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巧靈
摘 要: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弊端日益凸顯。開放式教學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形式多樣,注重學生思維的養成和能力的培養。結合作者的實際教學經驗淺談對于小學數學開放式教學的幾點看法。
關鍵詞:數學;開放教學;人性化;實踐
小學數學是整個課程的初級階段,其對于學生邏輯思維養成及數學興趣培養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化,傳統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存在著忽視學生主體作用,硬性灌輸等缺點。再者傳統的數學教學教師的教育理念大多數是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不太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及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教學不適應當今的教育。開放式教學是一種在相對開放的教學環境下,以多元的教學方式,充分利用教學資源組織進行的教學活動。相對于傳統的教學,開放式教學更加注重師生之間有效互動,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有利于挖掘學生潛能,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在小學數學課程中實行開放式的教學模式能激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1制訂開放性教學目標
老師在授課時,首先要做的就是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有了方向,才會有前進的動力。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老師制訂教學目標,都是依據教學大綱,這種固定化的方法其實不適宜小學數學教學。因為小學生想象力豐富,他們的思維擴散得快,因此制訂的教學目標應該具有開放性。這也就是說,老師在制訂目標時應該從多個角度出發,全方位考慮,涉及不同層面,這種擴充性可能更適宜于小學生。制訂開放性教學目標,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開放性教學策略的第一步。
2讓位于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
傳統的“封閉式”教學課堂氛圍比較壓抑,容易禁錮學生的思維,不利于數學這種需要發散思維學科的學習。開放式教學強調人本主義,尊重人的個性發展。給學生營造一種自由、活潑、民主的教學氣氛。教師應將教學目的轉向“能力發展”,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發現數學的樂趣,注重方法的學習大于知識的攝取,進而發展數學思維,培養數學能力。開放式的教學注重師生間的情感交流,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發表不同見解。相對于引導者,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始終以一個參與者的身份出現,關鍵時刻起點撥作用,把時間讓位于學生,讓學生有充分的思維和自我表現的時間與空間,這樣更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挖掘學生潛能。
3提高學生主動參與性
小學數學開放式教學著眼于兒童獲取信息的多向交流,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試圖通過小學階段的培養,增進學生之間團結、協調、互助的群體精神,為培養兒童的合作意識、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奠定基礎。開放式教學在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中,強調采取合作學習的形式,學生之間進行互相探討、交流,教師只在關鍵時給予點撥、評價。在這里教師是參與者、組織者、協調者。這樣的課堂教學才能有效地培養兒童的合作意識,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實施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作用發揮的程度是以學生的是否參與、怎樣參與、參與多少來決定的。過去說學生是教師教會的,這是一種典型的教師中心論,如果學生不愿參與,教師教得再好也是枉然。就一節小學數學課而言,教師可設計四個階段:一是導入,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喚起他們參與探究知識的欲望;二是展開,教師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新知識,為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創造參與的條件,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參與的信心和行為;三是深入,教師提供一定時間,通過深層次的誘導,讓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爭論,并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使他們的思維充分展開,提高對新知識的理性認識;四是拓展,教師組織學生參與練習,參與評價,參與小結,啟發學生抓住學習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剖析新舊知識的分化點,使學生真正參與知識形成過程,從而把新知識內化。
4設計活動化的教學過程
活動化的教學過程是指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獲取知識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組織學生開展個性化的學習活動,使學生的眼睛、耳朵、腦子等各種感官被充分調動起來,積極主動地投身到知識的探索活動中。活動化的數學教學更好地實施了素質教育,提高了數學教學質量。開放式的教學方式就是要教師開動腦筋,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5創造開放性教學環境
環境對于學習而言具有特殊的作用,潤物細無聲,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間接影響了孩子們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等。很多老師在上數學課時都要求學生安靜聽課,最好課堂上是鴉雀無聲的,他們認為這樣的課堂是最利于學習的,其實不然,太過于安靜的環境未必是最佳的。小學生畢竟還是孩子,尚不懂事,好動是他們的天性,老師應該加以利用此特點,以一種開放性的教學環境輔助他們的學習,讓他們對數學產生興趣,認為它是一件樂事,如此才利于學習。創造開放性教學環境,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現開放性教學策略的有效方法。
(1)問題情境法——根據課堂教學內容,教師要設計相應的問題來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學生能夠一步步深入探索,在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掌握數學基礎知識,提高數學應用能力,開拓學生的積極思維。
(2)故事情境法——小學生正處于好奇心強、對新鮮事物探索欲望強烈的年齡階段,他們對學習的濃厚興趣主要取決于教師教學的趣味性,因此,教師可以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選取一些趣味性極高的關于數學的小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其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從而愛上數學,樂于探索數學知識。故事性的情境非常適合低年級的學生,教材中出現的數學知識變成簡短有趣的小故事,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在不知不覺中掌握數學知識。
總之,新課程改革給工作在教學第一線的數學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開放式的教學方式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為學生創設了更多可以自主探究的活動和條件,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數學成績明顯提高。在今后的數學教學中,我們還要繼續探究,不斷反思和總結,努力為培養新時代的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