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輝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曾有人言“取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作為一門藝術性和工具性結合的科目,課內閱讀必不可少,但真正源泉來自于課外。課外閱讀不僅是語文課外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而且也是課內閱讀的補充和延伸。在小學階段,課本依然應該是語文教學的首要憑借。應該說,目前使用的教材選文大多為文質兼美之作,教師應充分發揮其范例作用,讓學生通過課文品讀,了解掌握基本的閱讀過程、閱讀技能。同時應該指導學生就語文閱讀教學中某一閱讀素材相關的主題,搜尋更多的閱讀材料加以整理與閱讀,拓展學習內容,并延伸學習時間、學習內容,從而對該素材描述的事件所處的大背景,或者某個特定的視角形成自己的認識,進而加深課堂閱讀素材的理解。那么,該如何張開拓展閱讀的翅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呢?
一、閱讀的重要作用
閱讀在語文學習中具有重要作用。首先,語言是人交流的工具,而閱讀則是提高人們口語交際能力的有效方法。其次,通過閱讀可以獲得精神生活的滿足。閱讀能夠凈化學生心靈,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和文化品位。最后,閱讀也是人們的小世界與外面的大世界進行溝通的橋梁。學生通過閱讀而增長知識、接觸社會并更深刻地了解社會。
二、閱讀材料要精選
拓展閱讀材料的選擇應該從學生閱讀能力和閱讀興趣這些實際情況出發,盡可能地選擇與所選用教材程度相當的甚至略比教材淺顯的內容,讓學生基本上能讀懂。如果內容略深,那么就要考慮其篇幅必須短小,而且要有一定的閱讀指導。《燕子》這篇文章較大篇幅描寫春天的美景,所以我們在教學后可以讓學生去找一些描寫春天的文章,如《春》、《桃花澗》等文章,加以比較鑒賞。學生很快就會被語言文字的內在的韻味所吸引、所陶醉,讀得津津有味,學得興致盎然。這種不求甚解的閱讀,讓學生初步接觸了高品位的佳作名篇,既讓學生積累了規范語言,擴大了視野,提高語文鑒賞能力,又鍛煉了記憶力、想象力和思維表達能力。為改變閱讀的無序現象,教師還應該加強計劃性。可以在每學期初制訂拓展閱讀的計劃,而后根據具體的操作情況及時作出調整,有條件的可以把那些拓展材料整理成為校本教材,成為一個與教材并行的新的閱讀系列。
三、閱讀數量要適宜
目前的拓展閱讀還存在著一哄而上、拓展無度的現象。有些課堂上,忽視對課文的閱讀理解而過多過早補充內容,結果導致一堂課下來,學生連課文中的句子都沒有讀熟;有的教師沒有很好地理解與應用文本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卻任意拓展延伸。有的教師上《九寨溝》一課,只花25分鐘的教學時間,要學生讀課文并總結出九寨溝有什么特點,而后就補充了顯然是未經剪裁的近2500字的有關九寨溝的傳說、風景介紹等等,對于文質兼美的原教材是如何用簡練的文字刻畫出如畫美景的則不再研讀、品味,課文的語言特色幾乎完全被忽略,這顯然是有悖于語文課初衷的。
語文教學的一個成功經驗就是必須把精讀和略讀結合起來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拓展閱讀是必要的,但必須在用足用透教材的基礎上開展;拓展閱讀固然要重視量的擴張,但更應重視質的提升,要慧目識真,把一些真正的經典性的材料引進語文教學中來。
四、閱讀類型要多樣
拓展閱讀的類型往往分為三種:一是與課文內容相關聯的補充性拓展;二是與課文表達形式相類似的遷移性拓展;三是具有比較鑒別意義的比較性拓展。教師要根據不同的目的選擇相應的拓展閱讀的類型和形式。小學語文學習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表達形式的學習模仿,并通過閱讀學會閱讀,因此更應重視遷移性和比較性的拓展。教師有必要選擇推薦那些和課文形式相類似的內容,引導學生主動閱讀。
把教材中的課文前后串聯起來,重新進行閱讀比較,也是一種有效的拓展閱讀,可以促進知識的歸類,提高思維的概括水平。烏申斯基說過:“比較是思維的基礎。”教師要善于選取相關的教學資料,把內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聯系的讀物加以對比,使學生由此及彼、組合積累,實現類化、遷移。
此外,我們應該看到,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閱讀方式已經多樣化。網絡環境下的語文拓展閱讀教學將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一種方式。網絡信息資源的海量化、種類繁多和時效性強的特點較好地解決了閱讀材料問題。網絡特有的超文本鏈接方式、強大的檢索功能,使得學習者可以更為高效地檢索有關信息,并獲得信息判斷、篩選等能力的鍛煉。網絡交互性為閱讀者提供了更為開放的互動對話,尊重每一個獨立個體的發言權。這樣,整個學習過程突破了狹小的教室空間與短暫的課堂時間局限,開拓了學生的視野。
五、閱讀時間要合理
當前,拓展閱讀材料的選擇、時間的安排基本上還是由教師說了算,學生還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而且教師在確定拓展閱讀材料時,很少考慮到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能力,使學生閱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都受到了影響。另一方面,教材中有些課文的分量較重,對學生來說,學好課文已經花費了很多精力,但有些老師為了進行拓展,又于教材之外引入了新的內容。這樣一來,由于拓展閱讀只使用了簡單的“加法”,從而使學生的閱讀時間增加,負擔明顯加重,引起了一部分學生的反感。
我們認為,拓展閱讀同樣要遵循因材施教和學生主體原則。教師要面對學生,研究學生,尊重他們的閱讀習慣、喜好,合理利用時間,抓住他們的興奮點,和他們一起選擇與實際生活貼近或最受關注的文章來學習,使“要我讀”變為“我要讀”。相比較課文閱讀來說,在拓展閱讀中,教師的角色更應該是一個顧問、一個幫手,要盡可能提供多方面多類型的材料供學生選擇,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圖書互助會、班級圖書角等,定期為學生提供閱讀書目、篇目。
拓展閱讀有助于學生開闊視野,提高表達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徐繼萍.小學語文教學重在朗讀.中國校外教育,2010(3)
[2]馬文芳.小學語文教學應注重朗讀訓練.甘肅教育,2009(19)
[3]張愛華.新課改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探索[J].魅力中國,2009
[4]魏東林.談談小學語文作文教學[J].中小學電教(下半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