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長樂+胡瑩
課堂是學校最基本的教學單位,它是一種有組織、有領導的師生共同進行的教與學的雙邊活動。課堂教學本質上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組織學習者實現有效學習的活動過程,是絕大多數學生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參與教學,掌握規定內容的教學叫有效教學。而有效的課堂是盡可能多的完成教學任務,使盡可能多的學生掌握內容。因此有效課堂應該包括如下含義:以絕大多數學生的需要為基礎,合理的組織教學內容,完成教學任務;教學過程優化,單位時間里教學效率高;關注學習者的參與度;組合教學媒體和教學方法;課堂的每個環節都體現出有效性。
一、減少批判之聲,傳播理性訊息
了解他們的愛好和才能,了解他們的個性特點,了解他們的精神世界。對一名好教師而言,只有了解了每個學生的特點,才能引導他們成為有個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教育是入學,是對人類靈魂的引導和創造。蘇霍姆林期基說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發展,他的思維、興趣、愛好、才能、稟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
理性訊息是指針對情境而非學生人品的判斷,強調老師應該接納與承認學生的感受,簡而言之,就是對事不對人。理智的行為有賴于人類相信自己對現實環境的覺知能力,因此,在學生出現不良行為的時候,教師不應該去評判一個學生是怎么樣的,比如“你真是太笨了!”,而是轉向對客觀情境的描述,讓學生依靠自己的理智來判斷自己行為的對錯,并判斷對自己的感覺。
二、創造積極和諧的課堂氣氛
心理學上認為,人在心情愉快時,更容易接受事物。因此,好的課堂氣氛是非常重要的。要尊重他們的人格和創造精神,與他們平等相處,用自已的信任與關切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創造欲。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與學,互為關聯,互為依存,所謂“教學相長”,“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一個好教師會將學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們,尊重他們,讓她們成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課堂教學的效果不僅取決于教師怎樣教,學生怎樣學,而且還取決于一定的教學情境,也就是教學的環境。教學情境有物質的,比如:教室的座椅、光線等;還有心理的,也就是課堂氣氛,這是更為重要的。比如有的課堂氣氛積極而活躍,有的則拘謹而刻板。課堂氣氛是在教學過程中,師生相互作用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是由大多數學生的共同態度和情感的優勢狀態形成的。它是課堂學習賴以發生的心理背景。健康積極的課堂氣氛往往能極大促進學生的課堂學習。
三、豐富而靈活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
根據學生的學習層次特點,課堂補充有趣的背景知識更容易吸引學生的興趣和保持注意力。而對那些強硬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的東西,學生往往只是機械地執行,而精神渙散,無法集中注意力來學習。因此,當整個課堂吵吵鬧鬧的時候,教師也應從自身去尋找原因了,那就是:你的課堂夠吸引力嗎?學生的注意力持續不久,課堂要作到一松一緊,張弛有度,更是我們應該注意的。
四、建立積極的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
課堂教學的過程是師生情感交流、思想共鳴的過程。課堂氣氛對學生的學習效率有很大的影響。愉快、和諧的課堂氣氛,良好的師生關系和理性的教師權威,不僅有助于教師傳授知識,而且有助于學生的學習。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具有較大的相容性,相互接觸產生積極主動的促進作用,學生主動地接納老師的指導,接納各項教育措施,教師的行為可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的教學活動也才能高效地順利開展。學生群體,不論是正式的班集體,還是非正式的友伴群體,對每個學生的學習動機、態度及價值觀都有很大的影響。良好的學生群體,可以為教與學創造一種積極向上的群體氣氛,對于促進學生的學習效率及形成良好品德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所以課堂學習管理,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以滿足學生各方面特別是心理的需求。
五、邏輯結果替代懲罰,建立學生責任意識
邏輯的結果是緊跟著某一特定行為而出現的后果。邏輯的后果不是懲罰,懲罰是老師對不良行為學生所采取的報復行動,對學生展示誰是“老大”,懲罰會引起學生內心的報復沖動。而邏輯的結果跟隨著自然和必然作用,絕非老師使用的武器。
邏輯的結果不是老師個人意志的體現,而是要發揮集體的約束力,將團體的秩序表現出來,力行學生自立的班規。而且邏輯的結果不是應急預案,而需要持之以恒地得以貫徹實行,不能針對某些個體,而必須適用于所有學生,讓他們知道,不良行為總是帶來令人不愉快的結果。邏輯的結果的運用,可以讓學生自己自由選擇如何表現,這樣他們會學到去依據內在的規律來控制自己的行動。
總而言之,都非常強調老師在表揚、懲罰、表達自我的時候要對事不對人,避免對學生進行評判,避免讓他們把自我概念建立在對權威的服從和依附上。
師生關系的良性互動來源于老師和學生的相互尊重,老師為人師表,理應以身作則。這種尊重源于老師對學生的真誠,這種真誠表現在不輕易評判,適當且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情感之上。建立和學生之間緊密的情感連接,這才是師生關系得以生根發芽盛開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