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繼勇
自新課改實施以來,課堂教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從“臺前”退隱到“幕后”成為學習活動的策劃者和組織者;教師注重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教學方式上發生了很大變化。除了聽說讀寫,教師還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讓學生演一演,做一做,聽一聽,看一看,給學生提供了體驗、創造、發揮的機會,調動了學生學習語言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在這同時,學生的質疑問難、課外資料的引用、多媒體與教學內容的整合,都打破了傳統課堂的單一、靜態,使課堂活躍起來。
但也存在著許多問題:一是部分老師追求課堂教學表面的形式化,出現了許多與新課程理念“形似神離”的現象。語文課上,太多資料的補充、太多媒體的演示、太多小組的討論、太多追求形式的做法,大大降低了語文學習的效果,教學中出現的輕視語言的工具性,一味挖掘文本的人文內涵,文本沒有完全讀懂,便天馬行空地傾談、發散、拓展,以異彩紛呈的課件代替學生潛心讀書的現象。二是新課改革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用多種學習方式體驗學習過程,于是五花八門的表演充斥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端,學生無法適從,課堂效率大大降低。
上一堂好的語文課,這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新要求,什么樣課才算上是好的語文課呢?筆者認為一堂好的語文課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要體現出語文學科的本質特征。語文課不能離開學語習文,要有語文味。要動情朗讀,靜心默讀,要圈點批注,品位詞句,要動筆書寫,積累感悟
我讀過這樣一個案例,一位教師在全國大賽中曾這樣導讀:“你能把丹頂鶴的嘴巴讀得再長一些嗎?”引來全場聽眾為之嘩然,另有一位教師指導學生讀“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掛在綠葉底下……五光十色,美麗極了”。其中“極”字讀得特別長,像花腔女高音的拖腔,結果教師“極”未止,學生就大笑起來,對語言的感受也在滑稽的效仿中蕩然無存,有感情地朗讀就是要刻意強調某些詞語,在重音落腳點下功夫嗎?顯然不是。道理很簡單,有時我們走在大街上,會聽到樹蔭下幾個老太太低聲聊天,“昨兒晚上,那雨溜兒溜兒下了一夜,那個大喲……”沒有大聲,沒有強調,卻讓你身臨其境。語文教學中的“感情朗讀”不應成為教師浮于表面的技巧指導,而應成為感悟語言的一種方法。它是讀者與作品情感產生共鳴之后情感的自然流露,只有讓學生在理解感悟、體驗情感的基礎上,有自由的朗讀空間,在讀中積淀語感,才能使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教師的指導應在體悟情感而不是運用技巧上下功夫。
二、要關愛學生的生命發展,讓學生學有所獲,習得方法,或觸動情感,提升人格
讓我們來看于永正老師的一個教學片斷(這是第一課時,于老師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第三自然段。要求讀書的‘小手如林一個靦腆的女孩引起了于老師的關注)。
師:(手拿話筒,興致勃勃地)你想讀嗎?
生:(搖搖頭,小聲說道)我不想讀。
師:(于老師微微一愣,彎下腰,微笑著)沒把握?
生:不敢站。
師:(直起身子,微微吁了一口氣)哦!那你就坐著讀,于老師為你撐腰!
(全班學生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
師:讓我們的掌聲再熱烈些!
(在大家的掌聲中,小女孩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讀完了這一段課文)
師:不簡單,如果再流暢些就好了。還想讀好嗎?
(小女孩自信地點點頭,第二次讀得比第一次流暢多了,只可惜讀錯一個字,師生給予熱烈的鼓掌。于老師糾錯后又讓她讀了一遍,這一遍讀得流利又有感情。)
師:(微笑著)現在,你敢不敢讀書了?
生;(自信地)敢!
師:(撫摸著小女孩的頭,充滿激情對大家說)敢,就能把事情做好。相信你在大家的掌聲中膽子會越來越大,自信心會越來越強,書會讀得越來越好。
這些教學環節,于老師就像一團燃燒的火焰,開始時的溫情關懷、交談中的寬厚包容、朗讀后的激情賞識,無不給學生以啟迪、喚醒和鼓舞,正是這種真誠的愛,喚起了孩子的勇氣,激發了孩子的上進心,于老師的教學細節向我們注釋了什么是以學生發展為本。
三、語文教師應有較強的資源意識,能夠抓住教育的資源,因勢利導,創造充滿智慧與創新的有活力的課堂
請看這樣一個案例:一次公開課上,一位青年教師執教《老牛》一課,開課伊始。有這樣一個片斷:
師:為什么“我”對老牛一直不能忘懷?請大家讀課文,想一想這是怎樣的一頭牛?
(學生自由讀課文)
師:哪位同學愿意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這是一頭瘦骨嶙峋的牛。
生:這是一頭老了、衰弱的牛。
生:這是一頭工作了一輩子、但沒有怨言、性情很安詳的牛。
生:這是一頭病得很重、要死掉的牛。
生:這是一頭可憐的牛。
生:這是一頭幸福的牛……
(師有感情的板書了“瘦、老、病、死”四個字,并結束了交流)
師:同學們的感受是對的,讓我們來學習課文。
這一片斷,學生通過讀課文,對“這是怎樣的一頭牛”有了自己獨特的體驗。但他們的感悟明顯地處在不同的層次上,有的粗淺,有的深刻,如此矛盾對立的看法是多么好的教學資源,教師若能抓住這一矛盾讓學生去讀書,去體會,去討論,然后達成統一的共識,這一頭牛老了、病了是可憐,但它勞動了一輩子,人們善待它,尊敬它,愛它。老牛也依戀著人和土地,最后死在田邊,這不是幸福又是什么?通過圍繞這一矛盾的探討,定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但這位教師關注的是教案,因而也就沒有及時抓住課堂上生成的資源,學生獨特的感受得不到充分的交流,整堂課也就顯得缺乏活力,缺少生命的氣息。
我想,課堂上可能會隨時生成很多教學資源,我們不怕學生犯錯誤,學生有了錯誤,剛好是給我們的教學提供了一個有利的教學資源,就看教師能不能抓得住。這除了我們在備課的時候要充分的預設,還需要教師的隨機應變,教育的智慧、教育的機智,這是我們一輩子都要孜孜以求地去追求,絕不是一天兩天可以練就的。
語文課還應該是個性化、有特色的。由于教師的性格、習慣、閱歷不同,學生的班情、學情不同,所以課堂應關注彰顯師生個性的優勢,不求完美,但求有所突破。語文教師有責任創造有效的語文課堂,培養孩子愛語文、愛祖國語言的情感,為孩子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 漣水縣幸福里實驗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