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菊
語文教學存在高投入,低產出的現象,其中學生感到語文學習枯燥、乏味,對之缺乏足夠的興趣是重要原因之一。而增強語文教學的趣味性,讓語文課富有吸引力,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語文成績,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回顧多年來語文教學實踐,縱觀身邊學生的語文成績,與其他學科相比,遠遠不夠理想。是什么原因導致這樣的結果呢?經過調查分析,學生普遍認為學語文枯燥、乏味,因而失去了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古人說:“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教育心理學也指出:“具有學習興趣的學生會把學習看成是內心的滿足,不是當作負擔。”語文這門學科,是最令學生頭痛而一定又要掌握的重點、基礎學科,往往是教師、學生花費了很大氣力卻收效甚微,從而導致一些學生失去興趣,產生偏科,把學習語文看成是一種負擔。現在隨著新課程教學標準的實施和教法的改革,增強語文課的吸引力,更是當務之急。那么,怎么才能讓學生對語文產生興趣,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去探究呢?多年來,我在教學實踐中悟出了一些想法,筆錄下來供大家參考。
一、用設計導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成功的前提。記不清是哪位教育家曾說過這樣的話:“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課文的環節,一上課就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在教學中。我特別注意導語的設計,常在導語中創設情景、渲染氣氛,使學生很快地入情入境,興奮點立刻集中在教師的幾句導語上,從而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教《草船借箭》,一上課,我環視了一下課堂后說:“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新的課文—《草船借箭)(板書),請同學們齊讀課題。”(讀題略)同學們讀罷課題,我問:“在這個題目中,哪個詞是重點詞”,“借!”大家異口同聲地說。我又問:“大家想一想,圍繞這個題目,你們想提出什么問題呢?”許多同學紛紛把手舉起來,我挑了幾個同學站起來,他們的回答依次是:“我想知道是誰向誰借箭?“我想知道為什么要借箭?”“我想知道是怎樣借的?”,“我想知道到底借到了沒有?”……在大家思考活躍的情景下,我接著說:“同學們善于動腦,提出的問題既合情又合理。誰向誰借,課文會告訴你們的;為什么借箭,是這個故事的起因,怎樣借的,是這個故事的經過;最后到底借到沒有,這是故事的結果。下面就讓我們帶著這些疑問,仔細地品讀課文,在課文中找出你理想的答案來,待會兒向我匯報。”由此導入課文,我覺得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心,使他們很快進入最佳狀態,激發了學習本文的興趣。
二、用靈活多樣的教法激發興趣
學生寫作文,最忌千篇一律、呆板。一成不變的教學方法,也會使學生乏味厭倦。教師只有不斷改進和變換教學方法,常給學生以新鮮感,才能充分發揮他們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積極配合教師搞好課堂教學。如原來我遵循的教學原則是“大講精神”,于是就“滿堂灌”,唯恐學生聽得少;后來倡導“啟發式”教學,我就改為“滿堂問”“滿堂議”;再后來的語文教學是“以讀為本”,于是不論什么類型的課文我都讓學生默讀、朗讀、精讀,真正做到了“以讀代講、以讀悟情”,因為我奉行的信條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現在《語文課程標準》中又建議“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教師,我想我們的教法應該是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在我們的引導下,主體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放手讓其自主學習,自主求知。自學質疑,變“教學”為“會學”“學會”,使之逐步走向自我完善、自我發展之路。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面對千差萬別、個性不同的學生,教師應當始終充滿創新意識,多種教法(如多媒體直觀法、質疑問難法、設計法等一切你認為效果好的教法)并用,讓每一節課都能新意迭出,使學生始終對語文充滿著興趣和向往,在學習過程中積累知識并運用于寫作實踐中。
三、用幽默、激勵性的教學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幽默、激勵性的教學語言,不但能使課堂氣氛和諧融洽,而且還可以使師生心靈對接溝通,還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語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知識的載體,說話的得體與否直接影響著教育教學效果的高低。
四、用快樂的語文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
當學生學得疲倦時,作為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年齡層次、班級高低、心理特征及教育規律創設適度的競爭氛圍,可采用猜謎語、講故事、做游戲的方法讓他們在玩中學,學中玩,從玩樂中得到知識。如《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背誦一百多首古詩文,怎樣才能讓他們激發興趣并熟記于心呢?不妨隔幾星期搞一次“古詩文擂臺賽”,將全班同學分成三輪,讓第一輪的同學搶擂,二輪的同學攻擂,三輪的同學守擂。再如語文試卷中不時會出現一些名人名言的題,那么我們在平時就多開展一些“名人名言伴我行”活動,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就積下了許多名言,到應用時就能順手拈來,甚至有的小學生還能依葫蘆畫瓢,創作出自己的“名言佳句”呢!這就是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
總之,提高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方法很多,除以上四點外,像教師飽滿熱情的精神面貌;抑揚頓挫、富于變化的教學語言;恰到好處的疑穎問難;醒目、簡潔的板書設計;針對性強,因人、因時、因材的施教方法等,若能夠不失時機地加以運用,我們的語文教與學將不再是教師、學生的一種壓力、一種負擔,而是一種真正的藝術享受,師生才會樂在其中,其樂無窮。教學成績自然就會邁上一個新臺階。
【作者單位:彭陽縣第二小學 寧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