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雪珍
寓言的特點之一,“寓”義于“言”,把深刻的道理寄托在簡單生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里,“言”此彼意,“言”小意大;之二,主題帶有告誡性,著重說明不應當怎么做。之三,篇幅短小,形象鮮明,內容單純,寓義于人物對話中。鑒于上述特點,遵循學法遷移規律,擬采用先扶后放的程序進行寓言教學。
教學《南轅北轍》,先啟發學生回憶過的寓言。(《自相矛盾》、《掩耳盜鈴》等等),并講講大概的故事內容及說明的道理,從而誘發學習寓言的積極性,引入學習的情境。
一、板書課題《南轅北轍》
①學習生字。“轅”與“轍”正音,這兩個字都用了“車”旁,這是為什么?“轅”與“撤”方向是一致的,而這則寓言卻是“南轅北轍”,這是怎么回事呢?已設下懸念,探討題意。②解釋題目。在理解字“轅”與“轍”的基礎上,;領會“南轅北轍”一語的含義,并畫出示意圖。③歸納學法之一。第一步“抓字眼,解題意”(板書),這是寓言教學中幫助理解故事內容的前提。
二、細讀寓言故事(重點在人物對話,第2—9自然段)
①觀察插圖,弄清那位朋友為什么“很奇怪?”什么叫“提醒”?②思考問題。根據課后作業,提問:那個坐車人不聽勸,他認為自己有哪些優越條件?(指名讀4~9自然段,突出三個“沒關系”)坐車人用了三個“沒關系”說明了什么?(固執、自負)。③先指導朗讀,后分角色朗讀表演。要求讀出朋友懇切勸告的語氣—由驚異到責備到失望;讀出坐車人自信、傲慢的語氣—由滿不在乎到不耐煩。讓人物形象充分地再現在學生面前,從而體會寓言故事內容。④歸納學法之二。第二步“抓對話,明大意”(板書),這是寓言教學之中悟出寓意的關鍵。
三、找中心句(即最后以自然段)
①教師引讀,學生跟讀。這以自然段兩句話:第一句講方向相反,第二句講“四個越”。讓學生理解前三個“越”與后一個“越”之間條件與結果的關系。②通讀全文。思考:坐車人錯在哪里?結果怎樣?并從下面三種答案中選出正確的一種,用“√”表示本文寓意。
a.楚國在南邊,那個人硬要往北走,他越走離楚國越遠。( )
b.自己犯了錯誤,要聽別人的勸告,不然錯誤越來越大。( )
c.人做事要明方向,如果方向錯了。條件越好,結果越糟。( )
③歸納學法之三。第三步“抓結語,悟寓意”(板書)。這是寓言教學的目的。
學法知道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由“學會”到“會學”。第一則寓言的“三步式”教學基礎上解決了學會的問題。“會學”的任務落在第二則寓言《亡羊補牢》上。讓學生學以致用,掌握學法,麗麗姐課文。
2.抓字眼,解題意
板書《亡羊補牢》。自學生字“亡、牢”,讀讀想想,說說“亡羊補牢”的意思,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抓對話,明大意
“亡羊補牢”是以第一次丟羊與第二次丟羊進行比較,而產生對街坊勸告的醒悟。①先自由輕聲朗讀課文,后進行人物對話的練讀。思考:第一次丟羊與第二次丟羊,養羊人對街坊的勸告態度由什么不同?從而掌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②根據理解的陸克文大意,列表填空:
4.抓結語,悟寓意
養羊人不聽街坊的勸告,第二次羊又被狼叼走了,養羊人后悔極了。①朗讀最后一小節。理解“后悔”一詞,體會養羊人后悔什么?②改換句式。把“不該不接受街坊的勸告”改換說法。體會“不……不……”的作用。③最后一句話在全文起什么作用?“從此”的“此”是什么意思?使學生從中“悟”出寓意。④通讀全文,聯系實際談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