一件親身經歷的事”時,先依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出示四幅喜怒哀樂的臉蛋圖,并輔以與神情相一致的音效,激發學生回到豐富多彩的記憶中去,搜尋習作的題材。接著,讓學生在確定自己的題材后,用交互式電子白板附帶的投票器,對自己選擇的題材作出“喜”“怒”“哀”“樂”四個選項的投票。教師在當場瞬間獲得學生的選擇統計結果后,就可以根據學生的選擇,側重于“喜”“怒”“哀”“樂”某一方面進行范文評析、用詞造句推敲和語言材料提供等。顯然,由于投票器的使用,及時而準確地了解到了學生在題材類型方面的選擇,作出相應調整的后續學習,能夠給更多的學生以直接的影響與指導,也為教師與學生群體之間的緊密互動提供了依據。有些學習內容,如量角器量角、溫度計測量溫度等精細活動,可以通過大屏幕來放大顯示,有些學習內容,如歸類推理等較隱密的思維活動,可以通過電子白板上的拖動圈劃來外顯,促進了教師與學生群體之間的互動,也促進了學生之間互動的可能。
二、實現過程與方法目標的師生互動
(一)用學習記錄讓時間定格
師生之間圍繞學習活動實施的互動,并不局限于結果的得失,往往還需要對學習過程進行考察,甚至回到之前的時間段,延續學習過程的再展開。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及時記錄學習過程中的軌跡,并能根據需要儲存下來以供隨時調用,有效地方便了師生之間互動基礎上的對話。儲存學習記錄,能夠讓學生在其它時間段迅速進入儲存的學習定格,既有利于師生快捷地進入相應的思維狀態展開對話與師生互動,又利于學生整體思考,不斷推進學習進程,發現知識結構。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語文《春聯》一課時,就充分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能夠記錄學習軌跡的功能,實現時間跨度式學習。我們先讓學生根據課文的介紹,通過口述來體會兩副春聯在用詞上的對仗特點。然后在白板上出示三幅上下聯分開的、排列散亂的春聯,讓學生依據對仗特點,在白板上通過拖動來給春聯組合配對,并標記對仗的詞語。接著,我們繼續圍繞課文展開后續學習,并引導學生通過揣摩《聲律啟蒙》和春聯的尾字的聲韻,發現上聯尾字仄聲、下聯尾字平聲的規律。至此,我們并沒有急于進入新的學習活動,而是把白板切換到之前學生進行春聯組合配對的、記錄了階段學習結果的畫面,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學習軌跡記錄面前,繼續把組合配對好的春聯,根據平仄特點按上下聯的順序排列好。由于學生是在原有學習軌跡上的再學習,師生互動甚為順利,這既是對前面學習活動的推進,又是學生發現新知識的過程,明白了春聯的兩個決定要素:對仗和平仄聲律。
(二)學習方法是直覺的感悟
對于兒童面言,學習方法不能像知識那樣通過抽象的講解來掌握,而必須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通過老師的點撥啟發,逐步感悟和發現。這樣掌握的學習方法,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促進學生在后續的學習過程中不斷運用這些學習方法開展學習活動。因此,教師為達成學習方法維度的教學目標,不能為教方法而教方法,關鍵是如何引導學生在學習實踐的過程中直覺感悟而形成元認知策略。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側重于在關鍵點上捕捉學習過程,并形象呈現給學生反思,再通過合理的師生互動,學生才能更輕松地提煉出元認識策略,掌握相應的學習方法,信息技術對于學習方法的應用意義就會更有效地彰顯出來。我們可以發揮信息技術數據通信便利的優勢,在巡視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及時使用手機等便攜設備捕捉學習關鍵點,并發送到電腦大屏幕,開展基于具體事實的師生互動。由于這樣的師生互動可以依賴可知可感的多媒體一手資料,超越了純粹的口頭表述,有利于教師與學生群體之間展開對話,在師生互動中提高了信息傳輸效率和教學目標達成度。
參考文獻:
[1]《信息技術環境下師生互動學習模式的探究》 張 杰(《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29))
[2]信息技術環境下研究性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模式研究 嚴 莉 李 媛(《現代教育技術》2011.21(9):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