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彤彤
摘 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順應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的產物,是在世界社會主義改革浪潮中“探索走自己的路”的產物。這條道路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是中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綜觀多年的探索,總結其實踐經驗,對于繼續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踐經驗;中國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十幾億中國人民進行的偉大實踐,處于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正確道路,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實際情況、世界的變化發展相結合的輝煌碩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開創了社會主義發展的新境界,對于我國早日實現中國夢以及更多國家的發展道路有著重要的價值。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科學內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科學內涵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來理解。
(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地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十幾億中國人民艱辛探索、成功實踐的偉大產物,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核心和根本保證。如果失去了黨的領導,中國只會走向社會主義的對立面,在中國沒有其他政治力量和組織可以代替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作用。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依托
一個國家所走的道路,首先是社會制度問題,一個國家的持續發展與制度的建設密不可分,制度的完善對其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已發展為全面成熟的制度體系:在經濟領域,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創立并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在政治領域,堅持以民主集中制為原則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健全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堅持依法治國;在文化領域,鞏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領域,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建設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建設五位一體總布局的制度保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制度依托,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路徑
改革開放作為中國發展路徑的根本點,具有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為中國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1.堅持科學發展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通過全面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促進國家科技實力的發展,不斷提高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水平。
2.堅持改革發展
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在穩定的國家環境中全面深化改革是發展的關鍵。
3.堅持開放發展
對外開放是有效應對國內外環境變化的根本途徑,其本質就是學習借鑒他國的優秀文明成果,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中,取其精華,創新發展,為我所用,完善自己,共享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成果。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經驗
我們所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國富民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探索這條道路的同時總結出了寶貴的實踐經驗。
(一)堅持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相結合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偉大創舉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典范,是一種史無前例的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在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上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體現了市場與政府的完美結合,從根本上保證了公平和效率。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上,是對西方經濟發展觀的歷史性超越,不僅克服了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盲目性,而且克服了傳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人為性和主觀片面性,同時兼顧了效益與公平。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的過程中,社會主義優越性最大化的效益和最大限度的公平一定會得到充分體現。
(二)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人民群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主力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完善離不開人民的勞動和智慧。只有黨心民意不衰,力量源泉不竭、執政根基不催,黨才能夠始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的領導核心。
黨的領導從根本上保證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勝利。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源于人民、依靠人民而又要組織、動員人民前進,是黨的歷史責任。黨的核心地位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人民當家作主的實踐又鞏固了黨的領導地位。堅持黨的領導核心地位,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密切黨群關系是改革開放順利進行的重要法寶。
(三)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
三十多年來,改革取得了輝煌成就,全面深化推進,這與正確認識和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穩定是改革和發展的前提,發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是發展的動力。把促進改革發展同保持社會穩定相結合,堅持把改革力度、發展速度和社會可承受范圍統一起來,保證社會安定團結,在堅持穩定的前提下大力推進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鄧小平同志的三個論斷:“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發展才是硬道理”,“穩定壓倒一切”,深入闡釋了改革、發展、穩定的重要性——作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三個支柱,缺一不可。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三者的重要結合點,在保持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通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
三、結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經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證明了的最佳道路,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在這條道路上,我們要不斷應用總結的實踐經驗,推進改革開放,持續注入新動力,使中國現代化建設繼續沿著快速、協調、健康的軌道發展,不斷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袁秉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形式探索[M].上海:東方出版社,2011
[2]白雪秋,宇文利,王壽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歷史、現實和未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