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武貴
摘 要: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起主導作用。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樂學,愿學。
關鍵詞:主導作用;培養;激發;學習動機;樂學;愿學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起主導作用。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樂學,愿學。但在五彩繽紛的世界里,面對社會上眾多的誘惑,再加上沉重的課業負擔,學生要做到樂學、好學似乎很難。所以,在學校教育中,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一方面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另一方面要因時因地因人采取適宜的方法和技術。
一、利用反饋信息,獎懲得當
反饋就是讓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結果。這就要求教師給學生提供的反饋要清晰,具體。曾聽到過一個低年級的新教師上課,課上他激情滿懷,不管學生怎樣回答,他總是說:“你說得很好。”一堂課下來,這句話使用頻率頗高,而他關于為什么“好”的理由卻一句也沒有,很多學生都是一頭霧水,似懂非懂。這樣千篇一律,純粹為了評價而評價的毫無意義的反饋結果使學生很被動,不知下一步該做什么,只能被老師牽著鼻子走。所以,這堂表面上熱鬧非凡的課給所有聽課者的感覺就是在“做秀”,沒有真正的實用價值。
除此之外,及時、經常的反饋也是必要的。特別是學生的作業,如果不及時批改,等學生開始遺忘的時候再講評,就只會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這樣的反饋也不能激發學生進一步努力的愿望。在小學階段,教師如能夠提供正確的反饋信息,再加上適當的評價,效果相當的好。心理學研究表明,表揚與獎勵比批評和指責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記得有一次學校智力競賽,由于我們班“一號種子”手骨折了無法參賽,名額空出了一個。經過反復思考,我決定派一個全班都不看好的搗蛋鬼明明去參賽,他漲紅著臉不敢看我,因為除了一點小聰明是優點外,他幾乎天天被同學舉報,不是拉女同學的小辮子,就是給別人取外號,要不然就是為了一個小問題跟人家爭論不休,各個科任老師都對他非常反感。可有一次家訪,我卻發現他的課外讀物特別的豐富,其中不乏一些科普讀物。面對同學們疑惑的眼神,我只笑著說了一句:“士別三日,說不定當刮目相看呢。”比賽結果是他得了一個鼓勵獎,但是沒有獎品。我用自己的錢悄悄給他買了一個漂亮的文具盒。我在班上說:“明明真的很有潛力,離真正的成功只有一步之遙了。如果他能先把課內知識掌握了,再去攝取課外讀物,成績就遠不止于此。但是,如果把智慧用在一些無聊的地方,那……”明明低著頭,摸著有生以來第一份獎品,激動地說:“老師,我……其實……等我的好消息。”后來這學生真的發憤圖強,現在正在一所重點大學讀物理系一年級呢。至今,他也不知這文具盒的來歷,但它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它只是作為一種獎勵來吸引該學生的注意力,使他的內部學習動機轉化為外部學習動機罷了。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創設問題情境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成功的教學情境應不斷創設問題情境,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發學習的內部動機。這種方法要求教師要熟悉教材,掌握新舊知識的聯系,還要充分了解學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這一課,面對他大義凜然的選擇,可讓學生討論,除了犧牲自己,別無它法了嗎?經過一番激烈的論證,權衡一下厲害得失,以及當時的時間和條件限制,董存瑞最后還是得為解放隆化而獻身。這種問題情境的創設,學生對烈士的崇高精神有了進一步的感悟。對這種結果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問題情境就產生了。
三、指導積極歸納原因,提高成功率
指導學生對學習結果進行合理歸納原因,就是要讓學生樹立這樣一種信念:只有努力才有可能成功,不努力注定要失敗。對于不同的學生,教師要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優缺點,并為他們制定確實可行的目標。曾遇到過這樣一個懶惰的學生,每次考試,不管成績多么糟糕,他都無動于衷,甚至常大言不慚地說:“我都會做,只是忘了看題目。”起先我還非常相信,次數多了,難免起疑。有一次,他又考了全班倒數第二,看到他那么不爭氣的樣子,我決心跟他好好談談。我問他:“怎么又考這種成績,按理你應該不至于如此的。”他說:“對呀,這次我按您的指導,很認真的看題了,可是天太熱了,我坐得難受,就考不好了。“就這個原因嗎?”他不解地點點頭,我立刻拿出試卷讓他重新做,結果還是一團糟。“現在天氣不熱呀,你怎么……”他低下了頭,還想找借口。我制止他說:“你這些借口都很有理由,但都是客觀原因,主觀原因在于你自己。是你自己太懶了,成天想著玩,功課不好好做,不努力去爭取,天上會掉餡餅嗎?”他臉紅到了脖子上。這個學生就是對自己的成敗進行了錯誤的歸因。針對他這一弱點,我制定了一套適合他的計劃,并對他進行定時檢查。兩個月后,我再對他進行不定時抽查。一個學期后,這個懶惰但是智商并不低的學生變成了一個勤學上進的人,后來還被選到學校“紅領巾隊”。所以說,在教學中,教師能對學生進行歸因訓練,解決學生的問題,改變學生原有的錯誤認識,就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發揮主導作用,因材施教
教學活動是教師指導學生努力完成學習任務的活動過程。早在幾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張,這一主張在教育改革大潮中依舊適用。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關心學生的所思所想所好,才能更好地為教學服務。一些家長不顧孩子的喜好,而純粹為了迎合社會的潮流,讓自己的子女成天學這學那,殊不知這樣做的結果是扼殺了孩子的天性,也把他們某一方面的潛能消失殆盡。作為經受過專業訓練的老師,我們千萬別重蹈覆轍。除此之外,創設一個安全、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的學習氛圍,對每個學生表現出真誠的關注和接納,切忌出言不遜,或不顧學生水平差異,拔苗助長。
教法教法,貴在得法。總而言之,教師不管采用哪種方法教學,一切都是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如果能巧用一切策略,就能如魚得水地馳騁于教學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