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琦++刁良鈞
摘 要:《論語》是一代代人心目中無法超越的經典著作,人們在追尋自己文化的根源時都不會忘記“軸心時代”的東方代表人物孔子,他的詩樂觀念深深的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和制度,他的影響在此不必我來贅述。但是因為孔子有批評弟子想種田的思想和他一貫以翩翩君子形象示人,所以大家總以為孔子是一個理論學家,并不倡導實踐,這恰恰與我理解的孔子的愿望背道而馳。本文我將從三句家喻戶曉的名句來談談孔子對實踐的推崇,從而來探討一下當代大學生實踐精神的問題。
關鍵詞:孔子;實踐;論語;根源
實踐不僅僅是現在這個社會所倡導的,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孔子也一直倡導學習的知識要在實踐中去驗證,去實現君子的理想。
一、實踐的含義
我們首先探討一下本文所說的實踐的意義,才能展開下面的論述。
在百度百科上對實踐的解釋是這樣的:實踐是人類自覺自我的一切行為。內在意識本體與生命本體的矛盾是推動人類自我解放的根本矛盾,其外在化為人類個體及組織、階級通過生產關系聯系的整體對于自然及個體間或者集體關系、階級關系形成的解放活動。實踐只有在自覺的意識下才是人性的、人格的。很抽象,很難理解,簡而言之,就是人在自我意識之下所做的表達自己的意識的行為。
但是我們現在要探討的實踐并不是這個解釋。我們所探討的實踐更深的意義上是指學子如何對待自己所學所想,而不是將自己和自己的知識束之高閣。
二、《論語》中的教導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耳熟能詳的金句良言,也是論語的全文基礎基調,人們往往以此來教育孩子要及時的溫習功課,加深印象,但是這犯了望文生義的錯誤,把現代的教育觀點強加在了古人的身上,孔子的真正的意義并不是這樣的。“習”在古書中有“實習”“演習”的意義,如《禮記*射義》的“習禮樂”、“習射”。孔子所講的功課,一般都和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結合。像禮、樂、射、御這些都是身體的訓練,都需要親身的實踐,不是普通意義上的溫習、復習。所以這句里的習不宜翻譯為溫習,實習和實踐應該比較適合。而在李澤厚的《論語今讀》中,更是直接翻譯成為實踐。
又比如曾子名言:“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他的翻譯大意是:我每天多次自我反思: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來是否誠實?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這里的“習”和“學而時習之”的“習”一樣,包括了溫習,實習,演習而言,后世為了方便便統一翻譯為復習。
再比如《論語*衛靈公》中的名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這句話在歷史有很多爭議,但是個人比較認同《論語集釋》的解釋,“夫子之時,老氏之流曰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曰道無為而無不為,是道能弘人之說也。彼以禮義為出于人為而不足貴,而欲不籍人力,一任道之自然,究必人事日就退化,是夫子非道弘人之說也。”根據這句話,我們就能知道孔子說想要表達的意義,人是不能被動的等待道作用于人身,而是應該積極地踐履,去實踐自己心目中的道,而且道不能離開人的本身,也就是說人的實踐活動有著不可缺少的作用,具有關鍵性的意義。
從這三句耳熟能詳的名言中我們不難看出孔子的態度,他不僅不反對弟子們在“紅塵”中的打滾,而且是采取鼓勵的態度,希望自己的弟子可以在把自己的學識應用在現實的實踐當中。孔子雖然推崇古代的文獻,但是他的教育的落腳點仍然是一個字“習”,也就是學習的知識要落實到生活的實踐和整體當中去,孔子所欣賞的禮樂也就更離不開實踐了,要付出于行動。而且如果認真的讀《論語》,你會發現孔子很欣賞那些言語不多的人,因為孔子認為這樣的人靠得住,是勇于實踐的人,而不是夸夸其談,卻不肯邁出一步的人,也正是這個原因,孔子非常的器重顏淵,因為顏淵是一個看起來木訥的人,也是最懂孔子的一個弟子,但是遺憾的是,顏淵的優點也是他的缺點,他的訥于言也讓他沒有辦法發揚光大孔子的思想。
這位“軸心時代”的思想巨人并不是后來被后人推上神壇的模樣一樣只會坐而論道,相反他很樸實,很真誠,很有自己的哲學。他可以溫柔的對待任何人,聽到動聽的歌聲,他可以“以歌而合”,他也可以在顛沛流離的流浪生活中繼續傳播自己的思想,堅持自己的信仰。在難于實現的時代仍然大聲提出來自己的主張,并身體力行,這就是信仰的力量。我們不能永遠成為“審時度勢”的實用主義者,而應該在清醒的了解周圍的環境后,在實踐受挫后,仍然抬起頭來看看天上永恒的太陽。
三、論語與當代大學生
老家有一句古話,雖然有失偏薄,但也拿出來分享:“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也許可以形容當代的許多大學生,這些曾經被家里,被社會,被國家視為“天之驕子”的驕子們,在充滿斗志的走上社會后都幾乎無一例外的要碰一鼻子灰,要先被社會狠狠地打磨一遍,才能真正的融入這個社會,才能發揮自己的才能,許多在社會浪潮中失意的大學生哀嘆自己“被社會所同化”“自己的失意是社會太過現實,沒有創造力”,其實我個人看來,除了社會與能力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大學生的知識不能夠應用社會,只會做“書本將軍”,個人與社會需要脫節。
正是暑假,很多大學生趁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例如“三下鄉”活動。學長學姐經歷的多,也參加過不少團體,但是在制定策劃時候也是笑話百出,明顯不符合社會的心理。暑假想要集合已經放假的學生進行集體授課,根本沒有考慮學生的心理情況;想要在農業大區給老鄉宣傳種地的知識,告訴他們怎樣可以增產,根本沒有想想老鄉的經驗遠比只從書本上獲取知識的大學生懂更多;策劃里全是高科技的東西,完全沒有想到自己去的經濟并不發達的鄉鎮,也許當地的條件根本無法支持這么多的高科技。大學生的幼稚也就顯現出來,難怪許多老鄉見到穿著統一制服的大學生都會避開,并不是老鄉不熱情,而是真的很給老鄉添麻煩。如果大學生肯去認真了解當地人民的心理,而不是帶著“高高在上”的文化人心態,也許活動可以更成功,帶來更多的人生經驗。大學生暑期參加社會實踐,無論何種形式,在崗位、單位和行業選擇時要與自身的專業知識和社會需要結合起來。大學生切記盲目,如果實習行業或單位與理想職業和專業知識相差甚遠,只為打發時間或自薦書上的實習經歷而實習,在實習過程中容易因為對工作任務沒有興趣產生倦怠情緒,沒有辦法發揮自己專業的長處,鍛煉自己的專業知識應用,往往既浪費時間,又收效甚微。
《論語》中開篇便是對實踐的強調,點明了全書的要義,表明了孔子對實踐的推崇。孔子并不只是一個儒雅的老師,他也是一位智者,了解知識最終歸宿——實踐,并在自己的言行中貫徹這一理念。《論語》充滿了實踐的智慧,當代的大學生更應該離開象牙塔,多出去走走,實踐自己的所學。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
[2]李澤厚.《論語今讀》
[3]《論語》.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