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會娟
新課程標準指出: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不應把它當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務,應當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nèi)容貫穿在日常教學工作之中。德育是教育的靈魂。一個人的德育好壞與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關(guān)重要的。作為小學語文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獲得最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還要從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用故事中人物的高尚品德來感染學生,用文章所體現(xiàn)的積極內(nèi)容來陶冶學生。這是語文學科的性質(zhì)與地位決定的,是社會、國家賦予我們語文教師的歷史使命。我主要采用這些途徑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一、在導入新課中開啟德育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這句話頗有一番道理,它告訴了我們應把好教學第一關(guān)。對此,我們不妨大力渲染“開門紅”的課堂教學藝術(shù),使德育知識滲透“精而細”,恰到好處。因此,我們應精心設(shè)計生動、巧妙的導語,通過導語感染和教育學生。如:在《頤和園》一文教學中,我們不妨先出示多媒體課件,向?qū)W生介紹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并提問“為什么中外游客都喜歡到園內(nèi)看一看,走一走呢?”。這樣的導語既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們?yōu)槲覈糯鷦趧尤嗣竦穆斆鞑胖歉械津湴僚c自豪,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在講讀課文中融入情感教育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段話:“一位語文老師站在課堂上,就是生命的綻放,你的眉眼在動,你的手勢在揮舞,你的感情要成為一條河流,流淌進每一個孩子的心中。”如在《搭石》一課的教學中,老師引導學生自學課文生字詞熟讀課文后圍繞文中有看得見的具體的“美”,也有看不見的心靈的“美”,讓學生找出具體描寫的句子來體會其含義;通過讓學生從鄉(xiāng)親們擺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體會到其中的人性美,感受鄉(xiāng)親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一心為他人著想的傳統(tǒng)美德,借此感染學生的心靈,凸現(xiàn)出“搭石”默默無聞的精神。《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課,是一個感人的故事。文中的臺灣青年和大陸青年素不相識,卻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上課伊始,教師定要用飽含深情的語調(diào)介紹臺灣和杭州之間千里迢迢,相隔千山萬水,杭州青年生命垂危,他在靜靜地期盼著那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為學生了解課文內(nèi)容,進而感受人物形象奠定一定的情感基調(diào),渲染一定的氣氛。在學生自讀完課文以后,引導他們說出內(nèi)心真實的感受,這時的感受是初步的情感體驗,是讀文而生,也許稚嫩,但卻是最真實的。為了進一步讓學生感受臺灣青年一心只為他人著想的高尚品質(zhì),體會更深層的情感體驗,接著教師播放一段地震錄像,視覺的震撼,老師低沉的語調(diào)足以讓學生情感獲得再次真實體驗,地震是可怕的,危險無處不在。繼而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閱讀、想象、體會,于是學生在腦海中出現(xiàn)的臺灣青年的形象漸漸清晰起來,一個沒有考慮家人,沒有選擇逃避,全身心奉獻的臺灣青年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學生被深深感染,情感也被激發(fā)起來,當讀到小錢得救了,兩岸同胞用愛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時,大家情不能抑,紛紛說:“挽救大陸青年是兩岸醫(y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兩岸同胞相距雖遠,心卻是緊緊相連的。”“臺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難以割舍的骨肉親情令我永遠忘不了。”語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著濃厚的親情氛圍,語文不應當成為干癟的說教,只有利用課文,結(jié)合學生自身實際,動之以情,才能曉之以理。《母雞》讓學生深深地感受母親的力量和對母親的崇敬和愛戴。《爭吵》一課讓學生懂得了人與人之間要相互寬容,團結(jié)友愛。《搭石》讓學生感受鄉(xiāng)親們相親相愛、友好互助、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并從中受到感染、熏陶。
三、在作文教學中與思想教育結(jié)合起來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另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塑造學生心靈的重要途徑。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的作文教學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與教做人的統(tǒng)一”。作文教學可以促進學生更全面地觀察社會,更深刻地認識社會,贊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擊現(xiàn)實中的假惡丑,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是非觀念。所以每個教育工作者應該把握每個有利機會,自覺地、有意識地站在育人的高度教書,這對于提高人才的綜合素質(zhì)是至關(guān)重要的。
在作文教學中,可以結(jié)合學生的生活與思想實際,引導學生在作文中悟“道”,有機滲透道德教育。 例如語文教材中有一個作文訓練“寫家鄉(xiāng)一處你喜愛的景物,要抓住景物特點細致描寫”,如果讓學生拿到題目就寫,也許大部分學生只會僅僅描寫某種景物,顯得比較單調(diào)。古人云:“文以意為主,文為意而發(fā),意在文之中。”我覺得在這三點中,最重要的是讓學生知道為什么寫。所以,在這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要求學生不僅要說出寫哪一處景物,那處景物有什么特點,而且一定要說出為什么喜愛這處景物。之后,讓學生進行討論交流。有了教師的指導,學生就緊扣中心,自然而然地在作文教學中悟出了“道”,正像春雨那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葉圣陶老先生一再強調(diào)作文要用自己的話來敘述自己的所見所聞,表達自己的所感所想,做到“我口說我心,我手寫我口”。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應當注意通過評改作文,讓學生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的熏陶,潛移默化地強化德育效果,激發(fā)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文明行為,真正做到“文如其人”。
總而言之,在小學課文教學中,我們要抓住新課程改革的契機,結(jié)合語文課文特點及與課文相關(guān)的內(nèi)容,立足課堂教學來陶冶學生的情操,真正將德育教育滲透到語文學科教學中,語文課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內(nèi)容極其豐富,有著廣闊的天地,面對一群尚待塑造的少年兒童,我們既要教會學生學知識,又要教會學生堂堂正正地做人。實踐證明:在語文教學中只要勇于探索,重視文道結(jié)合,有機地滲透思想教育,把思想教育滲透教學全過程,熔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智力開發(fā)和思想情操陶冶為一爐,就能真正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作者單位:沭陽縣韓山中心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